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读书杂志派”民族主义思想研究(1931-1945)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2045857
  • 作      者:
    霍贺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首部详细探讨“读书杂志派”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影响的专著;

作者广泛地收集了相关资料,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揭示了“读书杂志派”重要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历程。


展开
作者简介

霍贺,1979年12月生,河南平舆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等20余项荣誉。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级项目近10项,在《学术月刊》《江汉论坛》《民国研究》《湖北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读书杂志派”以《读书杂志》为主阵地,组织和推动了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以及中国社会史论战,通过学理上的思想论辩,他们达成了对中国出路的共识。尽管该派在思想文化界颇为活跃,但他们的愿景在当时不断碰壁。然而,在抗日救亡、维护国家利益、探索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民族复兴等方面,该派与左翼理论家共同构成了当时普遍追求民族独立思潮的民族主义共同体。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读书杂志派”思想透视

大革命失败后,游离于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知识分子,经历了理想的幻灭和革命热情的消沉,怀有忧国忧民情怀的他们为中国前途担忧。他们既不满国民党通过不断强化一党专制权威主义政治要求的党治文化,又对共产党的激进主张不满,纷纷从“政治人”转向“文化人”,试图通过理论探讨达成革命道路的共识。20世纪30年代初,在外有日寇强敌入侵导致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内有国共两党内争的背景下,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自由理念的痴迷使胡秋原、王礼锡、陆晶清、王亚南、梅龚彬等知识分子,以神州国光社(以下简称“神州”)为依托,创办《读书杂志》等,以思想自由和独立姿态宣扬抗日救亡思想,出版翻译传播新思想的社会科学书籍。他们以《读书杂志》为主阵地,组织和推动中国社会性质讨论与中国社会史论战,形成颇具影响力的“读书杂志派”。在高扬党派思想和阶级斗争的思想场域中,他们的思想倾向何方?站在什么样的政治立场上思考中国出路?


第一节 《读书杂志》的创办、宗旨与社会影响

1931年4月,《读书杂志》依托“神州”,在上海创刊发行。王礼锡、胡秋原先后主持“神州”和《读书杂志》,担任总编辑,陆晶清、王亚南、梅龚彬、彭芳草等人参与编辑,形成依托“神州”的颇具影响的“读书杂志派”。《读书杂志》虽存在短短两年多时间,但以此为阵地形成的“读书杂志派”,无论是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还是学术史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思想价值。


一、《读书杂志》筹办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政治热情退却,失望消极愤懑之情弥漫,国家民族的出路在哪里?陷入空虚苦闷中的知识分子重回书斋,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寻找革命新道路。据王凡西自述:“不少知识分子被迫从积极活动中退出来,从街道回进书斋”,“痛定思痛”,思考革命前途。1928年起,国共两党的理论家开始对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前途问题进行讨论。由国共的政见之争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进而转向学术探讨。在这种思想场域中,既不满国民党,又不认同共产党,致力于探寻革命前途的王礼锡、胡秋原等人也参与其中。他们以独立、自由的思想者与行动者的姿态,站在超越左右的中间立场,为各派提供思想争鸣的舞台,积极诠释其主张,凝聚共识。《读书杂志》依托“神州”,由此创刊发行。

神州国光社是1901年由邓实、黄节等人创办于上海,出版的书籍主要有《神州国光集》等,推崇“民族大节”。在新文化运动中,该社受到批判,且经营不善,不得不转手抛售。“‘神州’出版物大量滞销,业务一蹶不振,终于不得不走‘招盘一途’。”1930年,黄节等人商议以40万元转让给广东省主席陈铭枢,接办“神州”有“挽救中国文化”意蕴,继承“学问经世的抱负和民族主义”之传统。


