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场证明:中国悬疑推理作家访谈录(法医秦明、马伯庸、雷米、陈思诚等13位悬疑推理一线创作者深度访谈)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13322302
  • 作      者:
    战玉冰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1.对话法医秦明、马伯庸、雷米、陈思诚等13位悬疑推理一线创作者

2.推理小说为何如此令人着迷?推理小说写作的关键是什么?推理作家都在看什么书?社会派,本格派还是冷硬派?直击中国悬疑推理创作现场,揭开爆款作品背后的思维密码

3.清晰勾勒中国当代悬疑推理文化的复杂多元面貌,从小说游戏到话剧电影,从法医刑侦到历史悬疑,从借鉴模仿到本土创新,见证中国悬疑推理创作的每一次在场

4.腔背平装设计,便于翻阅。80克胶板纸印制,质感舒适


展开
作者简介

战玉冰,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侦探小说史、类型文学与大众文化等。著有《现代与正义: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研究》和《民国侦探小说史论(1912—1949)》,编有《福尔摩斯中国奇遇记》。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共收录13篇中国当代悬疑推理小说家、话剧导演、电影编导、游戏设计师等不同领域创作者的访谈文章,兼顾本格解谜、法医刑侦、硬汉侦探、历史悬疑、幽默推理、密室犯罪与谍战想象等多种风格类型,试图借此呈现出中国当代悬疑推理文化发展的复杂和多元面貌。


展开
精彩书摘

战玉冰:我觉得《长安十二时辰》在你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特别的意义,甚至我们可以把这部小说看成一个分水岭。在这部小说之后,你的小说创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来说,《长安十二时辰》不仅延续了你以往小说中的中国历史题材加强类型设定,同时这部小说中严密的故事结构,以及小说里非常丰富、翔实的历史细节知识,也构成了你后来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能谈谈这部小说的写作过程吗?

马伯庸:我2015年辞职开始全职写作,2016年动笔写《长安十二时辰》,2017年出版了这本书。可以说《长安十二时辰》是我第一本全职写作的长篇小说。当然选择写这个题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和唐代长安本身的开放属性有关,作为当时最强大的王朝首都,长安城里云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除了中原人,还有日本人、高丽人、粟特人、昆仑奴,甚至还有罗马人、波斯人和非洲人,这就像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东京、纽约、伦敦等。这样的城市面貌和时代风气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想象的可能性,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里,发生任何故事似乎都是有可能的。

战玉冰:这就为你的小说虚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马伯庸:是的。这部小说更具体的起因来自一个知乎网友的提问:“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我当时就想到了长安。后来为了加强故事的紧张感,我又借鉴了美剧《24小时》,把整个故事集中在一天之中发生。

战玉冰:今天我们写历史悬疑故事,似乎特别喜欢以唐朝为背景。除了你的《长安十二时辰》,还有魏风华的《唐朝诡事录》和陈渐的《西游八十一案》,等等,而这股“唐代悬疑风”的缘起可能还要追溯至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那里,此外还有大量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但在大多数当代人关于唐朝的想象中,似乎那都是一个高度繁荣的时代,但历史上真实的唐朝也并非完全如此。换句话说,唐朝不是只有盛唐,此后还有漫长的中唐和晚唐时期。

马伯庸:大众对于唐朝的历史有着某种“选择性遗忘”。所谓“大唐盛世”只是唐朝前三分之一的历史,唐朝后三分之二的历史都是藩镇割据的状态。而我们的故事一般只讲到安史之乱。杨贵妃一死,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大唐好像也就结束了。

战玉冰:还有就是这些关于唐朝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经常会写到西域,但其对于西域的想象方式又经常陷入某种刻板印象,比如西域经常和奇花异草、神奇毒药,或者致幻剂相关联。

马伯庸:你所说的这些关于西域的想象,其实最早是从武侠小说中继承下来的。

战玉冰: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西毒欧阳锋或者《笑傲江湖》里蓝凤凰一类的角色。

马伯庸:对的,这是一种流行文化叙事所固化的文化属性,一提到西域或者西南,我们在通俗文学中就会有某种相应的联想。就像一提到东瀛,我们就会想到武士刀和忍者;一提到北方大漠,就是孤身刀客。当然你也可以完全不这么写,但读者和观众已经有了这种固有的印象。推陈出新,打破读者的成见,需要足够强健的笔力。像金庸先生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丐帮”这个概念,让乞丐们的组织一跃成为所有江湖都必备的元素。

战玉冰:你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中国读者对于“西域”的想象是从武侠小说中建立起来的,现在又延伸到了悬疑推理类的小说和影视剧中,可以看出大众文化领域不同文学类型之间的彼此影响和渗透。大概也正是从《长安十二时辰》开始,作为历史小说作家的马伯庸身上“考据癖”的一面被渐渐凸显出来,你在这部小说里对长安的城市格局、市坊分布、街道情况、建筑形制, 以及人们的日常作息时间等都做了严格的历史考据,这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为什么在这部小说中会出现这个变化?

马伯庸:我觉得国内历史小说写作存在着一个时代风气上的转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一批历史小说,情节上大开大合,非常好看,但细节上往往不那么考究。而21世纪以来,特别是到了最近十年,随着历史普及的深入,大众在历史细节上就越来越要求准确了。现在国内写历史小说的作者,很多都有追求历史细节真实的意识和自我要求。而更为便捷的信息检索手段,也帮助我们在获取资料上相对更容易一些。

具体到我自己写作上的变化,可能和我在这一时期开始全职写作,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去看书、查资料有关。很多时候我写历史小说的原因之一是要倒逼自己去看书,有些书如果不是为了写作就很难看进去。比如我写《长安十二时辰》时读《隋唐两京坊里谱》,这是一本资料性质的书,讲唐朝长安和洛阳的城市修建工程、城门交通制度、城里寺庙和街道的分布情况,等等。如果不是为了写小说,我就不太会去看这本书。而有了写作的计划,就有了相应关注的问题,然后再去翻这本书,就会看得津津有味,大有收获。这有点类似于苏轼所说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次带着一个问题去读书,就容易集中注意力,读得也会比较深入。

我之前写《风起陇西》时也犯过一个错误,就是写到三国时期的人在吃辣椒,而辣椒是很晚才传入中国的。被读者指出来之后,我深受刺激,后来格外小心,写历史小说更追求一种细节上的严丝合缝。这个做法,也是受到了福赛斯的影响,他在写《豺狼的日子》《战争猛犬》《上帝的拳头》这些小说时,会写得极其细致,细到每一条街道的名称、每一支枪的型号,甚至每一张票据的单号都会被具体地写出来。后来我去查了下,发现这些细节其实都是他自己编的。但当他小说中的这些细节做到足够细致之后,对于读者来说就会产生一种质感,或者说一种可信感。读者本能的反应是,你写得这么细致,那么应该就是真的吧。这和我们玩VR游戏一样,当游戏分辨率足够高的时候,就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真实的幻觉。


展开
目录

法医秦明:真正高智商的人不会犯罪

呼延云:原来侦探也会失败

陆秋槎:表达一种复杂的正义观

吴非:在游戏中阅读推理小说

时晨:开书店的推理小说家

林奕:在舞台上重读阿加莎

小白:东方谍影

陆烨华:推理何以喜剧

陈渐:历史推理与“西游精神”

孙沁文:密室永远令我着迷

雷米:心理罪内外

马伯庸:如何把“脑洞”实现为小说

陈思诚:类型片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代后记:作为方法的侦探小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