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吹麦浪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751473
  • 作      者:
    许如亮
  • 出 版 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扎根苏北盐碱地的乡土史诗。《风吹麦浪》以常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深度描绘了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深刻变革。常家人从依赖土地到主动驾驭土地,从个体突围到互助发展,其代际奋斗轨迹折射出农民精神世界的觉醒与力量。作者扎根基层多年,以真诚笔触记录乡土巨变,作品语言质朴而鲜活,情节曲折而动人,于风趣幽默中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与农民的喜乐哀愁。

展开
作者简介

许如亮,1970年出生,江苏省射阳县人。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射阳县政协社会事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从事农村基层新闻报道工作14年,曾任村党支部书记、镇科级干部。先后出版《乡村彩虹)《花儿满枝红》《许如亮文学作品集》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黄海之滨射阳河畔的故事。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以普通农民常青树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为主线将故事娓娓道来,爷爷常青树老实巴交、儿子常有理不屈不挠、孙子常笑天积极向上,通过他们一地鸡毛的百态人生,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苏北射阳河沿岸乡村农民群体的多彩生活,以及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全书由分家业、包田地、收公粮、挑河工、争界址、抗灾害、搞副业等一系列故事构成,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和中国农民的喜乐哀愁。

风吹麦浪,起伏绵延,从历史深处悠然走来,在新时代的激荡澎湃中,向着未来滚滚奔腾…… 


展开
精彩书摘

风传情,水含笑;海风吹,芦花飞;蟹砌楼,鱼虾跳。黄海西岸一片滩涂湿地,有一个叫盐城的地方,隶属江苏省。早在战国时期,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取海水煮盐。秦汉时代,这块未曾开发的土地上,遍地皆为晒盐场,到处都是运盐河,“盐城”因此而得名。

进入深秋,盐城东部的海滩芦花荡漾,漫天飘舞,如塞北大雪纷纷扬扬,滩涂中长着一片片不知名的小灌木,红艳似火,映染了半边天。蹚过没入头顶的芦苇茅草,跋涉过深及膝盖的淤泥滩,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浑浊的大海,大片的湿地与海水搅和在一起,压根就没有清晰的界线。陆地是泥泥水水,海水却是水水泥泥,海潮会在不知不觉中涨上来,滩涂湿地就像一块吸水的海绵,忽而满涨,忽而干涩。

盐城腹地有一条美丽的河,叫射阳河。射阳河是一条自然流淌的大河,曲曲弯弯,晶莹剔透的河水像绸缎一样光滑,映着蓝天白云,伴着两岸绿色,像一条碧绿的玉带,在地毯般的江淮大地上缓缓向东流入大海。

在射阳河通往黄海的地方,有一个以“水塘”为名的地方,这个地方以前是滩涂上的一块水域,从南方迁移过来的人们经过长年累月的开垦整治,水塘没有了,变成了大片田地和纵横的港汊,但人们仍然叫这里为“水塘”。新年一过,水塘公社的大地像是一个刚刚睡醒的婴儿,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起来。

芦苇荡大队火花生产队队长常友礼带着记工员小陈和社员们一起在麦地里清沟理墒,一个小伙子从田埂上气喘吁吁、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朝着常友礼大喊:“要生了!要生了!”话还没说完,一个跟头跌进路边的麦地里。

“你个冒失鬼,赶头碗饭了啊?”常友礼抬起头,来不及用袖子擦擦额头上的汗水,上前把小伙子拉起来,问:“什么要生了,你娘是不是又要生一个娃了?”

小伙子喘着粗气说:“不是不是,是嫂子她要生了。”常友礼这才明白过来。他赶忙放下手中的铁锹,连招呼都没跟社员们打一声,风吹箭打一样向家里跑去。

一路上,几个社员正在农户的茅草房土墙上用石灰水涂写着大幅标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望着两腿生风疾速离去的常友礼,书写标语的社员放下手中的刷子,一脸疑惑:常队长啥事这么匆忙啊,莫非他的老婆玉香嫂子生娃了?

田里的麦叶绿油油的,在微风的吹拂下,微微地晃动着,似乎也喜上眉梢,为这一喜讯而高兴,绿油油的叶片上滚动的露珠像是喜极而泣的泪水!

常友礼父亲常青树和母亲伍月红结婚后,伍月红就像是猪圈里的老母猪一样,一口气生了九个娃,那可是水塘公社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生育大户。

据说伍月红生娃时是从不找接生婆的,待到临产了还在地里干活,感觉肚子下沉、羊水外流时,就赶快找个稍隐蔽的地方,裤带子一松往下一蹲,就像是尿尿一样,那娃就自己出来了。伍月红就手脚麻利地脱件衣服,把满是胎血、啼哭不止的婴儿包裹起来,然后就像没事人一样风风火火地赶回家去。

常青树生娃堪称是高手,就像庄稼汉打连枷一样接二连三。生娃是高手,为娃起名也堪称一流,七个男孩从大到小分别叫友正、友直、友善、友良、友明、友礼、友诚。常青树大概是计划好的,想生一对词组一一正直善良、明礼诚信,可是生了友诚后,再没生个叫友信的男孩来,然后又一口气生了两个千金。常青树也像是计划好的,两个千金分别叫友爱、友情。

常青树生娃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管生不管养的,从没考虑孩子生下来怎么养活。孩子多了,嘴巴也多,锅灶上的一口头号大铁锅,每顿烧得满满的,当然肯定是没有白米煮的粥饭了,一大锅的糁子粥稀得照见人影子,或是煮一大锅的山芋,就是清水煮山芋,一点油花也没有,俗称“山芋茶”。那都是生活条件稍好的人家喂猪的料。尽管这样,只要锅盖一掀,“哗啦”一下就见底了,因为桌子周围挤满了肚皮早就贴在后背的娃娃们,就像是在喂食一群雏鸡,抓一把米撒下去,一群雏鸡蜂拥而至,眨眼工夫米就没了。常青树看了愁眉苦脸,伍月红在一旁也是唉声叹气。

我的个天,是谁作的孽啊!

