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
1.3.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研究综述
1.3.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效果驱动因素研究综述
1.3.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效果政策/措施优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系统理论
2.2.3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
2.2.4 风险社会理论
2.3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3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脉络
3.1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
3.2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进程
3.2.1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背景
3.2.2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3.2.3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实施
3.3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
3.3.1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背景
3.3.2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3.3.3 黄河流域各省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进程
3.4 本章小结
4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时空演变格局与趋势
4.1 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与趋势分析
4.1.1 生态环境质量地域差异
4.1.2 生态质量指数空间集聚演变特征
4.2 黄河流域空气中PM2.5浓度时空格局与趋势分析
4.2.1 PM2.5浓度地域差异
4.2.2 PM2.5浓度空间集聚演变特征
4.3 黄河流域碳排放时空格局
4.3.1 碳排放地域差异
4.3.2 碳排放空间集聚演变特征
4.4 黄河流域碳汇时空格局
4.4.1 地域差异
4.4.2 碳汇空间集聚演变特征
4.5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格局与趋势分析
4.5.1 黄河流域植被抗旱能力时空格局
4.5.2 黄河流域NDVI时空格局
4.6 水资源时空格局与趋势分析
4.6.1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时空格局
4.6.2 黄河流域年输沙量时空演变格局
4.6.3 黄河流域年含沙量时空格局
4.6.4 黄河流域工业废水时空格局
4.6.5 黄河流域水体质量
4.7 本章小结
5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效果驱动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及其特征
5.2 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驱动因素分析
5.2.1 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布特征
5.2.2 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2.3 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影响因素
5.3 黄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格局影响机制
5.3.1 黄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布特征
5.3.2 黄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5.3.3 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影响因素
5.4 黄河流域下游生态环境格局影响机制
5.4.1 黄河流域下游影响因素分布特征
5.4.2 黄河流域下游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因素
5.4.3 黄河流域下游生态环境质量分异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及启示
6.1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政策
6.1.1 税费类激励政策
6.1.2 交易类激励政策
6.1.3 其他经济激励政策
6.2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6.2.1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6.2.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保障机制
6.3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6.3.1 生态城市建设措施
6.3.2 生态村和生态农业建设措施
6.3.3 生态工业与生态工业园建设措施
6.4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对黄河流域环境保护的启示
6.4.1 环境保护具有优化经济发展的功能
6.4.2 尽量跨越环境问题的“卡夫丁峡谷”
6.4.3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强大的国家意志
6.4.4 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转型
6.4.5 发挥社会力量的制衡作用
6.5 本章小结
7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策略
7.1 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7.2 强化环境法治的应用
7.3 完善激励政策和制度建设
7.4 重视先进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应用
7.5 推进“多规合一”理念
7.6 稳步推进国家公园体系
7.7 科学统筹规划生态城市建设
7.8 落实生态村与生态农业建设政策措施
7.9 凝聚社会力量协调推进生态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