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19世纪英国农业地权转型研究
0.00     定价 ¥ 11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47545
  • 作      者:
    孙学美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学美,1985年生,山东省费县人,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太平洋岛国研究》编辑,英国切斯特大学访问学者(2018-2019)。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英国是农业资本主义的发源地,私人农地产权作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确权历程开启得较早,但整个过程却漫长而曲折,直至19世纪,英国农业地权仍存在诸多不明晰之处,阻碍了英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化发展,成为当时英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治理问题之一。该时期,英国政府发挥强大的国家宏观调控治理能力,以法律手段助推农地产权明晰化,以1894年遗产税调控农地所有权分配。经此改革,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割型农业地权不断向两权权能合一型农业地权转变,英国农业经营模式也随之由租佃农场向自有自营型家庭农场转型,英国现代农业地权和农业经营模式最终得以确立。
展开
精彩书摘
  《19世纪英国农业地权转型研究》:
  三 租佃制农场的投资运营
  大地产体制下土地资源配置方式是租佃制,租佃农场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在这些租佃农场上,其基本的制度安排是:由地产主提供土地,租地农场主提供农场经营资本(其他投入可由任何一方当事人提供),按照双方所订立的租约规定,租地农场主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双方所订立契约的农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并按所租赁的土地面积给地产主缴纳一定比例的地租。
  (一)租佃农场规模
  随着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的大型化和专门化生产越来越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此类农业生产方式,在大农场上比小持有地上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从16世纪开始,英国农场规模扩大化趋势就已经比较明显。R.H.托尼曾以案例形式对16世纪时的英国农场规模状况做过考察。根据他对诺福克郡、沃尔特郡以及其他一些郡共计52个庄园上的67个农场规模所做的统计,300英亩以上的超大型农场有24个,约占农场总数的36%。这些农场都是以地产主、租地农场主、农业工人为核心构成部分的大农场类型。此后,此种类型大农场数量持续增加。
  至19世纪,300英亩以上的租佃农场类型,成为英国大地产体制下的典型土地组织模式,同时也是当时一种比较有效率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史理论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以一组有效率的产权机制的建立为前提。以该理论为依据,自产权视角进行考查,将不难发现,大地产租佃农场生产组织模式能够形成并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在于,它建立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的一组产权结构基础之上。自16世纪逐渐兴起的大地产,通过土地纽带,将地产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联结在一起,将地产主的封建主义属性同租地农场主以产业形式牟取利润的地产经营行为结合在一起,使大地产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生产组织属性,而这种生产组织结构安排,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组织,其所具有的相对于同时代而言的先进性,构成使英国的大地产体制在英国历经几个世纪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租佃农场投资组合模式
  在大地产租佃农场上,农场规模比较大,且农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两相分离,为了保证农场的正常运营,通常需要地产主和租地农场主双方协商一致,共同致力于做好农场的革新与运营事务,以保证农场上的水渠、谷仓等基础设施革新事务稳步推进,保证农场始终有足够的经营资本正常、良性运行。但在不同地区,基于不同的状况,在不同的租佃农场上,主佃双方的资本投资组合方式不尽相同。
