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短篇小说的光晕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2798711
  • 作      者:
    张莉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短篇小说的光晕》由北京师范大学张莉教授基于创意写作课堂经验编选。以创意写作课堂基本练笔主题人物、情感、场景和季节为四个小辑,聚合中外名家名篇,呈现同一主题下不同作家的书写方式,发现属于短篇小说的密度、力量与华彩。

展开
作者简介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百年文学中的北京》《拿起笔,制造光》《飞鸟与地下:2024年短篇小说二十家》《无穷的彼处:2024年当代散文二十家》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届当当影响力作家等。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张莉教授基于创意写作课堂经验编选,以四个基础写作练笔主题切入,收录当代中外名家名篇,如《孕妇和牛》(铁凝)、《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西瓜船》(苏童)、《白狗秋千架》(莫言)、《姊妹行》(王安忆)、《相爱的日子》(毕飞宇)、《暑期工作》(托宾)、《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等。

意在希望读者能够有意识地从阅读中向作家们学习人物的构建、情感的梳理、场景的描摹以及四季的书写,揣摩作家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构建独具风格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以及独具标识的场景与四季风物。

同时为创意写作专业师生、爱好者提供既有国际视野又切中当代创意写作发展方向的文学阅读篇目,进而探索文学创意写作的阅读方法及写作实践系列构建。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什么要在“脱口秀时代”读短篇小说


——《创意写作阅读书系·短篇小说的光晕》序言




张莉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看脱口秀了。当然,也包括我。看脱口秀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到,这是一种与我们时代紧密互动的艺术形式,它幽默、辛辣、带有微微的冒犯和嘲讽,一个个有趣、好笑而又荒诞的故事里,呈现的是我们时代人的生活和生存。我以为,脱口秀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它的叙事节奏与我们时代人的话语方式相匹配,换言之,脱口秀的兴起意味着它找到了一种独属于我们时代叙事方式。

看脱口秀,我常常想到它与短篇小说之间的异同。脱口秀和短篇小说都是小体量叙事作品,都有篇幅限制。脱口秀需要在5-10分钟左右完成,短篇小说一般在5000-20000字之间。——无论是脱口秀还是短篇小说,都追求在有限度的篇幅里完成足够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讲述。

今天,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喜欢小体量的叙事作品?原因在于这些作品自身所携带的“有限性”——因为有限制,所以便要凝炼,简洁,于是,作品本身的密度便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密度,首先是指故事本身不能稀薄寡淡,要在极窄的条件里凝聚起受众的情感共同体。密度不是一个情节连着一个情节,不是情节的堆积,它指的是故事的内核,以及内核所提供的视角,好作品需要提供新视角,它要召唤并刷新读者/观众的感受力,——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想、还可以这样看、还可以这样说、还可以这样做。

密度是所有小体量叙事作品的“硬通货”。 哪些是有密度、能给人新的感受力的脱口秀作品?比如李雪琴关于“老板与我”的故事讲述,五分钟1000字的体量里,包含了层层推进,高潮迭起,在起承转合中极具才华地完成了故事的从幻想到现实,从劳资关系到性别关系的讲述,让人大笑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世界的新窗口。

短篇小说也讲故事,但讲故事并不是短篇小说唯一的任务。有时候它会为我们刻画一个人物,有时候它为我们重建一个情境,有时,它只是带给我们一种感喟……好小说的情节不一定紧凑,但却震动人心,意味深长。这也意味着这些作品的密度,既包含有时间的长度和宽度,也包含历史的来路和事件的复杂性,以及,讲述本身所携带的力度和冲击感,或者韵味。正如《短篇小说之所以短》一书所说,“无论是用过去时还是现在时讲述,风格无论是含蓄还是前卫深沉,你所感受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都被催化成紧张、专注及恍然大悟,这是一部优秀短篇小说提供给读者的鲜活品质。” 换言之,经典小说的魅力在于,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看事物、打量事物的新眼光。



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口头文学从来都是文学的一部分,事实上,话本小说和评书体都是当年口头文学的文字版。看脱口秀大会,尤其是在线下看脱口秀演员表演时,我多次想到古代生活中勾栏瓦肆讲书的场景。如果生活在古代,这些脱口秀演员也将是拥有诸多读者的说书人或讲故事人吧?今天的每一位写作者,其实说到底也是说书人或者讲故事人,只不过前者以声音讲述,后者借文字表达。

