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的思念
0.00     定价 ¥ 7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110189
  • 作      者:
    刘麟
  • 出 版 社 :
    西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书中收录了刘麟回忆家乡、工作经历、文学评论、翻译作品等内容。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学术素养,还能了解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创建历程,以及他与众多著名文学家的往来经历,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时,本书既是对刘麟个人人生的回顾,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事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对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意义重大。此外,书中还收入了刘麟收到的数封作家来信,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文学界交流互动的窗口,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细细品味。
展开
作者简介
刘麟(1928-2018),笔名刘季星。浙江黄岩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历任北京《俄文教学》杂志编辑,武汉大学外文系办公室主任、系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研究员。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词集《温泉集》,编辑《巴金书信集》《茅盾书信集》等,译著有《在蒲雅诺夫卡》《天涯芳草》《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选》《果戈理散文选》《托尔斯泰散文选》《戴灰眼镜的人》《克里米亚的海岸》《诗人的市场》《即兴诗人》,以及《丹麦文学的群星》(合译)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刘麟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一任副馆长,本书从刘麟诸多遗作中选取部分文章汇集成书,多方位、全方面展现了刘麟的形象。首先,本书收录了刘麟回忆家乡风土人情、游历世界各国的文章,这些文章凸显了刘麟的文学素养。其次,本书还收录刘麟对自己工作经历的回忆,其中刘麟和诸多著名文学家的往来经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再次,本书还收录了刘麟的文学评论和作家引介,让我们看到刘麟的学术素养和他对文学的深刻思考。最后,本书收录刘麟翻译的几篇外国诗歌,向读者展现了刘麟的翻译家的身份。本书既是对刘麟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刘麟文集对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刘麟一生酷爱文学。本
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从他的
遗作中选出的70篇作品。
文学馆创建阶段的不少
事情经他办理,事后他都整
理成文记载下来,从中可以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馆创建的
全过程。
刘麟敬爱老一辈作家。
1990年离休前,他拜访了
百余位老作家,其中包括巴
金、夏衍、罗荪、萧乾、碧
野、曹靖华等。他们的有关
谈话,大都整理成文。
刘麟收到过105位作家的
来信近600封,本书收入其
中数封。
——李鸿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次当编辑
我于1949年参加工作,最初的“职业”(这两个字在那时带点异味)是杂志社的编辑。杂志是1951年创办的,社址设在宣武门内鲍家街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简称“俄专”)里,俄专教务长高亚天同志兼我们的总编辑。编辑部有十多人,以史迁同志(原为俄专助教)为主任。在他们的领导下,编辑部又分为若干组,各司其职。本人忝为组长之一,不过属下只有一员老卒而已。我们两个人的任务是组织学习俄文的稿件,例如如何记生字,如何分析复合句,如何理解副动词和形动词的作用,等等,大都为学习方法问题,主要对象是俄语专业及大专院校俄文系的学生,兼顾社会上的自修俄文者。每一期杂志的篇幅,各组分担的数量是预先商定的,不能轻易改变。
编辑部人员几乎都是刚从俄语专业毕业的同届学生,懂俄语,能写稿,与编辑出版工作却没有打过交道;唯有林中(后移居美国)一人会画版式,每期算字数,排座次,照顾各个方面,偏劳他了,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编辑生涯从零开始。