  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惯常的做法是,由土地所有者(地产主)提供固定资本,承担土地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如谷仓、村舍及水渠等。在高效农业时期,所需要的农用建筑的类型以及数量,包括畜圈、食槽以及一些放置专用农具的工具房等,都大幅度增加,地产主若要吸引有着更为充沛资本的租地农场主经营其地产,就需要对农场基础设施的建造与维修等投入更高的革新资本,以保证其农场上配备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经营者(租地农场主)则需要自己承担经营农场所需要的经营资本,以保证农场上的农业生产活动有序开展。据估算,在高效农业时期,若要保证某一农场的正常运营,一般每英亩土地需要租地农场主投入约10英镑的经营资本。对于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的租佃农场上的主佃双方的具体投资状况,可借助下述两个典型案例以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
  第一个案例是库克家族位于诺福克郡西北部的霍克汉姆地产。霍克汉姆地产的所有者托马斯·威廉·库克(Thomas William Coke)在其生前曾投入50万英镑建设农场基础设施。1856年,此类投资约为其全部收入的1/3(4343英镑),且在1885年以前,此类投资花费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始终维持在11%-20%.很少低于15%。此外,土地上的排水设施建造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花费。根据苏珊娜·韦德·马丁斯(Susanna Wade Mar-tins)的统计,1850-1860年是该处地产的排水工程高投资时期,其最高峰出现于1852-1853年,总投资额约为1707英镑。地产主托马斯对霍克汉姆地产上的农场的基础设施投资相当大。基础设施完善的农场,能更容易吸引到优质的租地农场主,而优质的租地农场主一般拥有先进的农业经营知识、管理经验以及先进思想,拥有大量的经营资本以保证其农场良好运营,且有着强烈的最大化获取农业利润的目的意识,有条件、有能力也有欲望实现最优化的农场生产以获取利润,并提供高额地租。
  但在另一些农场上,基础设施投资并非全由地产主承担,租地农场主同样也投入较多资金用于其所承租农场的基础设施。例如,租地农场主约翰·普劳特(John Prout)就曾投入了巨额资本用以其所承租农场的基础设施。约翰曾针对自己在所承租农场上的资本投资和回报状况做过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他记录的对象是位于赫特福德郡的一个面积约为450英亩的黏土质农场。从1861年接手该农场起,一系列基础设施就开始修建了。首先,在农用建筑设施方面,约翰重新建造了一个谷仓和一所农舍,花费约为750英镑。其次,约翰进一步改进了农场上的排水系统,该项目用时近4年,平均每英亩花费约为6英镑,总花费约为2700美元。此外,农场上的篱笆整修、土壤翻新、公路修筑等方面的投资部分同样耗费了大量金钱。这些基础设施总花费约为4500英镑,平均每英亩为10英镑,自1866年起,该农场运营渐入正轨。在农场运营步入正轨后,约翰曾就他自己在该农场上于1866-1878年的投资与回报状况做过统计,在1866-1878年共计13年的租期内,约翰平均每年的投资与回报分别为3320英镑和4509英镑。其中,前7年(1866-1874),平均每年的投资与回报分别为3259英镑和4424英镑;后4年(1875-1878),平均每年的投资与回报分别为3235英镑和4698英镑。此外,再扣除一些小额开支,假定每年为200英镑,则约翰在三个时段内的年度净收入分别为989英镑、865英镑和1263英镑。显然,在农场刚刚转入正轨后的前7年,农场的年纯收入相对要少一些,低于整个租期内的平均收益水平;而在之后4年,农场的年纯收入则提高了许多,已经明显高于前7年的平均收益水平。
  ……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历史基础:古代地权与土地继承税
第一节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的地权与地税
一 分割型地权初现
二 基于地产之征税与土地继承制度
第二节 中古英格兰地权与地产继承税
一 中古英格兰地权
二 地产继承与地产继承税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地产的构建
第一节 近代地权变革与大地产的构建
一 近代小农地权的确立
二 土地家族大地产的构建
三 大地产对小农土地所有权的蚕食
第二节 大地产的经营与管理
一 大地产的规模及分布特点
二 大地产的管理
三 租佃制农场的投资运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世纪农业地权结构及其存在问题
第一节 地产主的土地所有权
一 土地限嗣继承制度
二 严格家族定序授予制
第二节 租地农场主的土地使用权
一 轮耕制不自由
二 未耗尽革新措施补偿不到位
三 无农场小猎物猎杀权
四 “法无禁止”驱逐佃户的行为
五 政治性干扰因素
第三节 传统主佃关系调节机制
一 传统租约
二 地方惯例或习俗
三 民众传统主佃契约观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终身地权明晰化
第一节 终身地权初步立法确认
一 私人议案申请
二 初步立法确认
第二节 严格家族定序授予制改革
一 改革呼之欲出
二 农业大萧条加快改革步伐
三 改革初见成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租佃权明晰化
第一节 初期租佃权立法实践
一 租佃权的由来
二 租佃权初步立法确认
第二节 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租佃权立法实践
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租佃权立法实践
二 农业大萧条以后租佃权的新发展
……
第六章 农业工人“地权”相关问题
第七章 农业地产形势新变化
第八章 遗产税与农地所有权变革
第九章 地权转型后的新型农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