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何处是吾乡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1369349
  • 作      者:
    贾广恩
  • 出 版 社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贾广恩,江苏省丰县人。1966年7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曾从事教育工作12年。自幼喜爱文学,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2018年出版散文集《别样的乡愁》(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9年出版散文集《乡音绕梁》(团结出版社)。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何处是吾乡》全书共分三辑,每一辑各有特色,三辑又互有关联,共同展示出一幅昨天与今天穿插、过去与未来交融的乡村全景图。
  第1辑“乡土情深”,写八大庄,写父亲母亲,写儿时的许多记忆,干农活、过年、饺子、棉花等,无不是既普通又饱含深情的叙述,于普通中呈现出生活的意义,并且,意味深长——“我只是开个头,很多的空白留给八大庄人去书写、去填充。”
  第2辑“故人留痕”,是一组人物素描。以白描的手法,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出尊敬的长者、能干的大哥以及“大队书记”“老村长”等人物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却能够通过准确有力的笔触,寥寥几笔勾勒出写作对象的特点。体现出写作者的文字功力。
  第3辑“往事续语”,这一辑里盛开着思想之花,有阅读别人作品的收获,有文学给自己带来的深切体会,亦有因生活中平凡小事受到启示而生发的感叹,无不娓娓道来、鞭辟入里。正如作者自己的体会,“读着读着仿佛穿越时空,‘听’到了历史角落中的亘古绝响”。
  就这样,《何处是吾乡》携带着泥土的芳香、生活的滋味、思想的火花,扑面而来了。
展开
精彩书摘
  《何处是吾乡》:
  朱庄和陈庄俗称“朱陈村”,白居易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对于真伪也有争论,如果是真的应该有上千年历史了,前几年县文物部门在两个村庄中间的代销店附近立了个碑,没有更多的佐证,感觉有些苍白。朱庄,自然姓朱的是大姓,除了朱姓,还有王、常、赵、韩四个外姓。外姓人或是祖上做了上门女婿,或者以前在地主家做长工,或者当年逃荒来到此地长住下来。其根源只有他们自己根据家谱追踪了。写朱庄,主要写写朱庄的老师们。朱庄不大,但在20世纪80年代,却有四位教书先生。常老师是富农成分,后来恢复政策又重新执教。他资历最老,八大庄凡是识两个字的都是他的学生,因此很受人尊敬。另外三位都称朱老师,都教过我,或数学或语文或英语,他们是“老三届”(1966年、1967年、1968年)的高中、初中毕业生,都经历了从代课老师到民办老师再到公办老师的过程,都为八大庄的教育做出了贡献,值得永远感谢。其实,那时的农村经济落后,教学条件差,教育以扫盲为主要目的。当年,代课老师朱执玉用他特殊的教学和管理方法把他的很多学生送到了赵庄中学、丰县中学、中专学校,改变了这些学生的命运,值得书写下来。我虽然没有赶上他当班主任的年份,但初二时他教我数学。我能继续就读,上很多年学,与他的教育和影响分不开。朱执玉老师的学历是初中还是高中不清楚了,因为当年高小毕业都是知识分子。我依稀记得他刚刚到学校的装束。可能是第一次走上课堂,他上身穿着雪白的新衬衫,束在腰里,下身是深蓝色的裤子,十分英俊干练。及至上课才知道他教初一的数学,我那时才读小学五年级。因为学校是戴帽初中,在小学读到初二后,或者考中专或者考丰中初中部读初三、赵庄中学读初三,考不上的一般都安心回家种地了。仔细推算一下,朱执玉老师应该是1979年开始任教的。朱老师身材高大、年轻力壮,会武术,管教孩子靠威严和体罚。当年的学生知识基础差,家庭教育空白,多数是散养的孩子,不懂学习的重要,不喜欢学习的苦,只知道下课疯跑,放学疯玩。朱老师很会管理这些野孩子,运用“擒贼先擒王”的方法立规矩。他找准一个机会,在课堂上一把举起班级里最调皮的本村本家的男生做欲扔状,吓得那个男孩满脸惊恐。朱老师把他放下来,一下甩到教室门外很远的地方。如果是现在,肯定会被放在网上,被炒被追责,但在当年,管理农村孩子,还是那种“不打不成材”“棍棒出孝郎”的理念和方法最有用。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的体罚,家长认为理所当然,也不会过分放在心上,只是会在一些孩子心里留下些阴影。班上偶尔会有被体罚后搬板凳回家的孩子。记得那时候的学生几乎没有不被老师体罚的,甚至有的女生也“享受”着一样的待遇。邻居家的女孩长得好看,成绩不好,被老师叫到黑板前站了一堂课,放学后哭着搬板凳回家了,安心放羊和种地,后来嫁到哪儿我也不知道了。