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叙述文本
第一节什么是叙述
1.叙述学讨论什么
叙述文本跟一般的符号文本相比有何不同?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叙述文本有情节,一般符号文本在情节上可有可无;符号学研究的是所有意义活动的文本,叙述学研究的是其中有情节的文本。因此,叙述学应当是符号学的下线学科。但是叙述学覆盖的范围非常大,因此与语言学、风格学、修辞学等学科类似,成为独立于符号学的学科。虽然如此,有情节的符号文本,也遵从所有符号文本的一般规律。本讲义提到相关内容时,会略加说明,以备参照。
我先前总认为叙述学的课比较好上,因为有情节的文本比较有趣而实际,例子大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说电影之类。但叙述学讨论的范围,是广义叙述的总体规律。有情节的文本,在人类文化中种类极多,纪实的叙述,如历史、史诗、传记、新闻、庭辩;影视类,如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短视频;演出类,如戏剧、游戏、电子游戏、魔术、比赛;实用类,如广告、许诺、预测、誓言;心理类,如梦、错觉。细说分类,至少有上百种体裁或“亚体裁”,其文本都有情节展开,也就是说,都应当纳入叙述学讨论。本讲义要总结所有这些叙述的总体规律,就不得不仔细剖解一系列的共同问题,由于此,这门课就要求一定的抽象思考。
不过这本讲义依然从小说与电影讲起。选此课的学生,拿起这本讲义的读者,小说和电影应该都看过不少,不少人还写过几篇影评书评。问题在于,作品太多,大家都读过的有多少?你们有谁没有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过《红楼梦》的同学,手都举高点。无论如何,《三国演义》《水浒传》也应当看过,《红楼梦》必须从头细读到尾,因为我们举例时,应当一提大家就都知道。如果只看过电视剧,不能算数,许多问题的讲解,要落实到文字与各种媒介的对比上。为了说明叙述实践的发展,本讲义还会拿一些现代、后现代的叙述文本举例,甚至会举一些当代的例子,那些都比较简单。本讲义例子虽然多,但还需要各位自己举一反三,从自己的阅读观看经验中找出更好的例子。
叙述学最基础的体裁是小说,但小说有各种方面需要研究,叙述学关注的是它讲故事的方式。不过,既然这是一门研究叙述规律的学问,它必须要抽象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可用到各种不同的叙述文本中的共同规律。我们要细谈叙述方式中有什么道理是不可忽视的,为什么这样的方式会让读者观众觉得故事精彩,以及这些手法是如何取得意义效果的。
本讲义第二讲到第六讲,比较偏重小说叙述学的一些基础问题,第七讲到第十二讲,扩展到各种叙述共有的品质。粗略说,大致上以小说为基型的讨论占一半,以广谱叙述体裁为目标的讨论占一半。小说叙述结构是最复杂的,把小说叙述搞清楚了以后,其他叙述体裁的讨论,往往用这些模式作为对比,就更容易讲清楚。
2.叙述与人类文化
叙述是人类组织个人和社会经验的普遍方式。在人类文化中,叙述遍及文化的各个环节。把整个叙述文化整合起来,让叙述学变成一种对人类文化特有的意义活动的研究,是本讲义的任务。
人的头脑,时时都在讲故事。人常在不经意间用叙述组织经验,甚至睡觉时还在梦中讲故事。梦总是有情节的,我本人至今还没有做过一个没有情节的梦。我们用两个办法整理我们得到的经验:第一种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目的是从杂乱中找出规律;有一些“泛叙述”学者,把抽象思维也叫作讲故事,这可能太宽泛了。第二种是从具体的细节当中找出关联,不是细节任意堆砌就能构成情节,而是必然有一个前因后果,因此,叙述就是把事件看出一个名堂,说出一个意义的方式。
这两种思维,是先有抽象后有叙述,还是先有叙述后有抽象?抽象应当是比较困难的,虽然个别的抽象不一定是非常有逻辑的思维,可以是孤立的概念推理,但是有前因后果的事件叙述,让思维组织起来,比较容易理清楚,记得住,说得出,传得下去。至少先民的历史,叙述看来是先出的。
原始人住在山洞里,组群集体生活,最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必须使用符号进行交流。有意义交流,才能构成社群,才能够把积累的经验传达给下一代,从而形成文明。要把经验传达给下一代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示例,例如示范如何钻木就会有火;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说故事,奉祀火神的古代宗教或许会说:十代以上祖神钻出了火,为此祖神不惜把自己烫伤,于是脸上有了一个伤疤,号称疤面火神,以火点亮太阳月亮,从此天下光明……
没有情节是事情,有情节意义的是事件,经验就是被意义串接起来的。事件哪怕大半是杜撰的,也不会比特洛伊木马之类更荒谬。事件有了一个能说服人的情节,就容易被记住。如果编得更好,就会传遍人间,受到崇拜。如果加上重述故事等的渲染,重演故事的仪式,就可能成为宗教。所以,叙述是人把世界看出一个名堂、说出一个意义的最基本的方法。如果我们不能用叙述串接经验的话,就没有维系社群的原始集体信仰,社群就可能会散成碎片。
符号可以用各种方式保留并传播文本(口头、壁画、歌舞、文字等),但符号如果组合不起来,不能合成一个“故事-神话”,就传不开,无法承续。没有叙述,我们的存在是空无的。虽然现代人听某些故事觉得很荒谬,但能凝聚部族社群的故事,就是有效的故事。
人类的一个个文明,是由故事所集合的社群,而不是有了社群才产生故事。我们相信盘古开天辟地,黄帝联合炎帝击败蚩尤,组成了中华民族;相信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叙事和其他故事,组成了希腊文明;罗马人也曾续写史诗《埃涅阿斯纪》,以证明罗马文明的承续。
因此,文明史就是故事史,文明就是我们讲故事的方式。人类据说已经存在两百多万年了,进化持续但速度很慢。有效地组织并使用符号后,文明才加速成形。或许到近4万年前人类才开始记录故事。讲故事是把意义组织起来的方式。我们看到在岩画中,仅仅画一头牛的并不多,往往有一大群人围着,用矛来攻击野牛,这其实是讲一个围猎的故事。
只有故事才能让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生活也是有秩序的。有了秩序后,才有了所谓的文明,及其各个细分:王权、神权、物权、人权等,这些都是镶嵌在故事中。
常说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但胜者必须有其胜的原因,这一点极端重要。一旦完成神话叙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开始成为民族信仰。故事因此也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哪怕只是偶然的事情,经过故事的叙述,似乎就会制造出令人信服的因果。因此,智人(Homo Sapien)就成为“叙事人”(Homo Narrans)。
以上的简略总结只是想说,叙述是所有文明的出发点。人类发展到今天,叙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的元素。萨特说:“人的生活包围在他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他通过故事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他自己过日子也像是在讲故事。”JeanPaul Sartre, Nausea,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64, p. 39.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讲成故事,比如我今天迟到是因为昨天睡晚了,昨天睡晚了又是因为家人生病了云云。人的生活包围在他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当中。“我”生活在故事当中,“我”看到的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