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寻访河南博物馆:行走中原(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透过文物,读懂中原;透过中原,读懂中国。)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79103
  • 作      者:
    新年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首次系统探秘中原文明,全景展现河南百家博物馆风采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宝藏。书中涵盖的博物馆遍布全省,共81家代表性博物馆(含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及众多特色专题馆,系统梳理中原文明脉络,从中原文明的源头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璀璨成就,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河南文化的绝佳窗口,堪称“河南文博地图”。作者耗时多年实地探访,透过博物馆的特色藏品与展览,用细节特写+历史解读的方式,打造纸上“文物盛宴”,带领读者足不出户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纸上博物馆之旅”,共同探寻华夏文明的源头与辉煌。

 

集结81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在文物中感受历史的壮阔,于细微处领略艺术的魅力

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洛阳博物馆的泥塑佛面像、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刻辞卜骨、商丘博物馆的金缕玉衣……本书首次集中呈现81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作者亲赴实地,精心捕捉每件文物的独特美感,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书中不仅有文物的全景展示,更有细节特写,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在视觉盛宴中领略中原文明的壮阔与细腻,满足对历史探索与艺术欣赏的双重需求。

 

一本博物馆导览手册,更是一部河南文化的百科全书

本书不仅是博物馆爱好者的导览手册,更是深入了解河南文化的百科全书。作者结合多年实地考察与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高清图片,提纲挈领地介绍每家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和展览。书中精心设计参观路线,突出重点展品,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博物馆的精髓。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沉浸式体验河南博物馆的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开启一段难忘的文化之旅。


展开
作者简介

何新年,1954年生,文化学者。著有《行走中原》《行走于欧洲历史》《聆听古城》《欧洲——寻找历史的画页》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河南,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坐拥160万件出土文物与百家博物馆,堪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本书精选河南81家代表性博物馆(含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以“镇馆之宝”为线索,全景展现中原文明的璀璨辉煌。从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到商周青铜重器,从楚文化遗存到明清珍宝,作者亲赴实地拍摄,用600余幅高清图片与通俗解读,带领读者开启一场“纸上博物馆之旅”。书中更融入参观路线、展品亮点与历史背景,既是文博爱好者的收藏指南,也是深度探索河南文化的旅行攻略。透过文物,读懂中原;透过中原,读懂中国。



展开
精彩书评

新年先生费多年之力,一一探访河南省境内的百家博物馆,他将自己的观感及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提纲挈领地介绍每家博物馆。为了能让读者对各家博物馆留下深刻印象,本书作者将每个馆的馆藏概貌以通俗的语句写入文中。同时每篇文章配上相应的图片,这些图片拍得很专业,能够展现每种文物的细部,使得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尽览河南各家博物馆特色文物之美。——藏书家、文化学者 韦力


展开
精彩书摘

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是1927年设立的河南博物馆。原馆址位于开封市三圣庙街河南法政学堂和河道总督衙门旧址。1928年5月至1930年11月曾更名为民族博物院,但没过多久便又恢复了原名。1961年,河南博物馆由开封迁至郑州。1998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组成河南博物院,并且有了一处新馆。新馆主体建筑取自中原地区最早(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元代观星台造型,上置仰斗承“甘露”,下接覆斗纳“地气”,个中包含了太多美意。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幢“戴冠的金字塔”建筑,这样的造型源于古人对太阳神的崇拜。

近几十年来,河南全省出土文物160万件,其中有17万余件被河南博物院收藏。虽说藏品总量不算多,却荟萃了中原文物的精华,单是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5000余件,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收藏了这些珍宝的河南博物院不仅告诉人们中原大地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文明形态、有过哪些令人唏嘘的遭遇,而且它更像是一艘承载文明的挪亚方舟,启迪着人们继续前行。

博物院主展馆有“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和“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展”“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和“明清河南展”等常设展览。“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让人了解到,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曾有20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或迁都于此,从最早的二里头夏都到金代末年定都商丘,塑造了河南长达30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殊地位。“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展”让人得知,彼时的丹淅流域曾是楚文化滥觞地,楚人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这里展出淅川县的东周楚墓青铜器,以其富丽纹饰和精湛工艺呈现出楚文化独领风骚、彪炳千秋的魅力。“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让人欣赏到深沉雄伟的汉代画像石刻、庄严肃穆的陵墓仪仗、琳琅满目的碑志刻石和惟妙惟肖的佛国众相,显示了古代匠师鬼斧神工的技艺和超凡的审美意趣。“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中,有做工考究的漆器、玲珑剔透的玉器、富丽堂皇的珐琅器、栩栩如生的牙雕和温润细腻的瓷器,这些器物大部分是供朝廷和皇室支配、享用的,是皇权的体现和身份的象征,保存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审美魅力和鉴赏价值。“明清河南展”让人看到彼时的中原大地商路通达、漕运繁忙,名镇沿河而兴,会馆鳞次栉比。虽然那条喧嚣的黄河也出现过南北改道、频繁决溢,甚至一度影响到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让当朝帝王引为心腹之患,但历史巨流依旧奔腾向前,它在带来冲击的同时又滋养出大河两岸万顷膏田。

