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精品集:陈酿的光阴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5726616
  • 作      者:
    朝颜
  • 出 版 社 :
    成都地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朝颜,江西瑞金人。鲁迅文学院高研班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新华文摘》等刊,入选《21世纪散文年选》等选本;出版散文集《天空下的麦菜岭》《陪审员手记》《赣地风流》等。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丁玲文学奖、三毛散文奖等奖项。有作品译介到国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精品集:陈酿的光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特别明显:
  一、作者队伍可谓老中青完美结合。入选作者的年龄跨度最大达半个多世纪,上有鲐背之年的高龄名将,他们文学生命之树长青,宝刀不老,象征着老一辈散文家依然苍翠的文学生命力;最年轻的三十出头,他们雏凤声高,彰显散文创作的新生力量蓬勃兴旺的景象;一大批中壮年作家,是当代散文创作领域里当之无愧的中坚基石,他们的创作正处于繁花似锦的鼎盛时期,实力毕现。
  二、题材多元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书系中,既有涉及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洒脱智慧的历史文化散文,又有让人惊艳的初次涉猎的新颖、独特题材。有人写亲情,有人写风景。有些人写自己的童年,让我们看到其成长时代;有些人写一个城市或一条河流的前世今生;有些人写自己对故乡的记忆,从更有新意的视角表现这个时代的巨变;有些人集中了自己几十年的写作精品,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创作道路上的足迹;有些人专注于一个主题,开掘深挖,独具魅力;有些人关注时代、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有些人剖析自己的内心情感……总之,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当代自然文学精粹的作品,在此书系里比比皆是,或温暖动人,或鼓舞人心。
  三、风格百花齐放,个性特点鲜明。几十部作品,有的侧重写实,有的侧重抒情,有的注重开掘思想,有的追求内容唯美,有的描写细致入微,有的叙述天马行空……表现方式千姿百态。但无论哪种风格,无论如何表达,皆个性鲜明,情感饱满,呈现出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备的特质,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感受到散文的魅力。
  四、女性作者跳出了人们对“女性散文”固有的观念。书系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女性作者,她们的作品虽然仍保留细腻敏感的特色,但大都呈现出大气开阔、通透有力的格局。她们温柔而现代的行文表达,对读者来说有着更为别致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借鉴意义。
  总之,这个书系,将是我们打造阅读品牌的开端。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阅读,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精品集:陈酿的光阴》:
  对于大人来说,这是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仪式,是春节期间待客的礼数和家庭的脸面;对于孩子而言,更多是味蕾的满足和事件本身带来的热闹和喜悦。一年到头,我们罕有零食,能尝到的甜头实在屈指可数,唯一可以饕餮的时候,只有过年。可想而知,打切糖在孩子心中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母亲迎上前去,接过冬娇子手中提着的工具,一脚跨进了厨房。不用瞧,我也能猜到,无外乎一个四四方方的木架子、一柄沉甸甸的大木槌、一根圆溜溜的油茶木棍、一把轻薄而锋利的切菜刀、一把结实又光滑的长木尺,年年围着锅台转悠,我早已看了个八九不离十。
