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蓝皮书(2023—2024)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2044591
  • 作      者:
    汤蕴懿,等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家高端智库,携手行业专家,共同探讨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新路径。

展开
作者简介

汤蕴懿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经济》常务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上海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展开
内容介绍

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下称“中心”)成立于2015 年,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设立,以上海自贸区开放为契机,开展国家及上海重点领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政策评估工作。这既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率先构建新兴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上海把握战略机遇,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中心定位于发挥上海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决策咨询能力,采用开放式研究网络,通过打造跨部门、开放性、非实体、专业化研究平台,组织、优化、整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内部以及上海各类科研机构的研究优势,积极与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主流媒体和创新型企业合作,形成以服务上海新经济发展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研究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国家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智库支持,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专业研究和咨询报告,为产业领域广大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专业、便捷、集中的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全球及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特点分析

 

(一) 技术进步进入“关键核心期”,带来全球产业体系的巨大变革

 

当前,科技创新和新产业革命正进入关键期,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的主导技术,正极大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在生产环节,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越来越多,特别是空天海洋、材料能源、生物智能等技术融合交叉,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甚至是新产业。尤其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制造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出现分化重组,机器换人、制造上楼、产融结合等新模式的运用,导致传统的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内涵发生变化,数据、算力等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新要素。二是在消费环节,通过数字匹配将更好实现供给—需求两端的高水平匹配。数字产业化发展使得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升,也从需求角度提供了有效供给的路径。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闲暇时间增加;同时,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突破及其与各种软件和应用的融合、3D打印技术的逐步成熟,使消费者可以更便捷且低成本地获得生产力工具,用于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设计乃至生产,消费者成为在企业之外参与产品开发、生产的重要力量。三是在流通环节,平台以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为基础,形成大区域网络联系,成为一种跨越国界、高度开放的生产组织形态。


(二) 全球产业布局进入“深度调整期”,产业链安全韧性重要性凸显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自由化议程陷入僵局等因素加剧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已经从效率优先向安全优先的根本逻辑转变。这更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挑战和机遇,推动全球产业布局的平稳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自主可控、多样备份和均衡化发展成为主要国家产业布局的“基本法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小院高墙”加码高技术领域的技术出口、投资限制,严重影响全球重点工业领域国际合作与技术进步空间。迄今为止,美国已先后实施对半导体、稀土矿物质、电动汽车大容量电池、药品等4种关键产品的供应链,以及国防、公共卫生、通信技术、能源、运输和食品生产6个经济领域的供应链的审查。


详见在“2022年供应链部长级论坛”上,美国、印度、欧盟在内的18个经济体发布《有关就全球供应链展开合作的联合声明》。

Fact Set数据库显示,在市场准入和技术水平较高的汽车、半导体和船舶制造行业供应链合作大幅减少,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风险加剧。二是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本土化和近岸化。数字技术减少了企业在试图加入全球价值链时面临的许多障碍,数字平台促进了买家和卖家的匹配,从而降低了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初始固定成本。同时,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可以替代部分低技术劳动力,这可能会影响跨国公司寻找低成本劳动优势的全球产业布局,转向本地化和替代离岸外包,加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加速全球价值链重构,减缓经济全球化速度。三是从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的规则转变。发达国家频繁动用产业安全工具打压他国产业。出口管制、投资安全审查、实体清单、反补贴调查等产业安全政策工具越来越成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限制中国等后发国家重要产业的典型做法。2024年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不顾中方反对,宣布结束“反补贴调查”,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所谓“最终反补贴税”,其中比亚迪170%、吉利188%、上汽353%,上汽新能源汽车受到严重的打压。


(三) 中国新质生产力进入“加速建设期”,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开启新型增长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一是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外部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平行供应链和替代供应链的浪潮愈演愈烈,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持续推动构建富有韧性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我国供应链的主要框架结构和区域布局,保持我国产业链的完备性。以国家战略发展为核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推动我国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使我国产业进入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环节。二是强调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制造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优势,推动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制造领域广泛应用。围绕智能、绿色等产业升级方向,完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机制,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广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分工和协作格局,优化汽车、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重要生产领域的布局。三是强调统一大市场和区域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以来,规划政策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一方面,一体化协同创新更加活跃,长三角科技创新项目跨区域、跨领域联合攻关实施效果良好,由上海牵头,协同苏皖浙共建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布局建设专业研究所、集成创新平台等,充分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服务众多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区域畅通流动;另一方面,一体化产业协作越发紧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逐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赋能作用充分发挥。


展开
目录

积蓄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2023—2024年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3

 

行业报告

 

2023—2024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31

 

2023—2024年上海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54

 

2023—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94

 

2023—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118

 

2023—2024年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159

 

2023—2024年上海能源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190

 

2023—2024年上海民用航空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222

 

2023—2024年上海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254

 

2023—2024年上海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31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