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2亿人。据全国50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数据,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年新增作品约200万部,增速趋缓,平台对创作质量重视程度提高。网络文学推介引导力度增强,类型进一步融合创新,现实、科幻、历史等题材成果丰硕,主流化、精品化进程加快。
1.精品创作已成业界共识。中国作协发布2023年网络文学选题指南,围绕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和科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美好生活等重点选题,扶持45部优秀作品,引导网络文学创作;举办“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改稿班,对20部现实题材作品组织集中改稿,作家现实题材创作能力有所提升;《向上》《陶三圆的春夏秋冬》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署继续实施“优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中宣部协调学习强国平台开展“2023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年展”活动,15部网络文学作品入选。
2.现实题材创作呈现类型融合特征。经过扶持引导,现实题材创作数量、质量均有较大提升,本年度新增现实题材作品约20万部,总量超过160万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更多网络作家向现实大地投注目光,发挥想象力优势,探索书写现实新路径。年度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大多呈现“现实+”的融合性,类型更趋成熟。作者精品意识增强,呈现与传统文学融合的趋势。如《茫茫黑夜漫游》以夜间网约车司机的视角“景观式”速写都市人间百态;《沪上烟火》用上海方言展开20世纪80年代上海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世情长卷。部分作品聚焦专业性强的行业,呈现“现实+行业文”的特征,《国民法医》将现实题材、“系统”设定和行业文融合,工笔描摹法医的职业全貌。部分作品呈现“现实+言情”的特征,如《柳叶刀与野玫瑰》书写神经外科医生的科研与临床工作,将情感叙事细腻融入新时代女性科研人自强奋进的主线。部分作品在写法上融合多种叙事模型,如《特工易冷》将流行的“战神归来”叙事结构用于现实题材创作,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3.科技科幻题材不断取得创新突破。中国作协实施“2023年度中国网络科幻文学创作扶持计划”,多网站开启科幻题材征文,网络作家纷纷转型科幻写作,将人工智能等元素融入创作,体现了网络作家对时代的热诚关切和对未来的深入思索。全年新增科幻题材作品约25万部,同比增长15%,现存科幻题材作品近200万部。《我们生活在南京》获“银河奖”“星云奖”;《隐秘死角》以近未来的科幻想象唱响人类的勇气赞歌,获第34届“银河奖”网络文学奖;《穿越微茫》《深海余烬》《深渊独行》等深入探讨未来人类在危机中延续文明之路。表现科技创新的作品日益增多,如《只手摘星斗》用硬核专业知识展现中国卫星导航的发展历程;《大国蓝途》用翔实细节书写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发的筚路蓝缕。
4.历史、幻想等类型呈现多元素融合趋势。历史题材创作工笔还原朝代风貌,体现出正确的人民史观。《终宋》展现了南宋末年小人物在乱世的建功之途;《晚唐浮生》讲述烽火之中底层武官的挣扎与韧劲;《北宋穿越指南》以幽默老到的文笔与有根有据的细节展现北宋的世情风貌;《满堂华彩》重现盛唐之雄浑华美;《衣冠不南渡》以精彩的智斗复现三国的朝堂之争。幻想题材创作高度成熟,多与流行元素、思潮融合。《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以出色的群像设计和热血的家国情怀“出圈”;《天启预报》展开精彩繁复的奇幻设定,表达浪漫的理想主义内核;《天之下》以宏大缜密、层层推进的“大江湖”书写掀起武侠文复古浪潮;《道诡异仙》将东方修仙、神佛文化与克苏鲁内核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式克苏鲁”风格;《道士夜仗剑》融合意识流修仙与克苏鲁元素,《玄鉴仙族》书写独特的家族式修仙,《我本无意成仙》以松弛舒展的笔调呈现仙侠“公路文”,均对传统仙侠题材有所突破;《宿命之环》关注“人”的命运和价值,展现丰沛动人的人文精神;《十日终焉》以虚拟世界的游戏与冒险救赎现实人生的无奈与遗憾,呈现现实主义创作品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