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百年一缶翁:吴昌硕
0.00     定价 ¥ 9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3118289
  • 作      者:
    吴晶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晶,1970年生,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合著的《杭州史稿》《南宋美学思想研究》等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另有独著《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传》《画之大者:黄宾虹传》《嶷然人杰:杭州洪氏人物》《西湖诗词》《华丽家族的湖畔背影》《积书乐善道不孤:丁丙与杭州》《南宋四大诗人》等,合著《杭州文化史》《西溪湿地的文化与历史》《西溪望族》《诗词里的宋韵》等。还发表《南宋四洪的思想和学术进退——宋代士人的别一种思想和政治生态》《文化世俗化与南宋市民意识的兴起》《“涵泳”与南宋美学的特质》《丁丙及杭州丁氏家族家世考述》《浙江近代文化转型中的士绅蜕变——以丁丙为中心的丁氏家族考察》等论文,校勘《杭州丁氏家族史料》等文献。
展开
内容介绍
  吴昌硕(1844-1927)作为海上画派后期领袖,是清末民初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以诗、书、画、印四艺合一的整体艺术成就享誉海内外。《百年一缶翁:吴昌硕》以近代史、近代文化史(包括绘画史)的沿革为经,以江南中心区域的古浙西文化圈、浙苏皖江南画家群、海上画派、浙派文化人等群体的活动为纬,努力勾勒吴昌硕在清末民初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真实位置。《百年一缶翁:吴昌硕》选取可信的一手资料,再现时代的复杂背景,还原历史的本相、人情的隐秘,再现细致生动的场景,描绘出吴昌硕真实一生的大致线条,彰显其独特经历所孕育的丰富个性色彩。
展开
精彩书摘
  《百年一缶翁:吴昌硕》:
  与印不一日离
  吴昌硕曾自谓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都比较晚,当然这是自谦的说法。实际上,他对书法、篆刻的学习从少年时就开始了。
  吴昌硕幼年承庭训,在父亲的读书楼开蒙。“束发之年”(十四五岁左右)又开始“受书”,接受雅正艺文教诲。此时应该是吴昌硕开始准备童子试之时,除了习举子业,他也兼习书法、篆刻。这为他日后研习其他艺文打下了坚实根基。
  祖父去世后,吴昌硕主要由父亲教授。吴辛甲这个隐逸不仕的举人,受吴家家学濡染,不但能诗词,也爱金石,亦通书法篆刻。清代的浙江正是天下印学的两大渊薮之一。受父亲喜好和时代地域艺术氛围影响,吴昌硕略识字后就尤其喜欢弄石。
  吴昌硕一开始是模仿当时流行的浙派或皖派作品。他常在书箧里夹带刻印工具,在学塾诵读经典的空暇磨石、奏刀、刻印。学塾里的塾师怕他耽误功课,多次加以阻止。但他还是常背着老师躲藏在窗下门旁等无人处为之。父亲赞成他学习刻印,并常加以指点。吴昌硕受到启发、鼓励,渐渐与印一日不离。
  少年吴昌硕此时有志于篆刻,常在方砖、瓦片上练习刻字,如能得到一方印石则非常珍惜,刻了磨,磨了再刻,反复磨刻,到只剩下薄薄一片、无法再磨才作罢。没有印床,他就直接用手握着石头刻。一次,他刻印时间过久,眼睛和手都疲倦极了,握不稳刀,不小心划到左手无名指。伤口很深,指甲脱落,流血不止。他强忍疼痛,用宣纸包扎,才渐渐止住了血。乡间缺医少药,伤口溃烂了很久,结痂后指甲不再长出(一说这根无名指从此短了一点)。吴昌硕并没有因此放弃刻印,伤残的手指成了他爱好篆刻的最好证明,日后他常举起手指不无自豪地向后辈讲这个故事。