陈铭枢具有“全国性的视野和人际关系广泛”,“嗜好和思想都复杂,平日爱谈新思想、新政治,想做学者圣贤,又想做英雄和政治家”。据他自述:“我在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交游甚广,但在政治上我是独来独往,自己有自己的主张,从来都不是被动的。”“一向爱好文学艺术,且喜欢同文人往来。”他不仅结交文化人,接受新思想,而且将“神州”视为营造舆论的阵地,以此作为构建文化权势网络的舞台。“神州”成为“十九路军的文化与宣传基地,它所创办的杂志,相当程度地反映了十九路军诸领导人的政治见解”。“神州”在民国文化史、出版史上颇具影响,依托该社的《读书杂志》是影响深远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主战场”,“读书杂志派”由此声名鹊起。该社因出版大量左翼书籍,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随着政局演变,陈铭枢与蒋介石的矛盾激化,“十九路军对蒋介石的长久统一与抗日期望的彻底破灭” 是其从拥蒋转向反蒋的根本原因。据他自述:“接办神州,当然与此有密切关系。同时因我担任广东省政,与各方面的接触比较广泛,且有条件接办像神州这样规模的企业”,并延揽文化人到“神州”旗下。1927年,陈铭枢与王礼锡相识,“为他的言论风采倾倒,由于思想气味相投,大家从此便成莫逆之交”。聘请王礼锡为“神州”总编辑,“因不满现状,亟欲另开政治局面,同时也意识到文化事业对政治的作用”。梅龚彬对此评价道:“陈铭枢涉足文化事业,无非是为他在政治上独树一帜造舆论和招募智囊。”


从王礼锡担任总编辑伊始,“当局对文化正在加紧箝(原文如此)制”,将“神州”办成“一个为争取起码的民主而斗争的书店”成为其初心使命。于是他开始“招兵买马”,创立《读书杂志》《动力杂志》《文化评论》等。此时,在日本留学的处于穷困,且倾心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胡秋原翻译的《艺术社会学》,被王礼锡纳入“神州”出版计划之中,此举使他们倍加珍惜彼此的感情,随后胡秋原扮演起该社的思想灵魂人物。1930年12月,王礼锡赴日本筹办《读书杂志》,“为各种立场的人开一个公共的战地,我们是为读者介绍一切精炼(原文如此)的学问与一切不同的主张”。王礼锡到东京后与留日青年交游,决定通过《读书杂志》“研究中国社会的性质,寻求中国社会的前途”。还邀请留日学生中以学问和文章知名的胡秋原、王亚南、梅龚彬等人一起商谈刊物的计划、名称、宗旨、内容、组织、编辑等。


二、《读书杂志》的创办宗旨

王礼锡尽管是国民党人,但由于对国共两党皆不满,对马克思主义研究颇有兴趣,“急于对中国前途问题有一自信答案”,“最关心的是中国社会的经济性质问题”。要获得中国社会前途问题的答案,“必须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的演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阐明其规律性并挝住其特殊性”。胡秋原回忆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必须确定中国社会现阶段性质,才能决定中国社会前途。”中共受斯大林对中国社会性质判断的影响,认为“中国社会是封建成分占优势,所以主张土地革命”。“如果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可以直截了当实行社会革命;如果不是,便要‘过渡’。怎样过渡,马克思没有说。”据斯大林的理论,应通过“土地革命过渡”。这是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胡秋原等人与左翼理论家争执的焦点问题。


胡秋原在翻译苏联文艺理论家弗里契(佛理采)的论著《艺术社会学》时,通过比较中西文艺与社会,根据马克思“亚洲社会”之论,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自非封建社会”,而是相当于西洋史上的“专制主义社会”。马克思的“亚洲社会”应为“专制主义社会”,至于中国的将来,“自应走社会主义之路,但社会主义不可无自由,所以社会民主主义是可行的”。胡秋原敏锐地提出不可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西历史比较研究中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据王礼锡自述:“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上的阶段问题,从前和很多人讨论过,总得不到相同的意见,不料秋原却早有和我相同的见解,因此我们决定再长期的下一番精审的研究,去充实我们的见解。不过在事实上发现我们错误的时候,我们不恤拖弃我们的意见。”这是王礼锡服膺胡秋原的起点。