2007年,时值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众多专家学者从河南博物院藏品中推选出9件最能代表中原文化的典藏文物——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和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作为“镇院之宝”。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1987年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县贾湖遗址。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骨笛用鹤类禽鸟的尺骨制成,长23.6厘米,开有7孔,可演奏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通体光滑精致,两端骨关节稍显。考古发掘证实,贾湖骨笛的制作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其间经过千余年的延续,其音阶从四声、五声、六声发展到七声乃至更复杂的变化音,显示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起源阶段的渐进性,它把中国音乐的起源向前推进了数千年。

杜岭方鼎通高87厘米,重约64.25千克,1974年出土于郑州市杜岭张寨南街。其造型浑厚庄重。鼎口沿外折,两侧沿面上有圆拱形立耳,微微外张,耳的外侧面呈凹槽形,四柱足,呈上大下小中空圆柱状。这件方鼎的价值在于:出土地点明确;造型古朴大方,其方形结构在商代早期文化(前1600~前1046)中属首次发现;形体硕大,为商代早期方鼎中第二大鼎,略逊于同一坑出土的杜岭一号方鼎(今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通高100厘米,重86.4千克,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称杜岭二号方鼎);铸造时采用了分铸方式,相较于后来的铸造技术显得有些原始;纹饰布局合理,八组兽面纹和乳钉纹规则地分布在鼎四壁的中上部和四周,通体流露出一派王者风范。

妇好鸮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商代鸟形酒尊,1976年出土于安阳市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妇好墓,通高46.3厘米,重16千克。鸮指猫头鹰,是古人喜爱和崇拜的神鸟,亦被视为战神的象征。这件鸮尊造型雄奇,花纹绚丽,头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双足与宽尾构成酒尊稳稳的支撑点。头后为器口,口内有铭文。有专家认为,鸮很可能是商族神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的玄鸟,是商人祖先神——鸱神的化身。妇好鸮尊共有两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近,另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柄铁剑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由铁质的剑身、铜质的柄芯与玉质的剑柄嵌接而成,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市上村岭西周虢国墓地中的虢季墓。西周是中国青铜器制作的鼎盛时代,青铜材质容易获取,而铁质材料却极为难得,这也是为什么虢国国君在制作铁剑时竟用珍贵的和田玉做玉柄装饰,实乃“物以稀为贵”。这把剑被称为“中华第一铁剑”,它把中国人工冶铁历史提前到了西周晚期。

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用青铜铸制的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新郑县(今新郑市)李家楼郑公大墓,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壶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体造型,上有冠盖,下承双兽,壶冠仰起十组双层盛开的莲瓣形,并作弧形外张,与凸鼓的下腹遥相呼应,形成优美的“S”形曲线。壶颈两侧有一对巨型回首龙形耳,正背两面中央及下腹四角各有小型回首龙形装饰,而在盛开的莲瓣中央,一只亭亭玉立的仙鹤引颈欲鸣,展翅欲飞,成为整件方壶的点睛之笔。壶身遍饰蟠龙纹,极尽华丽,其唯美设计庄重而不失典雅,神秘而又充满灵动。莲鹤方壶出土时为一对,一件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两件形制、纹饰相同,后者尺寸略大,通高125.6厘米,口长31.6厘米,口宽26厘米。也为便于区别,故宫博物院将其所藏的一件命名为“立鹤方壶”。李学勤先生曾对莲鹤方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具体体现,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传递出中原的厚重大气和荆楚的浪漫飘逸,展现出春秋时期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展开
目录

了解中原文明的窗口

河南博物院1

认识大自然奥秘从这里开始

河南自然博物馆10

黄河巨龙的缩影

黄河博物馆16

商周青铜与唐宋造像竞相出彩

郑州博物馆 20

公众与考古之间的一座桥梁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 28

解码沉寂 3600余年的都城根脉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 33

重返 5000多年前“星空下的村落”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38

汉代河南郡第一冶铁作坊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 42

陶瓷为声,讲述黄河故事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 46

绝妙的瓷上世界

郑州城外城陶瓷艺术博物馆 50

石窟里的绝唱

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 54

感悟“民以食为天”的烟火气

郑州大信厨房博物馆 60

独享海洋深处千年奇珍

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65

密县旧治的百科全书

新密密县县衙博物馆 70

讲述春秋战国的故事

新郑市博物馆 74

溱沩河畔传来车辚马箫声

新郑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 7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