  之前吴昌硕已开始认真学习书法,此后也一直用力甚勤。没能力购买足够的纸墨来练习,他就在自家屋檐下放置一块大青砖,用破毛笔、清水在上面练习大楷。书法史上有东晋书圣王羲之练字墨池尽黑,唐代草圣怀素写尽芭蕉,以漆盘漆板代纸写至盘板洞穿、秃笔成冢等故事,吴昌硕此举颇有前贤遗风。他常清晨起床就开始摹写书帖,连写几个时辰不停歇,这一习惯保持到他去世前。他和许多书法家一样经历了漫长的临摹训练。他从学楷书起步。初学曾任湖州太守的颜真卿,格局谨严的颜体使他打下了坚实书法基础。接着又学三国书法家、楷书鼻祖钟繇的钟体,他后来自称学钟体达20年,这使他的书法更富于朴茂自然的笔法之意。后来又学北宋黄庭坚,黄体的笔势欹侧、瘦硬峭拔也在他的书法中留下痕迹。他还学过其他书体。如行草,初学明人王铎,又将王铎与唐人欧阳询、北宋米芾融为一体,兼得气象森严和清劲秀拔。草书学的是晋人王羲之《十七帖》、唐人孙过庭《书谱》。隶书早年临的是阳刚貌拙、方整气酣的《张迁碑》《汉祀三公山碑》,又从大量拓本中选出《嵩山石刻》《张公方碑》及《石门颂》等汉隶,还广泛观摩汉碑拓本。他酷爱篆刻,平生最重视学篆书,日后也以篆书著称。他在杭州、湖州、苏州等地游学谋生时博观金石和各种拓本,后来依从自己的书法基础和审美趣味选定石鼓文拓本为主要临摹对象。此后,他一日不曾停止摹写石鼓文,数十年锲而不舍,终有大成。他的篆刻、书法、绘画都与石鼓文有极深渊源。
  吴昌硕曾在《缶庐别存自序》里说:“予嗜古砖,绌于资,不能多得。得辄琢为砚,且镌铭焉。既而学篆,于篆嗜猎碣。”《缶庐别存》除了收录题画诗,还收了猎碣(即石鼓文)、集字对联、砚铭。他说自己酷爱古砖,一是因为古砖是金石古物里较平民化、较容易得到的,二是因为砖上会有年款、图纹、文字,对文字学、金石学和书法、篆刻、绘画都有帮助。可惜因为资金不足不能多得,一旦得到,他就磨琢为砚台,还在砚上刻铭文表达见解感慨。他学篆书,特别喜欢为小篆先声的石鼓文(现存最早的成篇古代刻石文字)。石鼓文出土于唐朝,因刻字的石碣(圆形石碑)外形如鼓而得名,中唐诗人韩愈有《石鼓歌》诗。石鼓文上的文字最初被认为记录的是春秋时周王游猎情况,也称猎碣。后来,近代学者、浙江上虞罗振玉等人认为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
  吴昌硕的古金石情怀源于少年时,可谓由来已久,后来嗜古成为他的天性和文化情怀,也成就他的审美意趣和艺术特质。他特别喜爱上古器物和艺术朴拙古雅的“白贲”之美。白贲出自《易·贲》的“白贲无咎”,意为朴素无华才是至高境界。他爱好古砖和石鼓文等古物朴素、高古、朴野、简约之美,都源自少年时的经历。
  这时候,吴昌硕在习书法、篆印之外,还在父亲亲传下读经史,并学习写诗词。他很注重研讨形声训诂之学,因为这是学习刻印的必要基础。此时,身处大山中的吴昌硕所见所闻还少,直到在湖州、苏州等地见到大量玺印、权量、泉布、封泥、钟鼎款识、碑碣拓片、名家印谱等古物及古物上的古文字,他才觉自己于金石登堂入室,并择此作为终生爱好。吴昌硕日后首先被认为是印人,是因为篆刻是他最早钟情、练习且相对成熟较早的艺术。
  吴昌硕在诗、印跋里常以吴刚自称,除了与元配章夫人、施夫人的“明月身”比喻作对照外,还因为吴刚用斧砍树,日日年年不歇,就如他刻印一日不停、一生不改。他还在长诗《刻印》里回忆自己少年学篆印的情景:“少时学剑未尝试,辄假寸铁驱蛟龙。”(《缶庐集》卷一)他说胸中逸气灵感借着“寸铁”(即手中刻刀),如同用剑气驱赶蛟龙一样化为印中文字。
  1914年五月,已身为西泠印社社长的吴昌硕有《西泠印社记》,其中也提到自己少年时就喜爱篆印,从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所以能知晓篆印的源流演变。
展开
目录
楔子 梅石槎楞:凭生讵信甲辰雄

第一章 甲辰雄:家风旧学汉周秦
古鄣
吾鄣吴村
身列同光体浙派诗家
吾宗多诗翁
目山与如川
遥溯先籍本孝丰
归仁里民

第二章 小名乡阿姐:一耕夫来自田间
忆昔溪南读书室
食肉相和咬菜根
一枝化作碧虬飞
与印不一日离
梅花旧物

第三章 劫火烧不尽:来路有风波
乱走剧波涛
野火烧山未作薪
明月前身
卜居桃城
同治童生咸丰秀才

第四章 且住湖州安吉县:永作芜园长
东畲结屋南窗读书
芜园何所芜
潜修足自遂
吾邑高旷
岁寒三友
三十始学画梅
如此芜园归不得

第五章 酤酒篷背坐:买舟湖海游
曲园门下孤山旁
《朴巢印存》
夫婿心闲好读书
菱湖小住
泛泛一水游东南
……

第六章 几时归去湖州:道在瓦甓
第七章 双城记:吴门或海上
第八章 明道若昧:苏州遇合
第九章 石交录:江海有古心
第十章 其安易持:顺风波以从流
第十一章 沪渎缶庐翁:丹青忘老至

尾声 安得梅边结茅屋:岁寒草木心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