脱口秀和短篇小说都是语言的艺术。脱口秀节目需要动作、表情、声音,以及现场的掌控力,而小说呢,则更依赖的是文字、语词以及文学的想象力,更依赖语词和语词之间的搭配,在短篇小说这一文体中,语词和语词搭配当然会形成有声的美学,但更多时候形成的是留白或沉默的美学。

脱口秀让人发笑,但发笑不只是它的目的,好的脱口秀应该启迪观众对世界的理解力,让我们瞬间从笑声或者弹幕里辨认出谁是我们的同类。而作为短篇小说读者,马上看到自己的同类并不容易。多数时候,短篇小说适合一个人安静地阅读,它是否同时被别人喜欢你不能马上确认。另外,读一部短篇小说所耗费的心神远大于脱口秀,它需要想象力,需要在白纸黑字中自我建设想象的世界。

脱口秀的故事是可以公开讲述的,讲究“即时”和“秀”,它依赖演员的讲述,好的脱口秀也会像风一样瞬间便将观众的情绪裹挟。短篇小说不然,它不追求即时反应。短篇小说读者的反应可能是即时的,迅速的,但更多时候可能是延迟的,它有如一种钝器,慢慢地浸人的内心深处。——其实,优秀的短篇小说的魅力在于阅读之后的给人带来的那种“延宕感”。一如小说家奥康纳所说:“好故事就是,当它逃离你后,你还能不断地在其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   

短篇小说中的某一类故事是可以转成声音传达的,它可以公开讲述,但也可以不公开讲述。也就是说,与脱口秀相比,短篇小说有一种内在的隐密性,好的短篇小说要写出我们难以言说、难以言喻的部分。——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公开讨论或公开分享,那些不能以声音讲述的部分,只能借助于文字的力量,这便是属于短篇小说的优长。

好的短篇小说可以写当下、写现实,记录我们此刻所经历的一切,但同时,短篇小说也可讲述荒诞和离奇,讲述魔幻现实主义。它不会主动寻找它的读者,它需要等待读者慢慢靠近它。开怀大笑并不是判断短篇小说是否优秀的标尺。有些短篇小说会让人笑。但更多时候它带来思索,让人沉默,让人坐立不安。好的短篇小说让人笑中带泪,让人在孤独中感到温煦与满足,也可能会让人在熙熙攘攘人群中感到孤独或寂寞,以及心头一软。那种温暖与和煦,那种难以言传的心头一软,那种忽然间来不及颜面的泪流满面,如此猝不及防,但又如此动人心魄,这是属于短篇小说读者的“福利”。

是的,将脱口秀和短篇小说并置一起讨论,我们会深刻意识到一种新的叙事形式正在兴起,同时,也会看到作为叙事作品的短篇小说之于今天视听时代的“格格不入”。然而,正是这种“格格不入”构成了短篇小说的魅力。“在优秀小说中,生活的本质被揭示——通过悲剧的、滑稽的或荒诞的方式——为了让人物自己,更准确地说,为了让读者,看到。”(《短篇小说之所以短》)好的短篇小说的美妙在于一切刀光剑影、一切心灵激荡,一切喧嚣和悲凉之感都在虚空里完成,在我们脑海和内心中完成。很多年后,我们以为忘记这篇小说了,可是在不经意的时间和地点,我们会突然想到某个小说场景,百感交集。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一切又都真真切切地在虚空中发生了。




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每个秋季学期,我都会给“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研一学生上“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课。怎样调动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并使他倍受这上文学创作呢,我逐渐摸索出一种教学方法。每堂课下课,我通常留创作作业,请同学们以主题词的方式进行创作。关键词通常包括那个人,那个场景,那种情感或者某个细节有关,其实,是从四个方面人物、情感、场景和季节启发同学们去启动自己的记忆。第二周则会请同学们讲自己作品的开头或结构,要求他们在四周左右时间完成一部作品,一个学期下来,写作强度可想而知。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启发与督促是有效的,几乎每位同学都会根据这样的主题词交来他们的创作作业,遇到成熟的期末作业,我也会鼓励他们去向杂志期刊发表。所以,无论是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的研究生还是鲁院-北师大合办的作家研究生班同学,都会在秋季学期末完成他们较为满意的作品,而来年便是他们集中发表的时间。