  这时的冬娇子,就像个运筹帷幄的女将军,开始发号施令:“烧火、熬糖。”啊,那闪着银光的白花花的糖粒儿,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偶尔用指头蘸一点放进嘴里舔一舔,已是极快活的事了。可是这一天,那么多的白糖,被一古脑儿哗哗地倒进大铁锅里,不能不令我感叹过年的神奇。我趁机捻了一小撮入口,母亲并不责怪我,总是在这个时候,她变得格外慈爱宽容起来。
  而冬娇子脾气不大好,喜欢叱骂小孩,嫌碍手碍脚。我自小心性敏感,受不得半点委屈,不过对冬娇子的苛责,我基本采取无视或原谅的态度。谁让她会打切糖呢?谁让她一连多天脚不点地东家打完西家打呢?如今想来,哥哥就比我聪明多了,大人干活的时候离得远远的,少挨了许多骂。等到可以吃的时候,他立即闻声而动,饕餮一番,再夹带一些,不知不觉间就溜进了卧室。所有这些生存的哲学,我都是后知后觉。比如我们兄妹争抢东西,我自然争不过他,哭得歇斯底里,从田里劳作归来的母亲本已疲惫不堪,听见哭声难免厌烦,直接将我训斥一顿。而哥哥,早就不知躲哪去了。
  我至今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总是安排在晚上打切糖。昏黄的灯光下,灶膛里柴火熊熊燃烧着,母亲和冬娇子一边默契配合一边热切交谈,整个厨房充满了温暖的、甜丝丝的味道。此时屋外北风呼号,时不时将窗玻璃敲打得哐当哐当响。冬娇子和母亲说起邻村的一家人,为了打切糖,还是借钱买的白糖,夫妻俩在打切糖那天因为欠债的事吵了起来,女人闹到差点儿要喝药,幸亏被她死死地抱住了。“唉——”母亲长长地叹出一口气。其实,我们家又何尝容易呢?村里的桂英奶奶、招娣奶奶、大伯母、二伯母……哪个女人不是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但这辞旧迎新的年,无论如何也要往好了过,往甜了过。
  冬娇子搅动着大铁锅里的糖,在我眼巴巴注视之下,白糖从固体变成黏稠状的液体,从亮晶晶的白色变成半透明的黄色。冬娇子舀出一小勺,用大拇指和食指一蘸,再一张,拉丝了,立即将米花倒进锅里,迅速搅拌起来。另一边,木架子已经摆好在大砧板上。起锅的糖米花倒进去,冬娇子拿木棍抹匀、压平,又用大木槌一寸一寸地捶实。顺着长木尺的边沿,她挥动了菜刀,嘎吱嘎吱地将糖米花竖切成了若干个长条,然后将长条横切成一块一块的小薄片。她的刀功非常了得,又快又准,后来我在课本上读到《卖油翁》,将二者联系起来,对“熟能生巧”一词自是心领神会。
  糖米花块切好,就可以用草纸包装起来了。父亲、母亲和奶奶坐在桌前,将裁好的草纸摊开,放入十余片切糖,四个角往里一包,再拿浆糊粘好口子,就是一包四四方方的切糖。包切糖要快,防止糖米花变软,松散不成形。我们家做得不多,倒也挺快。有些家庭孩子多,料也备得多,就会请至亲的邻里来帮忙。奶奶一边忙活,一边絮叨起她小时候的事:经常饿肚子,零食连想都不敢想,切糖是富人家才有的稀罕物。如今热热闹闹过年,该有的都有,她实在是心满意足。
  一口大陶瓮,等在木阁楼上。母亲用竹篮将切糖提上楼,小心地填进大陶瓮的肚子里,再将盖子压紧。当然,大陶瓮底部垫了不少生石灰,是用来吸水、防潮、养切糖的。几天过后,切糖就会养得又干爽又酥脆。那个木阁楼和那口大陶瓮,承载了我童年的甜蜜和欢愉。母亲从不上锁,偶尔变戏法似的藏进一包饼干、一袋糖豆,全都化作了我和哥哥舌尖上的享受。
  哥哥总是比我嗅觉灵敏,他悄悄地爬上阁楼,悄悄地拿两包切糖掖在衣服内,一个人躲起来津津有味地吃。等我发现可以拿的时候,他早已享用过不止一次了。而我每次爬上阁楼,忠实的狗儿“芝麻”都会紧随我的脚后跟,我抱着切糖走到哪,它就跟到哪,用渴盼的无辜的眼神凝视着我,我不忍心让它失望,每每分它几片,看它吃得嘎嘣脆,我愈加感觉切糖是如此美味。母亲看见了,说我“天一半,地一半”,却并未责怪过我,也许大家早已把“芝麻”当成家庭成员了。
  如今想来,母亲为了满足我们兄妹的口腹之欲,真是费尽了心思。她总是就地取材,变着法子将蔬菜或粮食做成零食。晒芋荷干、豆角干、红薯干,炒花生、豆子,炸芋线、糯米酥……那些油啊、糖啊,都是她从牙缝里抠出来、省出来的。
  除夕之前,母亲会安排我和哥哥去一趟外婆家,送过年的切糖。不知为何,外婆所在的村庄盛产甘蔗,却没有打切糖的习俗。一根小扁担、两个蛇皮袋、几十包切糖,哥哥挑着担子走在前,我亦步亦趋跟在后,过牛难石、翻石罗岭,艰难步行半天才能抵达外婆家。外婆接过担子,总是心疼地嘘寒问暖。血缘、亲情和爱,就这样穿越山山岭岭,承载着年节礼俗,一代代传递下去。
  到了正月,家家户户来客人。首先搬上待客桌的,就是切糖。大人们并不吃,总是小孩子望着切糖眼睛发亮,迫不及待地拆一包,吃得咔咔响,嘴角上沾满了糖米花也顾不得揩一下。无论如何,孩子欢喜了,大人就喜上眉梢。
  ……
展开
目录
陈酿的光阴
岁岁可期
鸟迹
会笑的“芝麻”
低处的慈悲
遗落在北方的麦子
笔底红粉几条痕
和旧物相濡以沫
“过山车”上的村居时光
只因你是一个母亲
比如童年
倚厨而立
天使的吻
伶俐的,笨拙的
师者如光
远去的背影
如期开放的野菊花
那些穿过心田的温暖
时间的海
一卷书香煨年华
梦不完的你
一切皆有可能
被时光雕刻的学费
逐光的少年
不曾辜负的人生美意
寻找生命中的“金牧场”
捉住时间泄漏的光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