王礼锡在解释使用《读书杂志》时坦言,由于国内正在为中国社会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而激烈争执,唯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确定革命前途。他们就办刊宗旨达成一致,推选胡秋原、朱云影主持文艺专栏,介绍西方文艺思想和文艺动态,王亚南、王洪法负责经济专栏,上海的彭芳草和张竞生负责国际政治和心理学,由此形成“神州”函授学会的雏形。1931年4月,《读书杂志》创刊,由“神州”出版发行,王礼锡在发刊告白中指出:“中国目前是思想极复杂的时代,不过缺少诱发的导线,我们无偏袒的发表各方面的批评,来做诱发思想争斗的导线。”“我们公开这园地给一切读书的人,公开耕种,公共收获,公共享用”;“我们的研究,不限于一个国度,不限于学术的一个门类,不限于几个人主观的兴趣,我们希望能够适用客观的需要的一切。”“我们不主观地标榜一个固定的主张,不确定一个呆板的公式去套住一切学问。……我们这里尽管有思想的争斗,但编者不偏袒争斗的那一方面以定其取舍。……我们这里不树立一个目标,而为读者忠实地摆出许多人们已经走过,正在走着,或正想去走的许多途径。”《读书杂志》的立场充满自由主义的精神,但纵观其此后的编辑方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论述较多,而自由主义派的论述相对较少。出现这种现象既与《读书杂志》的编辑群体即“读书杂志派”的研究兴趣密不可分,也体现出当时思想理论界和出版界的潮流。有论者评价道:“拓宽思想视野、注重现实问题、探索发展道路是该刊的主要办刊宗旨。”


展开
目录

序言/申晓云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1

一、研究对象1

二、选题缘起1

三、研究意义3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分析4

一、大陆地区4

二、港台及海外地区12

第三节 当前的不足与本书的创新14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6


第二章 “读书杂志派”思想透视19

第一节 《读书杂志》的创办、宗旨与社会影响19

一、《读书杂志》筹办背景19

二、《读书杂志》的创办宗旨21

三、《读书杂志》的社会影响25

第二节 “读书杂志派”思想倾向分析30

一、“读书杂志派”透视32

二、“读书杂志派”思想倾向44

第三节 “读书杂志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传播48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思考48

二、“自由的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和阐述52


第三章 抗日救亡思潮下“读书杂志派”的应对策略64

第一节 “读书杂志派”与十九路军的渊源64

一、陈铭枢与十九路军的历史沿革64

二、“读书杂志派”与十九路军的互动69

第二节 “读书杂志派”与“左联”的分歧72

一、在争夺中国“著作者抗日会”领导权上的分歧与冲突73

二、是为民族斗争而联合抗日,还是以工人运动为先?78

第三节 “读书杂志派”对抗日救亡的初步思考90


第四章 “读书杂志派”对中国社会发展路径的理论探讨98

第一节 “中国社会史论战”缘起98

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对社会性质的认识99

二、《读书杂志》成为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主战场103

第二节 “读书杂志派”的社会史观106

一、“读书杂志派”对中国社会发展路径的思考与探索106

二、对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路径的评价125

三、对“读书杂志派”的中国社会发展路径探索的评析130


第五章 “福建事变”与“读书杂志派”的民族主义诉求138

第一节 “读书杂志派”与“福建事变”138

一、《读书杂志》被禁与“福建事变”发生的背景139

二、“读书杂志派”在“福建事变”中扮演的角色143

第二节 “读书杂志派”与“第三党”的思想分歧146

一、“第三党”的改革主张及其实践147

二、“读书杂志派”与“第三党”的思想分歧150

第三节 对“读书杂志派”探索中国出路的评析157

一、“读书杂志派”受到批判的原因探析157

二、对“读书杂志派”探索民族国家出路的审视160


第六章 “读书杂志派”的抗战建国思想164

第一节 “读书杂志派”抗战建国的价值理念164

一、政治诉求164

二、全民抗日的主张167

三、抗战建国的诉求179

第二节 比较中西文化思考中国出路242

一、基于民族主义的立场辨析西方文化的价值243

二、对苏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思考253

三、对中国近代文化危机的思考264


第七章 “读书杂志派”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274

第一节 “读书杂志派”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274

一、“读书杂志派”民族主义思想审视275

二、“读书杂志派”民族主义思想评价305

第二节 “读书杂志派”民族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311

参考文献318

后记34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