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文物文献研究(2023-2024卷)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233285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馆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承办或主办“歌以咏志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等,分别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2024年度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中央网信办、国家民委联合举办的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名单和北京市首届策展人大会十大优秀案例。本卷有多篇文章涉及文学馆这两年的十几项展览,这些文章兼顾写作内容的专业性特质与表达的大众性要求,将策展中的现象表述转化为策展理念,充分讲述策展的动人细节,对构建文学馆传承与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策展理论和实践创新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馆紧扣“做人的工作”宗旨,承办或主办巴金、丁玲、冯雪峰、王瑶、唐弢、曲波、林斤澜、姚雪垠、金庸、梁羽生、陈映真等纪念座谈会以及王蒙、严家炎、宗璞、贺敬之等创作座谈会及相关展览等,弘扬中国文学优良传统,营造尊重作家的良好氛围。本卷亦有多篇文章涉及这些作家、作品,以便于读者深切体会每一件文学资料所蕴藏着的厚重历史文化、承载着的文学大家的创作初心以及文人之间的真挚友情。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文物文献研究(2023-2024卷)》:
  如何克服这种隐现的危机带来的危险呢?位于主观精神和现实体制之间的革命主体生产机制成为马烽的着眼点。克服这种危机,需要进一步确认农民的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性,继续将他们整合与结构化;要实现这个目标,携带着历史动能的我党在革命年代创造出的动员的方式不能抛弃。作家塑造老田既是表达对政治要求的积极配合,也是用赞扬理想人物的方式表达文学对生活的积极干预态度,即:传达对动员这一涉及和指向主体道德和精神境界领域的非制度化机制的信念以及隐蔽地表达对制度显现出的官僚化和专业化趋势的某种警惕,以及对应用这种机制继续激发农民政治认同热情从而以主人身份和高度责任心投入现代中国建设事业的恳切向往。
  蔡翔认为动员结构的真正意义在于“在理论上提供了政治参与的可能性,而这一可能性的前提是肯定了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①。动员意味着互动与对话,而不是单纯的命令。动员意味着用种种方式令被动员者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并将动员者的目标和意图内化为自己的目标和意图。在动员机制中,文学不再是描述和解释,而是发挥着改造世界的功用,这正是马烽创作的鲜明特点。陶君起回忆马烽在1950年组织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小组活动时的做法时,曾总结道:“创作第一要注意到在大众中间所起的作用,避免自我欣赏。”①马烽自述自己小说的目的是“帮助一些青年读者,了解一下那个时候农村的生活情况,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并说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这些作品并没有“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②,即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生活的本质(不代表要直接用理性指导作品),并用这种揭示去动员大众。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就可以理解茅盾先生所认为的“老田的精神世界的描画是不够饱满的”。老田的人物性格服从于作者的主观认识和情节的需求,“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③。如果为了表现老田个人,那么他对于水库动工修成后,是否会意味着自己“失业”;他在大冬天以老病之躯跳下冰冷的洪水中,其背后还有哪些动力等“刺点”都是可以深入挖掘的,但这显然不是马烽想突破的地方,老田是一个承载着作者强烈的干预社会目的的符号,他的言行要为作者的理念服务,他要代表一类人,他要嵌入历史结构,总之,他不是老田个人。
  同样用文学干预社会,马烽与赵树理不同,他采用树立正面形象而不是批评负面形象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理想;他并不是“把一切农民都理想化了”④,而是只选择那些理想的农民来作为写作对象,从而在歌颂与暴露的问题上站稳了立场,体现出马烽对我党文艺政策把握的熟稔。正如徐懋庸所说:“革命文艺家本身也应当是政治家,从自己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中反映政治的一个具体侧面,以丰富总的政治内容。”文学性的展示舞台,是建立在绝对的政治性基础上的。马烽没有超出特定的政治理念去全盘思考农村问题,而是以一个个短篇在政治理念的领域内去探索一个个细小的可能性。那些具体事件与看似家长里短的小事,都不小,均指向“旧”农民与新社会如何融合的问题,体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的典型样貌。
  就这样,马烽在小说中完成了对农民主体地位再生产机制的想象性探寻与再造。在他的设想中,理性与情感不能割裂,要重视情感;内涵与形式不能割裂,质胜于形好过形胜于质;理想与利益不能割裂,利益不能完全被牺牲。马烽寄希望于这种理想状态,以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农民的智慧,谨慎地把握着创作路向,含蓄地表达着他的社会思考,在情感和机制上提出自己对与理想型革命精神再生产机制的期待,甚至硬造出一种理想的图景。这种方式的背面是他没有对政党政治内部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否可能异化问题及如何解决提出思考。另外无论新人与旧人,都面临着改造自己的问题,当然对这些方面的挖掘也不是一部短篇小说可以承载得了的。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上编
一池清梦揽星河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作为实践的创作方法论
——以《地泉》五篇序言为中心
关于钱锺书
——严家炎的未刊手稿
严家炎与施蛰存“新感觉派”争议考论
严家炎与新时期“文学的现代化”
——以严家炎和夏志清的对话为中心
文学青年严家炎的自我调适
——《论所谓“艺术方法与世界观的矛盾”》考释
不一样的革命“中年”:动员机制与农民主体地位的再生产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手稿考察及其他
茅盾藏书中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下编
深入生活一线写作
——以李蕤家信和《赴朝日记》为线索
炬火之薪传——鲁迅与巴金
“坐标”特展:推动馆藏文献档案的活化利用
浅谈文物档案在展览实践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以“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为例
新中国文学的“金线与璎珞”
——纪念王蒙先生文学创作70周年
展余剩语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馆“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王瑶专题展
一组珍贵的作家手稿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文学创作故事
珍贵手稿《林海雪原》征集始末
从《迦陵存稿》谈叶嘉莹与盛成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宇宙
——从《溪鳗》《车钻》手稿看林斤澜的创作特点
《琐忆》手稿及其他
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原刻初印本考释兼论
“林译小说”的影响
茅盾《子夜》版本漫谈
巴金藏书中的珍贵版本
老一辈作家间的深厚友谊
——对草明致巴金书信两封的研究
从书信见唐弢与巴金的交情
从澎湃激情到理性思考
——从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钟敬文致姚雪垠的两封信谈起
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学档案的开发
——以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例
从草莽英雄到抗日武装,桥隆飙如何成就传奇
——简谈《桥隆飙》的人物塑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