由于人口多劳力少,常青树家是全生产队超支最多的一户。后来友正和友善能在队里挣工分了,常青树两口子才逐渐缓过气来。两兄弟栽秧割麦上河工,下河捞草搞泥塘,生龙活虎,样样事情都不落后。尽管这样也没能扭转家里连年超支的状况,只是分红时超支得不那么严重了。

被全大队评为思想最落后分子的常青树的表弟袁山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天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来到常青树的家。常青树家的孩子实在太多了,一家子除友直、友明坐在桌旁喝着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外,其他人东一个西一个地蹲在角落里啃着煮熟了的山芋头。友诚的衣服是友礼穿剩下的,友礼的衣服大概是友明穿剩下的吧,反正是大的穿过小的穿,轮到友诚时,衣服坏得连屁股都露出来了。

“看你把娃儿饿成啥样了,赶明儿去逮几只鸡养着,下些蛋好为孩子们补补营养。”孩子们的表叔袁山说。

常青树听了,表情顿时紧张起来,双手直摆说:“这可使不得啊,这不是和大队对着干吗?”

伍月红听了更是打了个冷战,说:“哪里还敢养鸡哟,屋后的一棵梨树,一个梨子都没结过,就被大队干部砍了哩!”

常青树自小跟随父亲从南方迁来后,就在水塘公社的芦苇荡住下了。那时从外地迁移过来的人们在田里、河边、路旁、芦苇荡里,随便占块地方搭起间土墙茅草屋就算定居下来了。

从南方迁移到芦苇荡的人们,就像是河面上的浮萍一样,飘到哪里就粘在哪里,盖起的土墙茅草屋就像是随手撒下的一把豆子,满地都是,杂乱无章。常青树家的土墙茅草屋就搭在一块地的中间。其实这屋不能算是真正的房屋,只能算是“丁头舍子”,除了又窄又矮外,雨水一淋、海风一吹,屋里不是下小雨就是望见天。

自家的“丁头舍子”是常青树最引以为豪的。常青树父亲带着常青树落脚此地时,就有卓越远见,他似乎早就知道儿子将来要下一大窝的崽,在搭建“丁头舍子”时,专门请了“打请工”,就是请邻居或是亲友帮忙做工,只供饭不发钱。饭菜当然是丰盛的,是本地盛行的“四大碗”,有自炸的肉圆、青菜烧肉皮、瘦肉充鸡、红烧青鱼。被请去做“打请工”的人都会高兴地说,今天咱又吃“四大碗”了。后来“四大碗”演变成“六大碗”,再后来“六大碗”又升格成“八大碗”,成了盐阜地区的特色。

常青树的父亲请了“打请工”,他选好了一块地做屋基,然后找来打麦场上牛拉的石磙,用麻绳将四根木棒绑定在石磙上,这就成了石夯。大家抬起石夯,打着号子,在画定的位置上一下又一下地打夯,把建房的根基夯实。

屋基夯实后就是挖垡头、脱土脚,土脚脱好晒干再砌成墙;然后用芦苇打笆,屋顶上架上数量不等的专门选来做桁条的木棍;桁条上铺上芦苇编织的席子或是箔子;最后抹泥苫草。茅草保温御寒,草房冬暖夏凉,数十年不漏。

常青树家的“丁头舍子”可算是全大队的样板工程,来芦苇荡安家落户的人家要是动手砌“丁头舍子”,肯定会到常青树家看一看,取取经,然后再砌茅草屋子。常青树的九个娃就是在这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丁头舍子”里养大的。常青树一边生娃一边扩建“丁头舍子”,生到友情时,“丁头舍子”由两间已经扩建到五间了。再后来“丁头舍子”也由全茅屋变了瓦倒檐。所谓“瓦倒檐”,就是在茅草屋的前后檐口盖上几片瓦,能住在瓦倒檐的屋子里,是很风光荣耀的。天长日久,常青树家的屋子前后,就像是常青树生孩子一样人丁兴旺,生长出许多树木杂草来,杨柳、刺槐、榆树、桃树、梨树等,屋后的小河边天然生长着绿色青翠的芦苇。不知道哪一年,屋后的杂草丛中,生长出一棵青嫩的梨树苗来,梨树苗一年年长高,长到一人高时,也不见开一朵花、结一个果子,就是因为这一棵没长果子的梨树。大队书记杨明山派民兵排长二斜头兴师动众地带着一帮人来,把这棵不结果子的梨树连根刨了。二斜头临走时还用手指头敲着常青树的脑袋说:“你的胆子有天大啊,要好好反思啊!”

常青树觉得好可笑,不过伍月红被吓得瑟瑟发抖,她知道弄不好的话是要被拉到大队部去做检查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