想想小时候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的女孩们,出嫁后一生都再难见面,也是很令人伤感的。我小学和初中学习成绩都不算差,但受罚的感受仍记忆犹新。朱老师当班主任时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他亲自带学生上操喊口号,排队正步走,带学生在简陋的篮球架下打篮球,教学生练武术。罚站罚跑罚作业,奖优奖善奖先进。“拳头硬就是老大哥”,班里学生都怕他。自习课和晚自习他都与学生在一起,学生做作业他备课。他要求每个学生早来晚走,晚自习教室里只有汽灯的吱吱声。附近村子里社会青年来捣乱,他会出来训斥一番,如果有愣头青不听,朱老师会和他“比画比画”。因为都是前后庄上的青少年,彼此也不会记仇,更不会报复。或许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或许是喜欢这个职业,朱老师特别专注,特别认真。班风好学风好,学生的成绩自然好。那一班学生,他从初一带到初二,初二毕业,有三个女生考上了中专,两个男生考上了丰中,七个男生考上了赵庄中学。因为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考上高中的几个男生,除了一个在高二入伍外,其余的几个都考上了中专、大专和本科,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激发了老百姓供养孩子上学的热情。用村里人的话说,老农民的孩子考上学、吃计划,这是祖坟上冒青烟了。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形容,值得去探究一番。朱执玉老师因为教学成绩突出,提前转为民办老师,后来又提前转为公办老师,我读初二时,他带我数学,不兼任班主任了,所以对我们不如对上两届的学生那么“苛刻”,我们的成绩也不如他们。初二毕业,只有五名学生考上赵庄中学继续读初三。自毕业后,很多年没有见过朱执玉老师,听说他后来当了联办初中的校长。对于朱庄,还有一些可写不便写的故事,只有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了。
  陈庄在朱庄的西边,中间就隔几十米远,上次经过时看到已经连在一起了。虽然白居易的诗里写着“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但现实生活中,头白不出门的少了,真正联姻的也不多。陈庄有我几个小学同学,后来各自奔忙,也没有了联系。只记得有个姓韩的女代课老师,扎着两条大辫子,穿着干净整洁,长得文静漂亮,在农村小学成为高年级男生的偶像,后来出嫁就不再来代课了,留给同学们很多遐想。有个姓薛的男代课老师,个子不高,脖子特别短,不能扭头,转头时整个身子都跟着转动,第一天上课引得全班同学大笑不止。他的教棍很特别,就是在小棍前端加拧一个螺母,有不认真听课或者违反纪律的,他就用教棍在学生头上敲打,现在回忆一下似乎还有疼痛的感觉。因为他的身体特征总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的脖子上去,也有些男孩的恶作剧让他无计可施。薛老师教一个学期就辞职不当老师了。薛老师在那个年代能读到高中毕业也不简单。他离开学校后曾经学过修理收音机、钟表等,后来学裁缝。逢集时都会骑自行车到集镇上布市摆摊给人做衣服,再后来在镇上租了间房子,除了做衣服外,还卖布匹和服装。因为不从事农活,又学习服装设计,除了个子矮和脖子短外,他很会打扮自己,冬天一条围巾遮盖了脖子的缺陷。后来收了个女徒弟,再后来徒弟变成了妻子。听说他的儿女都读了大学,也都留在外地城市工作。陈庄有我一个很要好的同学,我们一同考上初三和高中,高中毕业后他落榜学了木匠。我们的友谊一直延续了几年,有时放假了我会到他家里去找他玩,他有时也到我家里来,约几个小学同学,聊聊彼此的生活。他知道我喜欢读书,在一个暑假里专门给我做了一个书柜,让我的存书有了栖息地。现在书柜还在老家的房子里陪伴着老宅老院。因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便和他失去了联系,不知道他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
展开
目录
第—辑 乡土情深
八大庄纪事
拾起家乡的土话
父亲的手艺
清明至心未远
5月29日的思
怀念勤劳的母亲
因了曲艺
“曲”源邵楼
过暑假
我的2019
梦想·志愿·现实
搬家
锄地
幸福的棉花
过年的饺子
过年的“禁忌”
家乡的汤
捞盐
那是1995年
名副其“时”
却把故乡作他乡

第二辑 故人留痕
永远铭记的那个人
几多思念不入尘
忆田老
汝香大哥
大队书记
“老村长”的眼光
老掉牙的故事
嫁出农村
青梦碎了一地
我们村的“爱迪生”

第三辑 往事续语
那些值得赓续的真实
往事并非如烟
梦里依稀岁月痕
文学——让人生充满快乐的钥匙
鲁迅与时有恒
一步十年
让“瞬间”成为永恒
爸爸都去哪儿了
“苦”学中的孩子们
成长的烦恼
凌晨断喝伤几许
大道至简说“宽容”
人生百年如寄——且珍惜
又闻鼙鼓声起
小区里的流浪者
中国现代早期乡土小说的悲剧意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