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从故乡来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1624782
  • 作      者:
    倪红艳
  • 出 版 社 :
    天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倪红艳,汉族,陕西千阳人,生于1971年,西北大学新闻系毕业,学士学位。现供职于媒体单位,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散文》《散文选刊》《微型小小说选刊》《散文家》《重庆文学》《重庆文艺》《辽河》《秦岭文学》《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文学作品获得征文奖,其中《麦客》获全国孙犁散文奖单篇优秀奖。重庆市首届“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村庄的年画;
  这是一段村庄的秘史。
  一曲曲秦腔、一声声乡音,在我的耳际反复回荡。这是我读了即将出版的散文集《风从故乡来》后之感觉。
  作者倪红艳,是我们董坊塬上的女才子。我早年的记忆中,她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女孩。印象较深处,有一年春节村里耍地台社火,她扮演扑灯蛾,很显灵巧与可爱。后来,这只扑灯蛾竟然扑进了西北大学;再后来,她又变成孔雀向西南飞了。以前,由于多种原因,我与作者未曾交际,只知道她很优秀,有鸿鹄之志。
  在作者笔下,故乡那些熟悉的人物、景物、事物是那么亲切,甚至连每一块泥土、每一丝空气、每一声蝉鸣都是那么温暖。作者童年时虽随父辈们受了不少委屈,流了不少泪水,但在她的笔下,对故乡的情感并不是怨,而是无限的爱。
  高尔基说:文学即入学。散文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物。但塑造人物形象,仍是散文创作的重中之重。
  在《父亲送我上大学》中,作者没有过多地描写父亲的外形,而是描述父亲的情绪变化。父亲在大学里办手续时情绪兴奋;办完手续后情绪低落;“要我注意这注意那”;然后他哭了;然后“他一步三回头地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作者用情绪变化塑造人物,与朱自清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丁家山》中那个小男孩,作者是用行为塑造人物。小男孩似乎连名字都没有,作者只用他的几个行为,一点“鼻涕”,就将一个纯朴、可爱的小男孩刻画得淋漓尽致。《爸婆》中,上炕不脱鞋的爸婆;《木匠》中,担箱子串乡的木匠;《老先生》中,写春联的老先生等人物形象,作者均刻画得形神兼备。
  语言是一个作家水准的试金石。“村庄物事”的语言朴实而有质感,厚重而有灵气,既耐读,又耐品。
  诗意化的语言:
  “腊八,拉开了年的序幕。”(《腊八粥》)
  “灯笼,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它一直照着家乡的村庄。”(《灯笼年年红》)
  有画面感的语言:
  “一把镰刀、一顶草帽,外加一袋炒面,应该是他们全部的家当。”(《麦客》)
  “马家湾就是从大路上朝旁边的坡下弯,一弯连一弯,不知弯了几弯,就弯到了山庄的院子。”(《山之脉动》)
  哲理化的句子:
  “我想,他的眼神一定穿越了这炎热的夏,想起了麦子的前生。”(《麦香的味道》)
  “马家湾很小,小得只有两户人家;马家湾很大,大得养活了一个生产队的人马。”(《山之脉动》)
  作者这样的语言,不胜枚举。
  作者的散文还有一个更主要的特色,就是以细节取胜。
  《社火》中有一段细节描写,表现文先生和海先生给扮演社火角儿的孩子们画脸的过程,细致入微。作者给先生们画脸过程,一连用了沾、扑、坐、叉、板、托、描、站、瞧、画等十个动词,将先生们的神态刻画得细腻而生动。被画脸的孩子只描述“仰着脸一动不动”,主次分明。孙犁先生曾评价贾平凹的早期散文是“细而不腻”,我认为作者也是。
  作者的散文以风轻云淡的心态,娓娓道来。看似不太重视结构,其实并非,只是不露痕迹罢了。这里以我偏爱的《进城》为例。
展开
精彩书摘
  《风从故乡来》:
  回家探亲,走进院子,父亲正坐在房檐台抱着“戏匣子”如痴如醉地听着早已听了百十遍的各种秦腔唱段。太阳很暖,父亲愉悦享受的表情,是从骨子里透出的。
  我也是喜欢秦腔的,只是对秦腔的喜爱是潜移默化到骨子里的。要叫我说爱秦腔什么,或者秦腔是什么,我一样也答不上来,甚至让我讲一个完整的本戏我也不一定能讲出来。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秦腔的喜爱,只要听到秦腔的旋律,情绪就会不由自主地高涨起来,生出无端的愉悦,甚至还能跟着唱上一两段戏文。我想这与我小时候经常看秦腔是不无关系的。