平日里大家分头处理读者的来信和稿件,清样送来后,则发扬全编辑部的协作精神,聚而“歼”之。无论学校的教师或编辑部的人员,工作或学习都全力以赴,紧张而有序。月明星稀,办公楼夜夜有成群不眠的人埋首灯下,灯火通明,人影憧憧,出来巡视的杨化飞同志(俄文部主任,后来任北京俄语学院副院长)目睹这般情景,常常为之感慨万分,对这种刻苦用功的精神赞叹不已。 我们的杂志名叫《俄文教学》,十六开,双月刊,隶属于高教部俄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也算是它的机关刊物,全国发行。刊名乃毛主席手迹。我必须强调的是:这手迹乃是真迹,并非美术编辑挖东墙的砖拆西房的瓦拼凑出来的仿真品。当史迁兴冲冲地铺开中南海送出来的四个大字时,我们都有强烈的自豪感,为我们的杂志,也为我们自己。执笔者又极为体谅下情,同样四个字,重复写了三四张纸之多,以供挑选,采用哪一张都可以,决定权交给了我们。
更有锦上添花者,师哲同志,我们的社长,又为我们的创刊号约请刘少奇、周恩来和宋庆龄等领导题词,手迹也已拿到。一份指导俄文教学、专业面比较狭窄的杂志,它的出版受到如此重视,令人感动。它们被分别制成插页,同时发表。
我们的杂志开张不久,《人民日报》以大量篇幅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给我们这些新编辑送来了重礼:我们是把这些文章当作工具书和教材看待的。读了文章就想什么时候能一睹两位先生的风采呢?有一天,忽然见到教务处的布告,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将应邀来校演讲,消息在师生中引起了轰动。演讲那天,大礼堂座无虚席,舞台口临时架起了一块大黑板,黑板前地面上放着讲台,报告人想要在黑板上写字,必须走上舞台,写完字又走下舞台,回归原位。这样上台下台未免太辛苦,教务处主事的同志就近叫史迁派两个人守在黑板旁边,听到某些不易明白的词句,认为需要形诸文字的,就替吕先生写在黑板上,以减少他的劳累。史迁奉命,他派出的“写手”之中,也有我。当我们两个人来到台前,手持粉笔奋笔疾书时,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虽然我们事先都认真读过他的讲话,也没有写错什么字,但这样登台,干扰了听众,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本来是一个人,现在却三个人都在活动,大家因好奇分了心,这岂不是喧宾夺主吗?史迁感到不妙,指示我们陆续撤退。吕先生那天讲了些什么,我已完全记不起了;与我同时登台的是谁,也忘了他的名字,反正是编辑部的人,这件事似乎有点尴尬,有段时间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
俄专的新学年开学了,为了帮助新生掌握学习方法,师哲校长决定亲自上大课,做报告,谈谈如何学习俄语。教务处事先收集了学生的反映,提供了要点;我们编辑部的工作则是派人做记录,整理成文,在杂志上发表。这个差使又落到了我的头上。记录比较顺利,几乎没有什么遗漏,但整理稿被史迁退回两次,凡是重复啰唆及大量语气词,我认为能传达报告人语气的惟妙惟肖的绝妙之处,他都用铅笔打着问号。最后师社长召见,他仔细通读了我整理的讲话稿,对我慰勉有加,但告诉我讲课、做报告是诉诸听众的听觉,稍纵即逝,不妨说得详细些,必要时可以重复,而写成文字后是诉诸读者的视觉,一文在手,可以反复研究,载体改变了,文风也应随之改变,因此应当简练。他给我单独上了一堂课,使我受益匪浅。
大约在1953年暮春,北大、清华理工科的教师别出心裁,试验用速成的办法学习俄文。他们大都懂英语,基础好,文化水平高,自信能速成,并办起了学习班。所谓“速”,是与正规的学习期限相对而言,它不必用三四年时间,只需几个月就够了;所谓“成”,目标也极为简单,只要求培养初步阅读俄文的科技材料的能力,专攻语法和词汇,听、说和写都放在一边。为什么限定科技材料?因为内容切合需要,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又符合广泛浏览科技信息的要求;语法比较简单,不如文艺读物那么复杂;而且许多科技词汇在俄文中是外来语,与英语、法语等是相通的
展开
目录
第一次当编辑
杂谈杂文的笔法——纪念鲁迅先生
巴金的最后一件工作
巴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之一
愚公“填海”——巴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之二
巴金与石上韶
巴金与彼得罗夫
巴金的书信
成都的小学生
纪念罗荪先生九十冥寿
患难之交——萧乾与中国现代文学馆
饭桌上聊天——作家与文学馆的交往侧记
莫斯科的文学馆
捷克斯洛伐克的文学馆
文生社旧事——鲁迅、巴金与“译文丛书”
关于文学研究会的会员
老舍、郑振铎、茅盾、艾青、曹靖华谈鲁迅及其他
茅盾与丹麦文学
茅盾的政论诗
郁达夫的《乱离杂诗》
老舍的旧体诗
模仿与扬弃——关于老舍与狄更斯片断
曹靖华的译著
聂绀弩《散宜生诗》的语言
胡风的旧体诗
光明的使者——寄碧野先生
林文月:人和散文
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介绍与答辩
无声的对话
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
把全部力量献给“进攻的阶级”的诗人
作家中的劳动英雄
我们在武汉
高尔基与罗曼·罗兰的通信(一)
高尔基与罗曼·罗兰的通信(二)
高尔基与萧伯纳的通信(一)
高尔基与萧伯纳的通信(二)
雪地上的红花
悲凉的别墅
橘园
河的记忆
山的印象
月食
散伴之夜
溪边
新刊巡礼——介绍“文艺知识”
在闹街上
想望着春天到来
烟台小忆
故园景色
古堡
维也纳春色
2003雅典
烛光荧荧
评唐诗三首
李白诗中的“床”
读《我的两家房东》
关于《复仇遇艳》
闪耀着光辉的脸貌——《小经理》读后感
读诗札记
为鬼一辩
悲剧随想
一则消息——俄国五大家文选新版后记
如何判断一首诗是律体还是古体
我所知道的达德学院
离婚
在孟菲斯车站
诗四首
登高台
钓鱼岛(两首)
敬老院门球比赛
附录:刘麟著译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