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用管理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4302537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未卿,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融工程系主任,校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校期货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信用管理、科技金融、投资行为分析、金融理论与政策。

  刘澄,博士,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副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吉林省临江市副市长,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信用管理、金融营销、投资行为分析、金融理论与政策。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当前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被提升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和市场环境的构建,信用管理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运行规范化、市场秩序法治化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用作为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核心要素,其制度建设与管理能力日益受到重视。
  《信用管理》立足中国经济转型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现实需求,系统阐述信用管理的基础理论、制度体系、实施路径与实际应用。内容涵盖国家信用政策框架、企业与个人征信、信用评级机制、信用风险管理、金融与非金融领域的信用实践等重点模块,紧密结合我国信用立法、信用信息共享和行业信用建设的最新进展,力求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与实践导向。
  《信用管理》旨在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信用管理知识体系,提升信用识别与治理能力,服务于现代市场经济和信用社会的建设。《信用管理》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金融类、法学类等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希望通过对信用管理知识全面、系统的阐述,以期普及信用知识,提高信用从业人员信用管理能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信用概述
  学可目标
  了解信用的概念和信用的发展历程。
  掌握信用的分类形式,了解信用缺失的危害。
  重点掌握社会信用体系的架构。
  第一节 信用的内涵
  一、信用:社会学视角
  (一)社会学意义上的信用概念
  国内外对信用的定义多种多样:英语中的Credit源于拉丁语Bonalldus和Credere,意为信任。汉语中的“信用”一词,从词源上考察,《说文解字》称“信,诚也,从人、从言”,意思是指诚实守诺、言行一致。按照《辞海》的定义,“信用”是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信用”首次出现于《左传.宜公十二年》,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历史上,我国儒家文化有许多对君子的行为规范,如“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这反映了信用的社会伦理属性。
  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最初是两个分立的德目。
  第一,“诚”是一种个人美德。《周易.乾·文言》云:“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讲的是君子要以诚立业。后孟子进一步把“诚”提升为“天道”,将“诚”之意识提升为“人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在《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被视为儒家伦理之核心理念系统“八条目”中的两个关节和德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信”同样为中国传统伦理所看重。孔子讲“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从社会政治伦理的层面强调民信之于社会国家秩序的重要作用。《孟子·滕文公上》讲“朋友有信”,将“信”作为“五伦”之一,其伦理地位已经非常显要。在《荀子》及稍后的《管子》那里,“诚”“信”被当作一个社会伦理美德的整体。《管子》把诚信的美德看作天下伦理秩序的基础,其曰:“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在中国传统伦理看来,作为“天下之结”的诚信美德,根源于人心,心正则诚;且只有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政治家以诚取信于民,作为道德典范的君子则以诚取信于人。荀子相信“诚信生神,夸诞生惑”。只有诚实守信才有力量,而虚假浮夸则导致人心不定,社会混乱。
  总结起来,社会学意义上的信用是指一种价值观念以及建立在这一价值观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基于伦理的信任关系。信用源自一种社会心理,是一种社会关系,具有伦理特征、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二)社会学意义上的信用概念的特征
  1.信用源自一种社会心理
  信用是以信任为前提和基础的。对受信人的信任实际上是授信人对信用关系所具有的安全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这种安全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依赖于受信人的信用水平,取决于授信人的理性判断。信用因其“信任内涵”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
  2.信用是一种社会关系
  信用不是个体行为,而是发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信用的发展,信用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愈加丰富,信用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愈加复杂。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逐步深入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经济领域。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由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所编织而成的巨大网络。
  3.信用具有伦理特征
  信用属于伦理学范畴,体现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信用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仅是一种交易方式,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观。诚实守信的人会得到大家的推崇和信任,失信的人则将受到谴责和孤立,当人们都认同并遵守这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时候,社会的信用环境就会优化,失信的行为就会减少。
  4.信用具有文化特征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表现在对信用的理解上。在中国,长期以来,借债被人们认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人们常常将债务称为“饥荒”,意思是只有到了饥荒的时候才可以借债;在消费上,东方人更将“寅吃卯粮”看作恶习,主张禁欲节俭和量人为出。而在西方,情况则大为不同,人们对透支习以为常,超前消费成为普遍现象。尽管信用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诚实守信是人类普遍认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对信用的理解具有差异,体现出信用的文化特征。
  5.信用具有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用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不同的时代,信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对信用有着不同的看法。在当今社会,传统的信用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们对信用的理解不断深化。信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关系。
  二、信用:经济学视角
  (一)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概念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对信用的解释是: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予让渡,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信用(Credit是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付款,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
  ……
展开
目录
导言 信用的力量 1
一、守信的力量 1
二、失信的代价 3

第一章 信用概述 4
第一节 信用的内涵 4
一、信用:社会学视角 4
二、信用:经济学视角 5
三、信用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6
四、信用的发展历程 7
五、信用分类 8
六、信用风险 9
七、信用管理 10
第二节 信用的经济学分析 10
一、经济学理论与信用 10
二、信用的经济表现形式 15
三、信用的作用 15
四、信用对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 16
第三节 社会信用体系 17
一、社会信用体系与征信国家 17
二、社会信用体系功能 18
三、社会信用体系结构 18
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9
思考练习题 22

第二章 信用风险计量 23
第一节 信用评级 23
一、信用评级概述 23
二、信用评级发展历程 25
三、信用评级制度 25
四、信用评级原则和程序 28
五、信用评级方法 30
六、信用评级机构 33
第二节 征信 41
一、征信的内涵 41
二、征信的法治环境 42
三、信用数据 42
四、征信渠道 44
五、征信调查 44
第三节 信用风险计量 47
一、信用风险计量技术发展历程 47
二、信用评级法 49
三、专家方法 49
四、信用评分法 50
五、现代信用风险模型 55
思考练习题 69

第三章 企业信用管理 71
第一节 企业信用管理概述 71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概念 71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和目标 71
三、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72
四、企业信用管理机构 74
五、企业信用政策 83
六、企业信用风险 89
七、企业信用管理的流程 92
八、企业信用危机管理 93
九、企业信用管理的成功要素 98
第二节 企业客户管理 105
一、客户管理概论 105
二、客户信用评级 113
三、信用报告 118
四、客户信用档案管理 123
第三节 企业赊销管理 125
一、赊销的必要性 125
二、赊销成本分析 128
三、赊销政策制定 131
四、赊销调查 133
五、授信管理 133
六、债权保障措施 148
第四节:应收账款管理: 148
一、应收账款管理概述 148
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154
三、应收账款催收管理 157
四、应收账款催收技巧 164
思考练习题 168

第四章 政府信用管理 174

第五章 个人消费信用管理 192

第六章 银行信用管理 230

第七章 信用监管 294

参考文献 32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