  在陕西,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孩子,可以说是伴随着秦腔长大的。那时候的乡村文化生活,除过偶尔看几场电影,就数一年数次的秦腔演出了,我们叫唱戏。唱戏最多的时节当数农历的正月二月和三伏天的六月七月。一个村子唱戏,十里八乡都会有布告提前贴出来。即使没有布告,消息也会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去方圆几十里,大抵秦腔的魅力也由此可见。
  乡村的秦腔演出,都是有讲究的。记忆中,家乡一年一度的“清明会”尤为出名,每年正月或者二月演出。至于为什么叫“清明会”,我一直没闹明白,后来听老一辈说应该叫“青苗会”,这倒是可以解释得通了。但从我记事起,乡人们一直纯正地叫“清明会”。我以为清明会是为“神”唱的,因为每次清明会唱戏,乡人一定是要请“神”的。至于“神”是什么,我并不明白,而且对乡人们敬重的“神”有一种莫名的惧怕。
  清明会由几个相邻的村庄轮流承办。早早地,大队的领导干部就忙活开了,请戏班子、搭台子、办大灶,准备迎神仪式、社火演出……总之事情好像很多。正是因了这忙乱的一切,孩子们是兴奋无比的,跑进跑出看热闹——在刚搭建的戏台子上蹦跳,到临时修建的大灶上蹭吃蹭喝,偶尔会安静地趴在桌子旁看大队文书写戏报。
  一场清明会一般三天四夜,第一天晚上“挂灯”开唱,表示清明会正式开始了,请“神”仪式便是在“挂灯”那天下午举行。浩浩荡荡的一路人敲锣打鼓牵着马上山去请“神”,至于如何请的,我并没有跟去看过,只记得请下山来的“神”用红布包着驮在马背上,一个年轻小伙拉着马沿着戏场跑三圈,然后把“神”安放在早已搭建好的“神庙”里。
  秦腔开唱后,热闹是无与伦比的。十几个村庄的乡亲们在戏场聚会,戏场上必定是人山人海。来得早的在前面占了好位子,或坐在凳子上,或捡几块砖头当凳子;来得晚的,或站在戏场后面踮着脚仰着脑袋从人缝里往台上瞅,或站在高凳上居高临下看。戏场的秩序是自发形成的,一般情况下都会安安稳稳地看完整场戏,但也有发生“骚乱”的时候,忽地拥前,忽地挤后,又忽地向左,忽地向右,倒成一片,然后在嘻嘻哈哈或者骂骂咧咧的吵闹声中恢复正常。也有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这时就会有专门维护秩序的大汉跳出来,如贾平凹在《秦腔》中写的那样:“此时便拿了枝条儿,哪里人挤,哪里打去,如凶神恶煞一般”。
  孩子们是不专注看戏的,只在戏场跑来跑去看热闹。先是在卖各种吃食的摊位前徘徊,油糕、油饼、粽子、麻花、面皮、豆腐脑……样样让人垂涎欲滴,终究因“囊中羞涩”,流着口水离开。又跑到卖杂耍的摊子前东瞅西瞧,拿起一个个杂耍把玩,直到卖杂耍的不乐意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台上的秦腔唱得正欢,戏声通过扩音器在整个塬上回荡,虽然不能激起孩子们看戏的欲望,却觉得很舒畅,于是继续在戏场荡来荡去。荡得实在无聊了,便跑到戏台子的后面,钻进幕布看后台的演员画脸穿戏服。近距离地看着演员梳妆打扮,对他们是充满了羡慕的,觉得他们是那样荣耀。有些脾气好的演员会对着孩子们微笑,或者伸手摸摸孩子们的小脑袋。倘若遇到脾气倔的后台管理人员,孩子们就会被轰出来,作鸟兽散。于是又钻到了前台侧面拉板胡敲锣鼓的乐队后边,瞅瞅拉板胡的,瞧瞧打锣鼓的,看看敲扁鼓的。再看那台上唱戏的,一抬手一投足都在眼前,甩袖舞出的风、踩台弄出的响声,一清二楚,感觉比在前台看戏有趣多了。然而这里更是不可久留之地,不一会儿便会被轰出来。
  终究又回到了前台,大人们看戏看得正入迷。该玩闹的地儿都玩过了,孩子们便也站在前台看戏了,可终究昏昏欲睡。“老旦本来是我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竞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用鲁迅《社戏》里的这段文字形容孩子们的心情再贴切不过了。这时候,孩子们的耐心已到了极限,只等有个“丑角”出来,逗几段笑才过瘾。正想着呢,就真有个丑角跳出来,唱唱跳跳,说些陕西方言中的调皮话儿,滑稽可爱,于是便一个个跟着笑起来,先前的疲惫神情一扫而光。
  清明会的高潮在于社火队的巡游。马社火、柳木腿、车社火……都是各个演员扮成不同时代的人物,画着脸,穿着戏服,或骑马,或坐车,或踩着柳木腿绕戏场游行。社火游行时,戏场便沸腾起来了,铿铿锵锵的锣鼓、咿咿呀呀的秦腔混成一片,耳朵听着,眼睛看着,不必分辨什么,只需感受这热闹便是。
展开
目录
乡音不老
秦腔里的乡音
社火
腊八粥
年味
小院里的暖
灯笼年年红
灯影戏
端午艾香
中秋月圆
麦香的味道
麦客
拾麦穗
面之情

村庄物事
山之脉动
泥土成就的村庄
那些年的庄稼
村庄里的树
皂角树情思

游门子
发事
夏夜
月光之下
风从故乡来
云之魅
柿子里的乡情
白杨礼赞
苜蓿的春天
春天多少钱
秋天的模样
蚂蚁
石头
……

乡间小路
情之所至
醉在故乡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