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身韵之美 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探究
0.00     定价 ¥ 7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4054108
  • 作      者:
    唐春
  • 出 版 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唐春,女,副教授,鲁东大学艺术学院舞蹈教研室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舞蹈家协会理事,烟台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山东教育电视台特聘舞蹈专家。
  教授课程: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表演、古典舞身韵等。
  科研情况及奖项:独立或首位在核心期刊发表舞蹈类论文8篇,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3项,横向课题1项;指导的舞蹈《船歌》《海上民谣》分别获全国第四届、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山东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山东省高校教师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典舞的当代生命在于继承,在于延续。中国古代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身韵之美 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探究》以中国古典舞为基础,以美学探究为导向,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与美学展开论述,介绍了古典舞概况以及中国古典舞,引导读者对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详细论述了中国古典舞的构成,讲解了古典舞动作中的力、势、意;具体分析了不同形态下的中国古典舞研究,介绍了中国古典舞造型、路线、动态、动律;此外,从中国美学对古典舞的内外影响入手,论述了中国美学与古典舞研究、中国古典舞美学之法理研究,为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展开
精彩书摘
  《身韵之美 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探究》:
  二、“和”思想塑造古典舞的内在品质与动作特点
  “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它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和”为基础,如《国语·郑语》中史伯所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此后,孔子、老子、墨子和孟子等人对于“和”的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将其从自然法则推到社会法则的高度,并把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归于“和”字之上,使得“和”成为一种至高的境界。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感知“和”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和中国古典审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在中国古代文献《荀子·乐论》中就已经对“和”的思想进行了重点强调。荀子对于“中和”思想更是大加推崇,在其看来“中和”就是对各种不同或者对立的事物进行有机地调和,以便达到一种和谐自如的状态。在荀子看来得到“和”是所有人的本性,为此通过“和”可以达到一种天下之道,通过人达到和谐是一个基本点,而实现道才是目标。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这部书中也指出:中国古代美学讲究的“和”,极为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在其看来,“和”是渗透在宇宙中最为根本与普遍的东西。同理,根据阴阳生化之学说,中国古典舞形成了刚柔相济的审美风格,由此又相继引申出一系列中国舞蹈的辩证规则和章法,它们形成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和”的标准在乐舞中表现为“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中“和”的思想已具备“和谐”的美学深意,这被中国古代先哲尊为最高意义之美。
  从中国古典舞外在形式的和谐到其内容和谐,再到二者辩证的和谐,“和”的这一美学思想开始不断发酵,并开始成为各艺术门类的审美标准。
  再谈一下中国古典舞的缘起。中国古典舞于1954年诞生于北京舞蹈学校,这一舞种在当代中国舞蹈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寻根”的角色,并通过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逻辑不断发展与变迁。中国古典舞从教学理念出发,深入研究古代乐舞、戏曲舞蹈文化的精髓,结合了苏联舞蹈的教学方法,并据此形成了自己的舞蹈体系。
  中国古典舞从诞生之际,就主张要立足于中国戏曲舞蹈的审美,从舞蹈的形式上继承和汲取戏曲舞蹈“元素”,通过融合芭蕾舞教学手段来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舞根据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古典舞的“身韵”之法,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之法是在具有“传统性”和“文化性”的动作母体语言中开拓衍生的,“和”的思想塑造出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内在品质与动作特点。它为中国古典舞表演带来了新鲜血液,产生了中国古典舞创作的新形式。
  (一)影响古典舞人物风骨与品质的表达
  1.《踏歌》
  《踏歌》是中国传统民族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广泛流传于汉唐及至宋代。《踏歌》以一种群舞的形式展现,舞者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到了唐代,演绎《踏歌》,一是在民间更为广泛地成为一种重要的群众自娱性活动;二是它被改造加工成为宫廷舞蹈,出现了《缭踏歌》《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
  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人们在高二十余丈、燃着五万盏灯的辉煌灯轮下载歌载舞,跳了三天三夜,场面极为壮观。对于这种当时极为盛行的舞蹈,唐代许多诗人都有所描述,如刘禹锡的《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儿连袂行。”“新词究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又如顾况的《听山鹧鸪》:“踏歌接天晓。”据刘禹锡的《竹枝词序》记载,踏歌以联唱《竹枝词》,吹奏短笛、鼓来伴奏。舞时不分男女,围成圆圈,手牵手,边歌边舞,情绪欢乐。唐人踏歌的类型有踏地为节、连袂舞,顿足踏歌、拍手相合,择场跳月以择偶等。宋代每逢元宵、中秋,都要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正如蔡卞在《宣和画谱》里描写的:“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同时也有风格迥异的男子踏歌,在马远的名画《踏歌图》中,绘有四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上有宁宗皇帝的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古典舞《踏歌》是编导孙颖积累二十多年的经验所创编的精品,看似简单地复制原作风情,却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古典气韵之妙。《踏歌》旨在通过一群美人佳丽携手踏青的美景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主要是以足踏为主流步伐,但是也与时俱进地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为此《踏歌》的舞步在“顿”的一瞬间还很好展现出“流”的审美风格,通过顿与流的对比,在视觉上给人以极为强烈的落差。例如有一节起承转合的动作较为复杂,出现了第二遍唱词和第四遍唱词,为了更好地展现舞蹈的意境,但见舞者腰部左拧,抛袖投足,雪白的锋袖如离弦之箭射出,就在身体欲左的当口,舞者又突发转体右行。等待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然此刻“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如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之舞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而来而往。夹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
  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出现过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舞蹈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容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泼、现代的双重性。《踏歌》可谓全面具体地代表了中国女子舞蹈的形态特征。首先是以妩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其次以“纤腰”“轻”为美,舞蹈动作柔美缠绵却又节奏感极强,交长袖,手足并重,婀娜俏丽,云转飘忽。在表演上《踏歌》主要运用“一边动”的独特舞姿——几乎就是顺着身体的一侧做舞蹈动作,用1 80度运动弥补在舞蹈中协调对称中的不足。例如,顿步后便相应地向后面甩动右手,再用肩膀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继续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舞蹈动作从始至终不间断地运行,流畅自然,舒缓。尤其是“旁侧三道弯”体态更是打破了“汉风三道弯”的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舞蹈在静态中包含着一种自然的悦动与灵巧,极具妩媚娇媚之感,其无穷的韵律动感让人回味不已。《踏歌》表述的不是人物,而是一种风貌、一种味道,是当时社会风俗、样态、风韵的缩影,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和”的思想对艺术作品影响的结果。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古典舞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典舞流派
第三节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渊源
第四节 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发展

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的构成
第一节 古典舞动作中的力
第二节 古典舞技术中的势
第三节 古典舞身韵中的意

第三章 基于不同形态的中国古典舞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典舞的造型探究
第二节 中国古典舞的路线探究
第三节 中国古典舞的动态探究
第四节 中国古典舞的动律探究

第四章 中国美学与古典舞研究
第一节 中国美学概述
第二节 中国美学对古典舞的外在影响
第三节 中国美学对古典舞的内在影响

第五章 中国古典舞美学之法理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典舞美学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典舞关学核心概念
第三节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范畴
第四节 中国古典舞的品鉴研究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