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0.00     定价 ¥ 8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3117879
  • 作      者:
    吴晶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晶,1970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专著《杭州史稿》《南宋美学思想研究》等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另著有《杭州文化史》《诗词里的宋韵》《积书乐善道不孤》《南宋四大诗人》等。论文有《南宋四洪的思想和学术进退》《“涵泳”与南宋美学的特质》《丁丙及杭州丁氏家族家世考述》等。并参与纂辑和校勘《杭州丁氏家族史料》等文献。
展开
内容介绍
  《画之大者:黄宾虹传》生动翔实地记述了大画家黄宾虹看似简单却颇耐人寻味的一生,深入解读了其绘画和学问沉郁灿烂的境界。黄宾虹是中国传统画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国画、国学的传承者和守望者。他不仅善于书画,还在金石篆刻、古文字考证、金石古物考订、诗文、美术理论、乡土文献等方面卓有成就。要了解并研究黄宾虹其人其事,《画之大者:黄宾虹传》提供了一份不可绕开的材料。
展开
精彩书摘
  《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黄宾虹初回故里,对这个房屋棋布、川流萦带,仿佛古画里江南平远山水的古朴村落却有着天生的亲切感,不久,对于潭渡的山阜、江流、溪湖、塘塌、道路、亭台、坊墓、宗祠、支祠、园圃、屋宇,他都能如数家珍了。村里有潭渡八景,其中丰乐溪南岸的滨虹亭在他看来是村中景致的最佳处。村口的函成台,左溪右冈,气势开阔,登上高台,视野开阔,远眺可将百里外的黄山天都、莲花等诸峰出没云海的奇秀胜景尽收眼底;近处则可见环村的凤山等山群峰竞秀,呈现平旷清幽的山水之美,这些景象无不令人欣然神往。直到后来迁回故土居住多年然后又离开潭渡,他才慢慢了解、清醒感知秀美风光下村落的破败落后、村民的保守愚弱。潭渡村自清嘉庆年间后已渐衰败,咸同年间遭遇战乱后更加衰落,富室多败落倾覆或迁徙异域,村中多不能安居乐业的游民。到了黄宾虹生活其中的19世纪末,由于乱世飘零和经济萧条,潭渡历史上曾有过的淳厚耕读礼教遗风、安逸民俗人情美德和黄家先人故庐一样慢慢凋敝衰微,文华兴盛的流金岁月早已不复存在,只存于前人的诗画中。黄宾虹后来在《潭上老屋》题画诗中说:“我族丰溪上,潭滨旧卜居。亭台留界画,卷轴散楹书。朴讷民风古,萧条兵燹余。敝庐原可葺,争奈迫饥驱。”黄氏家族世代居住在丰乐溪边的潭渡,向来民风淳朴,但经历战争后村落萧条凋零,到了黄宾虹回到潭渡又离开的年代,更是颓象呈现,许多老宅虽然可以修葺但无奈居住者多因饥寒外出谋生,所以只能渐渐破败,父辈称道的华丽亭台楼阁都消失了,只存在于画里,“楹书”有遗存的书之意,意思是世家大族所收藏的珍贵书画书籍也渐次散落或被卖,诗中道出多少无奈。黄宾虹日后对潭渡故里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带着那一代士人对乡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特殊情绪。但此时,这位少年对故乡亭台如画、藏书众多、民风淳朴的特质还是感到新奇喜爱的。
  此次逗留潭渡期间,黄宾虹去过族祖修筑的课耕楼,这里已成族里教学所在地。所以当他来到楼里看到族祖惟贞公撰写的楹联“教子迟眠,数卷读残窗外月。呼童早起,一犁耕破陇头云”时,觉察这一联正暗藏“课耕”二字,也是历史上黄氏一族努力读书耕田、以里居为乐的生活形态的象征性概括,这两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黄宾虹在潭渡隐居多年后又离开家乡去往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但和成长于传统社会的同代士夫一样,课耕、山水幽居始终都是他心里的恒久理想,也因此成为他山水画的恒定题材,他不但画印象中的潭上风光和记忆里的课耕楼,后来还在很多画里借异地山水和虚构建筑来营造亦真亦幻的“潭上风光”和梦幻诗意的“课耕楼”。现实里他也曾在安徽池阳、北平陋巷、西湖栖霞岭筑造隐居之所来寄托“课耕”之思,读书、笔耕不辍。这都是家族文化毕生熏陶濡染的结果。
  清光绪二年(1876),黄宾虹在潭渡读书、研读书画,待到岁末才回金华过年。清光绪三年春,他又奉父命与已到科举年龄的二弟懋庚等人再赴歙县应试,他参与府试,二弟应是参与县试。这一次没有父亲陪同,呼应黄定华当年离开家乡远行习商,隐约可见黄氏家族锻炼子弟的苦心。自此黄宾虹开始经常独自出行,探索陌生天地。
  府试是童生试的第二场,由已考过县试的学子参加,试期多在四月。先前的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府试则由知府(直隶州知州)主持。学子通过府试之后才获得童生的身份,此后还要再通过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三年中的两次考试,包括岁试和科试)而且成绩合格才能顺利成为生员,不然仍是童生。成为童生也是很不容易的。府考需要连考三次。府考后黄宾虹和歙县西溪的汪福熙都文列高等,两个聪慧少年不免惺惺相惜,汪福熙就是他后来的业师、徽州大儒汪宗沂的长子,善于书法。后来汪福熙和弟弟汪律本都成为黄宾虹的好友,而黄宾虹又成为福熙长子、画家汪孔祁的启蒙老师,两家成为世交。
  汪宗沂(1837-1906),字仲伊、咏村,号弢(韬)庐、韬庐处士。他少时好经世之学,曾入翁同龢门下,翁同稣认为他是命世之才,也就是顺应天命降世的人才,对他寄予厚望。太平天国起义时,他还曾被曾国藩聘为两江忠义局编纂,又被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聘为幕僚,后感觉不能舒展才华而辞归。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汪宗沂精研《礼经》,曾学汉学于扬州仪征刘文淇,学宋学于桐城方宗诚,汉宋兼通,著述颇丰,是徽派朴学后期重要学者,在徽学寂寥数十年后又将之重归朴学正流中,不愧江南大儒之誉。学生刘师培(刘文淇曾孙)为他撰了《汪仲伊先生传》,说他能秉承徽州同乡前贤婺源江永、休宁戴震的经学正统,推学于用方面能上法清初颜元、李塨颜李学派的实学,也与晚清泾县包世臣学说相似,评价得当。汪宗沂与近代浙江籍重要学人袁昶、俞樾等有交往。曾主讲安庆敬敷书院、芜湖中江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又曾居家设馆授徒,弟子有刘师培、许承尧、黄宾虹等人。
展开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吾乡吾土
浙东乡居
初濡翰墨
梦里乡土
少年游

第二章 务实之年
入其门
返歙
金石膏肓
识谭
归园田居
学务蝎事
黄社旧雨

第三章 海上开风气
国粹因缘
长与山中辞
南社新知
宙合斋
新安家法
求田问舍池阳湖

第四章 下笔不觉师造化
万国百川
虹庐画谈
八桂豪游
入蜀始知画意浓
歙故
七十看山苦不足

第五章 浑厚华滋集大成
伏居燕市
苦涩之笔俗骇怕
知交傅雷
八秩画展
邈然太极得画理
……

第六章 破茧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