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斯书评》《书单》《图书馆杂志》等多家书评类头部媒体星级书评推荐
屡获美国国家公共电台、ELLE、SheReads、Esquire等各大媒体年度嘉奖
以细腻的文字讲述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分享当我们至亲至爱之人死亡,离我们而去之后,作为剩下的人,我们该怎样处理我们哀伤,怎样哀悼并接受我们的失去,怎样继续生活。
《从此之后》是一部打破常规的回忆录,它讲述的是当我们至亲至爱之人死亡,离我们而去之后,作为剩下的人,我们该怎样处理我们的哀伤,怎样哀悼并接受我们的失去,怎样继续生活。
作者艾米 · 林以第一视角记录了在丈夫意外去世后一年里的时光。当丈夫柯蒂斯在一场半程马拉松中猝然离世时,她只有31岁,两人还沉浸在新婚后准备共度未来的喜悦中,一切却突然四分五裂。
通过一个个与柯蒂斯相遇相爱和失去他的片段,我们看到两人一起生活时浓厚的爱意,感受到当灵魂伴侣逝去,随之而来的沉重与痛苦。当下与回忆之间的交错既描绘了无比真实的爱与失去,又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以至于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那份令人心碎的情感力量还是会在心头回荡。
虽然我们大部分人不会在年轻时丧偶,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各自生命中重要的丧失:父母的离世、与心爱之人分手、亲友的病逝。无论这种丧失是突如其来的,还是缓慢、沉重、没有发生但已然预见到的,如何看待和接受“必要的丧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写作对艾米来说是一种处理失去的哀悼方式。而对于读到这些文字的人来说,它们好像是用另一个人的经历来疗愈了一部分自己的悲伤。
1
初见柯蒂斯时,我并不知道他的身份。
那时,我正坐在车里,车停在人行横道旁。他从我的车前经过,准备去见相亲对象。恰好我也是。他身穿一件深蓝色的夹克衫,双腿修长,身形轻盈而优雅。
“为什么我永远遇不到像他这样的男人呢?”我心中暗自思量。他确实英俊非凡。
2
在网上,有一篇询问粉丝的帖子:
“关于悲伤,你希望其他人知道的一件事是什么?”
有几百条回复,我看了其中的前12条:
它不会结束。
它不会停止。
你一直在想着它。
它永远不会结束。
它一直与你同在。
它无法摆脱。
它永远不会消失。
它让人筋疲力尽。
它无处不在。
它总是存在。
再多的时间都无法减轻悲伤。
它是永恒的。
3
我们第一次约会时,正值六、七月之交。柯蒂斯告诉我说,他是一名建筑师,而我则告诉他,我是一名代课老师。我俩都留着一头罕见的长发。他的刚好及肩,而我则长发及腰。他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乌克兰人,我的父亲则是中国人,母亲是英国人。我们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他为我说明了法院大楼高耸的玻璃面板是如何构建起来,才使得这栋楼在太阳下闪闪发光的。他的脸颊紧贴着玻璃,仰望着天空。我曾因对超速罚单有异议来过这里,但那时我并没有觉得这栋楼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现在看到他如此热爱这个建筑,让我也不由自主开始喜欢起来。
《柯克斯书评》“2024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苹果图书(Apple Books)“三月最佳读物”
入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24年度我们喜爱的图书”
SheReads、《世界杂志之苑》(ELLE)“2024年度最受期待图书”
《时尚先生》(Esquire)“2024年度最佳回忆录”
入围 2024 年希拉里・温斯顿作家信托非虚构作品奖决选名单
入围美国豆瓣goodreads2004年度读者最喜爱回忆录
获美国女性全国图书协会“2024年度团体共读推荐”
《书单》《图书馆杂志》重点推荐
《今日美国》畅销榜上榜作品
“这本书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它是一种纯粹、无比勇敢的爱的表达。”
——ELLE杂志
“如果你曾经历过那种足以颠覆生活的巨大损失,因而不再想听那些关于希望或走出困境的故事,而是渴望那些能直面伤痛的故事;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个能直面自己痛苦的地方,或者想在痛苦中不再那么孤独,那么《从此之后》可能就是你需要的心灵伴侣。”
——《时尚先生》杂志(Esquire)
“当作者在难以名状的失去后艰难前行时,她将我们带入她的世界,读者会既为之动容,又心怀感激。这部作品对年轻丧偶生活的进行了细腻刻画,情感真挚且富有感染力。”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林的回忆录令人惊叹。每一章都充满了紧迫感……当下与回忆之间的张力,让这本书尽管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却仍有一种空灵之感……书中的章节如诗歌般碎片化,传达出人们想要为难以言表之事找到言语、在无意义中探寻意义的强烈渴望。”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本书以简短而富有诗意的片段写成,其深刻、爱与痛苦令人震撼。它令人心碎,却又无比美好,最重要的是,它无比坦诚……还带着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强烈推荐。”
——《书单》杂志(Booklist)
“林在回忆录中的讲述方式十分精彩,通过一个个与柯蒂斯相遇和失去他的片段,这种讲述美得令人心碎……林教会我们,或者说是提醒我们,陪伴他人直面悲伤,远比徒劳地试图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更有帮助。”
——《有声读物》杂志(Audiofile)
“艾米· 林的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关于悲伤的最佳回忆录之一。”
——苏珊·布卢姆伯格-卡森(Susan Blumberg-Kason)
《茶》杂志(Cha Journal)
“翻开艾米·林这部扣人心弦的新作时,只觉得多年未曾有过的震撼与感动再次涌上心头。林用她的笔触,将极致痛苦与美妙感受交织起来,让我们感同身受。这无疑是部佳作。”
——劳伦·格罗夫(Lauren Groff)
《命运与愤怒》(Fates and Furies)作者
“艾米·林的首部回忆录见证了世间一切美好、令人心碎与无法避免之事。她以那绝对的精确和毫不退缩的坦率,与我们分享了爱情与失去、希望与疗愈的深刻交织。自从读完琼·迪迪翁的《奇想之年》以后,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如《从此之后》这般让我这样敞开心扉了。”
——黛比·米尔曼(Debbie Millman)
《设计为何重要》(Why Design Matters)作者
兼任《设计很重要》播客栏目主持人
“《从此之后》巧妙地处理悲伤与生存这一对如影随形的幽灵。它如同一首钢铁铸就的交响乐,讲述了亲人意外去世及其所引发的必然、难以承受的后果。”
——卡门·马查多(Carmen Machado)
《梦之屋》(In the Dream House)作者
“《从此之后》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关于一对年轻夫妇迷失的未来,以及一位心灵饱受摧残、陷入无尽悲伤的作家的亲身经历。她的笔触极其清透,展现了那些无法愈合的伤口、永远破碎的故事,以及爱的坚韧力量。这部回忆录呈现了深层而又本质的东西。”
——劳拉·范登伯格(Laura Van Den Berg)
《第三酒店》(The Third Hotel)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