当然,虽然创作实践课鼓励了同学们的“动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注意到,年轻一代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的缺失,大部分同学只是懵懂地靠热情和直觉进行写作,并未有意识地广泛阅读和系统地阅读,缺少经典文学的参照,对自我的创作方向也没有足够的认知。因此,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有意识地细读一些经典作品,思索不同时代作家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通过反复其中几篇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某位作家学习。日积月累,我便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师生共读的阅读书目。

这套“创意写作阅读书系”,便是基于我在北师大课堂教学经验基础上所进行的编纂,主要针对中文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及有志于进行文学创作的青年写作者进行的编纂。正如读者所看到的,此书中我从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中选择了十一篇中国小说,九篇外国小说,以人物、情感、场景、季节等关键词,将二十部短篇小说分为四辑,以便于学习和阅读。短篇小说只是这套“创意写作阅读书系”第一本,接下来我们还将出版中篇小说阅读、散文阅读、非虚构作品阅读及不同的主题阅读写作书系。在我的设想里,中文创意写作专业研究生将从这套经典作品集中获得他们的写作传统、写作资源、写作方法。我的编纂原则是,立足中国文学,同时有世界文学的观照,整部书的艺术追求是风格多样、兼容并包。

在第一辑“人物”中,收录的中国小说《祝福》(鲁迅)、《孕妇和牛》(铁凝)、《亲亲土豆》(迟子建),和外国小说《警察和圣歌》(欧·亨利)和《乡村医生》(卡夫卡),将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集成一辑,以人物为主题进行整体观照,会意识到,好的短篇小说要有人物,但短篇篇幅意味着小说不可能完整讲述一个人的一生过往,所以,它只能截取人生片断,这便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横截面”。——如何在短的篇幅里写出一个人的真正光泽,是对小说家的考验。读这辑小说读者会认识到,优秀短篇小说里的人物要有一种“弧光”。我们虽然看到的是此刻,但小说家有能力在此刻使读者看到人的历史、人的过往,有能力使人意识到,“此刻”和“横截面”其实是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反射,好的小说,有能力将对世界的理解浓缩进一个人物,一个人物的某个时刻。好的人物,也有能力脱离他/她的时代语境,成为一种典型形象。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讲述或复杂或澄明的情感际遇?每个小说家都有他们的处理方法。在第二辑“情感”中,我选择了三部中国小说《白狗秋千架》(莫言)、《姊妹行》(王安忆)、《相爱的日子》(毕飞宇)和两部外国作品《牵小狗的女人》(契诃夫)、《暑期工作》(托宾)。阅读这些作品,读者会发现,它们的内部都有颗“安静的炸弹”,都有它的“意料之外”,当小说情节“出乎意表”地发展时,那是属于短篇小说里的“脱轨”与“华彩”,也是短篇小说的美妙,有如突然在寂寂黑夜中看到满天焰火。事实上,那正是优秀小说家的创造性所在,也唯有如此,才有读者阅读时的“灵魂出窍”。

如果我们去书写那些难忘的情境或场景,应该如何结构,如何谋篇?在第三辑“场景”部分,我选择了两部中国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西瓜船》(苏童)和三部外国小说《轻轻的呼吸》(蒲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海明威)、《母亲的初恋》(川端康成)。在我看来,这些小说构建了一种场景,其实也是人间景像,这个景象的魅力在于跨越时间,这让人意识到,好的短篇小说是人生片断、是永恒瞬间,也是人间启悟、世界箴言。

假如我们的故事从一个季节开始说起,我们要如何构建它的内部?“季节”部分,我选择的是三部中国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小城三月》(萧红)《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池莉)和两位外国作品《初雪》(莫泊桑)和《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这些作品的主题都与季节有关,会将我们带到那个季节,甚至刷新或唤起我们对季节的新感受。好的短篇小说,有时候像冬日的暖阳,让我们在寒夜中看到微光;有时候是酷热里的清泉,让人感受到清爽,有时候也像酒,辛辣、刺激,给人以清凛之感,当然,它是雾霭、流岚,或是毛玻璃上的模糊之影,或是春天里泛起的粼粼波光。我常常觉得,好的小说有一种氛围感,也许我们一时不理解这个故事,不理解这个人,但是,会被某种氛围感紧紧抓住,念念难忘。

