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时代优化美育理论透视与课程解析
第一节 高校美育界定及其现状
一、高校美育界定
美育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具体指德国的教育学家约翰·亨利希·佩斯特洛兹基和瑞士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弗勒贝尔等人的教育理念及实践。他们认为,美育是在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同时,同样是为了培养整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美国的教育学家约翰·杜威也对美育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认为美育不仅是对艺术的欣赏,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和美的体验,促进个体的整体成长。杜威强调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活动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表达、创造性思维。美育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艺术和美的体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高校美育的核心使命是教授美学知识,塑造学生的审美观,并培养学生感知、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音乐和美术课程,学生将探索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从而奠定坚实的审美基础。美育是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在情感教学中独特地结合理性与感性,并占据特殊的地位。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翼,美育不仅助力学生形成三观,塑造完善的人格,还通过美学教育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和“以美怡情”的教育理念。高校美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在认识、体验、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这一教育过程不仅是学生思想和行为观念形成的重要基石,还是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美育使学生能够主动探寻世界的美好和真理,同时培养学生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能力。美学教育通过对学生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深度培养,利用美学作品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能够发现美和感受美,还能进一步挖掘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高校美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路径。在当代,美学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和情感教学,它结合多种教学元素,形成了一种全面的综合教育模式。美学教育在提升学生的思维、道德情操和美学知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学生的智力,还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能。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美育主要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来加深学生对美的感知,通过这种方式触动学生的情感,以激发共鸣。这种教育模式超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达到传统教育所无法触及的境界。同时,现代美学教育也在逐步从审美观念的培养、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向探索生活中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过渡。美育的根本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首先,美学教育在学生形成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的美学课程,学生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这种教育还对其未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学教育使学生能够内在地吸收和体验美,通过这种熏陶,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美学知识,并能有效地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这样的教育过程最终培养出真诚、善良、美好的健全人格。当这种人格得以塑造,学生在关键时刻能够展现出为崇高理想甘愿牺牲的勇气,表现出为大义放弃小我、奉献自我的高尚行为。
二、高校美育的现状
当代高校教育已经尝试融入多样的美育内容,包括校园文化节、黑板报比赛和情境教学等活动。这些尝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但由于缺乏一个完善和系统的美育教学体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预期作用。很多高校教师对美学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未能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简单地将其归类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通常只由美术教师负责,这种做法难以实现教育的综合目标。目前,高校美育的教学路径过于单一、方法偏颇,未能有效地整合美育的多元化特性,导致教学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
美育教学在高校中面临的挑战可归因于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很多高校将美术教育与广泛的美育教学混淆,过度强调传统美术教学体制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在感知和欣赏美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美育的目标设定不够精确,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过大的比重,导致与其他学科,比如科学、人文学科的关联性和平衡性不足。这种不均衡会限制学生从多学科角度理解和欣赏美的机会;三是当前教育过度重视逻辑和理性学习,而忽略了情感和实践的重要性。学生虽然能够从课本上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创造中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问题的存在,部分是因为教师在美育方面的专业发展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情感体验在美育中的重要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