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村兵事》:
亢先生好!
亢知节老夫子刚吃完早饭,正独自坐在堂屋,望着院子外面那棵老松树。他旁边一桌一椅,一壶一杯。那桌椅虽然古旧,倒也干净整洁;那壶可是吴云根款大红袍紫砂壶,那杯却是一只小建盏,虽不敢断为宋瓷,却也着实有些年代了。他壶中沏的是儿子从北平买回来的高碎,满满倒了一小杯,刚端起来抿了一口,就见一个穿戴整齐的小伙子,走进门来,朝他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直起身说:老爷子你这苏萌毫味儿真香,是哪里买哩?
你是?
俺是你学生,王国忠啊,在县衙里混事儿哩。前几天也是俺过来请哩你。
啊,是你带着一帮子人,连拉带抬把俺老头子弄到轿子里。你们管这叫请啊?今几个你们汤司令又有什么交代啊?
今儿早起那个陆泽野叟又有诗公布了,汤司令命俺带着轿夫再请先生,去给他上一课。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张桑皮纸,一边递给亢先生,一边说。
啊,陆泽野叟又有新作了?亢老夫子没接他话茬儿,而是放下小茶杯,接过那张桑皮纸,逐字逐句念起来,念完了嘴里才说:这回揭哩好,纸没破。然后又从头儿仔仔细细看起来。
是啊,他们刚刚贴上,没等它干,俺们就小心加小心揭下来了。王国忠知道,亢老夫子说的上回,就是请他讲那首说县长逃跑哩诗。
那天他们小心加小心,费了好大劲儿,才把那张桑皮纸从县衙大门上轻轻揭下来,但还是破了几处。所幸有字的地方没破,还能一字不差读下来。给汤司令看,汤司令当然看不懂;叫他手下人来看,也都说看不懂;找大圣殿学堂的国文教员看,也都说看不懂。最后万般无奈,让国文教员领着,四个轿夫跟着,来请亢老夫子,到县衙去掌眼。开始千请万请,老夫子坚拒不从。及至把他抬上轿子,又一路哄着劝着,总算才到了县衙。汤司令面子大,也没说动老夫子。但让两个人把那张破纸在老爷子面前展示开来,那老夫子小声念了前面两句,竟然走上前去,把全诗念完,边念边啧啧称赞,说写得好啊,深州竟然有高才啊,可惜我还不认识啊!本来已经下定决心,不再议论时事,但看了这诗,写得这么提气,你们又都这么想听,就好好给你们说说。老先生一边说诗,一边引经据典,讲了很多为官之道。说到忠君报国,还拿王国忠的名字说:“王国忠,王国忠,国都亡了,你还怎么忠?你忠哪个国?”引起一阵哄堂大笑。汤司令听了似懂非懂,嘴里却连说:受教、受教!还请老夫子在县衙吃了饭。
这次汤司令还想沿袭上回光景,又派了王国忠,带了四个轿夫在门外候着,恭请老夫子再去指教。
这回他写得更好!也更深刻!亢老夫子丝毫也不掩饰,依然对陆泽野叟诗作不吝赞赏。赞赏完他说:县长跑了,是国民政府之耻,也是国民党之耻。俺追随中山先生,作为国民党哩早期党员,万分羞惭!不过这诗里写的都是时事,特别是他提到的人,还都活着哩。我这把子年纪了,见没见过,听也没听过,所以我实在是弄不懂了!亢老夫子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
老夫子,我搀着,咱们启程吧?
你没听明白吗?俺弄不明白哩事儿,还去干什么?去了说什么?光为去蹭顿饭吗?汤司令哩饭,俺也吃过了。你快回去复命去吧。
请不到您老爷子,俺回去交不了差,汤司令还不得枪毙俺!
你是不是叫王国忠?国都亡了,你还这么忠,他不会枪毙你。
老爷子您可真行喽!俺这条小命都要没了,您还和俺闹着玩儿!
不好了!日本人来了!这时候一个轿夫匆匆跑进来喊道。
瞎叫唤什么?王国忠迅速掏出枪来,对准轿夫:有俺们在哩,你敢胡说八道枪毙了你!
真是日本人来了,说是要来拜访亢老先生,叫俺进来通报一声。
俺出去看看。王国忠把枪收回,跟着轿夫往外走。
门外左右两侧,果然各站着两个日本兵,手里持枪还上着刺刀,在阳光照耀下放出寒冷的光。旁边十字街口,还停着一辆日本军车。门口正中有两个没穿军装哩,一胖一瘦,年纪轻轻都留了胡须,一看就知道也是日本人。王国忠心里咯噔一声,心想哎呀,难道日本人也来找亢先生了?
亢先生在家吧?中间那个胖子问道。
在哩,在哩。王国忠一听他讲中国话,那语气也十分平和,便立刻松弛下来,满脸堆笑地回答,口气就像是亢家哩一员:诸位里面请。
这松树,是亢家的?瘦子两脚没动弹,先指着院墙外那棵松树问。看来他也会讲中国话。
对,是,倚松堂的名号就是冲它来哩。王国忠的语调、身段无不透着重重的谄媚。
两人没理会王国忠,径直进门朝堂屋走去。
亢先生,我是猪股秋盛,家父让我,来探望你。瘦子鞠躬时,把身体弯成直角的样子,以及弯下去以后停留的时间,都让王国忠十分吃惊。
啊,你是猪股云雄的公子吧?亢先生脸上露出笑容,说着就要站起来:你父亲还好吧?
家父还好!猪股秋盛赶紧上前扶请亢先生坐下:他,非常想念你,让我,来看望你。
啊,不敢当不敢当。现在兵荒马乱,学校办不下去了,我这个督学无事可干,在家赋闲养老了。难得令尊还惦念老朽,劳驾你漂洋过海来看我。
家父回忆,当年,你们早稻田,同学。跟孙中山先生,讨论革命。他说,关东大地震,你在上海,筹很多钱,给灾民。
那时候我跟着中山先生做事,如今中日两国变化极大,两国关系更是今非昔比。
是,是。家父说,对目前局势,深表遗憾,深表忧虑。他希望亢先生,是友日人士,发挥影响,增进日中邦谊。
展开
——本书作者·陈廷佑
★平原精神,在陶载石身上体现明显。也是咱陶村的精神、咱老部队的精神。咱这两代陶村人,都或多或少具备这种精神,或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书人物,张鹭洲(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