坦率说,在反复阅读并最终选定作品篇目的工作过程中,我多次想到一位作家如何在有限空间里写出足够有力、足够复杂的人类经验这一问题。这也是我之所以挑选这些作品的原因。我以为,这些经典短篇小说的魅力在于它充分发挥了短篇小说的“有限性”,充分使用“短”而不是被这一有限性所束缚。从“有限”出发,去构建生动鲜活的情境;从“有限”出发,去抵达余音绕梁、意味无穷;从“有限”出发,去激发每一位读者的无限的想象力。这是高度,也是难度,正是这种“高”和“难”,才会生成了经典短篇小说的魅力。

当然,在编纂工作中,我也想到一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里藏着我所理解的短篇小说作品的“密度”,也藏着我所理解的短篇小说应该提供的新鲜视角。那不仅是理想短篇小说的境界,也是一切小体量叙事作品的境界。我以为,那正是我们为何要在脱口秀时代阅读短篇小说的重要缘由。

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中,我按“人物”“情感”“场景”以及“季节”来将这些优秀短篇小说分成四辑,是希望读者有意识地从阅读中向作家们学习人物的构建、情感的书写、场景的描摹以及如何书写四季。但是,一部真正优秀短篇作品之光在于整体,人物离不开情感、场景和季节,情感也离不开人物、场景和时间。作家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构建独具风格的人物形象、情感方式;如何描摹独具标识的场景与四季风物,需要读者反复辨认、揣摩、领悟。



想到很多年前的下雨天,在北京郊外的一家咖啡馆里,我和一群爱好文学的小伙伴聊天。不知怎么说起各自喜欢的短篇小说。一位坐在角落里的朋友说起那篇小说,他说,这小说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得品,然后又说,“真是好,说不出来的好”。他的陶醉式评价引发了朋友们的哄笑,那句“说不出来的好”,与外面的雨声、房间里的咖啡香糅杂成了奇异的气息,以至于二十多年后想起,我都历历在目。他提到的是蒲宁的《轻轻的呼吸》。那天我在心底里不断应和着他的感叹,是的,那的确是短篇小说里的经典,一个复杂的小说,关于一个年轻女孩子的不幸遭遇。后来,那位男士消失在茫茫人海,但他对小说的评价和推荐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我也依然认为,《轻轻的呼吸》是教科书级别的短篇,有奇妙的光泽感,有属于短篇的“意犹未尽”。虽然以“轻轻的”为题,但小说的美在于“以轻写重”,“以有限写无限”。一个女孩子离开了,美被永远地践踏了,但是,在小说里,她永远鲜活,如同那轻轻的呼吸。美好早已脱离了沉重的肉身而漂在空中。这小说到底讲的是什么?读者很说清楚。它像一团模糊的光晕闪在眼前,小说中的每个片断都有光,这些光隐隐绰绰,最后形成了短篇小说的整体光晕。

是的,“光晕”与“光泽”是我读短篇小说时常常想到的词。这也是我最终决定将“短篇小说的光晕”定为书名的原因。我以为,这些经典短篇小说都有属于它们独特的光感,而正是因为这种光感的存在,这些小说才有了内在的荡漾,内在的波纹。优秀的短篇小说是有光泽的,这光泽意味着文学的魅力,意味着比时间更长久、是被时间摧毁不了的某种物质。正是这种光泽,使它们穿越时光,常读常新。——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文学作品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某种“坚固”、“确定”和“正信”。


特别致谢各位作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慷慨授权,本书才能以最齐整的方式呈现。

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李玉瑶、赵婧女士的辛勤工作,感谢黄昱宁总编的支持,感谢我的研究生刘溁德同学协助搜集作品。没有各位的帮助,便没有本书的如期出版。


2024年12月25日,北京



展开
目录

为什么要在“脱口秀时代”读短篇小说

张莉 作



人物

祝福 

鲁迅 作

孕妇和牛

铁凝 作

亲亲土豆

迟子建 作

警察和圣歌

[美]欧·亨利 作 黄源深 译

乡村医生

[奥]卡夫卡 作 张荣昌 译



情感

白狗秋千架

莫言 作

姊妹行

王安忆 作

相爱的日子

毕飞宇 作

带小狗的女人

[俄]契诃夫 作 郑文樾、朱逸森 译

暑期工作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作 柏栎 译



场景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作

西瓜船

苏童 作

轻轻的呼吸

[俄]蒲宁 作 冯玉律 译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作 曹庸 译

母亲的初恋

[日]川端康成 作 谭晶华 译



季节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作

小城三月

萧红 作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池莉 作

初雪

[法]莫泊桑 作 王振孙 译

菲雅尔塔的春天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作 逢珍 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