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巫山江东嘴墓地
0.00     定价 ¥ 2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9819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巫山江东嘴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是一处以汉代墓葬为主,包括两晋时期墓葬的墓地。《巫山江东嘴墓地》以江东嘴墓地1998~2004年先后五次发掘的102座墓葬为研究内容,将江东嘴墓地的墓葬分为五期,各期年代分别相当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两晋时期。江东嘴墓地出土器物的演变序列较为完整,为建立峡江地区汉晋墓葬分期序列提供了参考。这批墓葬材料对再现巫山地区汉至六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章绪论
  **节地理位置
  江东嘴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境内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东岸凸出的三角形山嘴上,行政区划隶属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二组和三组,遗址西面过大宁河即为巫山县城,遗址东面为下沱遗址,东去1千米即为三峡之一的巫峡峡口,北面为陡峻的山体,南面为长江干流(图一)。
  巫山为重庆市的所属县城,地处重庆市和湖北省的边界处,其北相邻巫溪县,其西相邻奉节县,其南相邻湖北省建始县,其东相邻湖北省巴东县。巫山是四川盆地东部的边缘山地、大巴山和鄂西山地的接壤地带,地形复杂。巫山地处长江三峡的瞿塘峡与巫峡之间,峡谷幽深,境内有长江及大宁河,而巫山县城则位于长江和大宁河的交汇处。
  大宁河是长江三峡库区长江北岸的一级支流。它发源于重庆市巫溪县大巴山南麓,流经重庆巫溪和巫山两个县,经巫山县城注人长江,全长约250千米,流域面积3720平方千米。从地貌上看,大宁河流域属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部分,因长期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而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大宁河上游分为东溪、西溪两支,西溪的源头在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龙潭河,为大宁河的主流,长117千米。东溪的源头在巫溪县的高竹乡,大巴山南麓,长90千米。东溪、西溪两水在两河口汇合后称为大宁河。大宁河流域的上游是山间谷地,中下游是大昌盆地,盆地中部有中低山和各级台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被东北部的大巴山脉与西南部的巫山山脉所环绕。
  第二节历史沿革
  大宁河所在的巫山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巫山龙骨坡遗址出土的距今2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巫山直立人”在探讨亚洲人类起源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三峡地区一直有人类在此生存、繁衍,发展至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更是研究长江流域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文化。
  据《巫山县志 沿革志》,巫山历唐、虞及三代,悉以巫称。唐売时,巫山以巫咸得名。《艺林伐山》卷四引郭璞《巫咸山赋》:“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虞,《舜典》“肇十有二州”,巫山属荆梁之区。夏,《禹贡》分九州,巫山仍在荆梁二州之城。夏后启帝的臣子孟涂主管巴人讼狱类事务。汤灭夏后,巫山尚有其臣民,可见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和中原地区有密切的交流。
  商周时期这里生活着巴、庸、焚等国族,其中巴国影响力*强,1980年出土于巫山大昌镇大宁河李河滩的三羊方尊、双偃塘遗址等都证明商周时期巫山地区的重要地位。庸国曾参与灭商战争,其中心大约在湖北,领域大致覆盖大宁河流域或其北部地区。周初,巫山的大宁河下游与长江一带建有鱼复国。
  商代后期至西周初年,巫山为庸国之地。庸国是一个臣服于商王朝的较大的方国,其立国之地在今湖北省西北部与重庆巫山、巫溪接壤的竹溪、竹山一带。周宣王时代(前827~前782年)熊挚之子建立夔子国(系楚国附属)。巫山曾一度成为夔子国的建都之地,后来为北面庸国所逼,才东迁秭归。从西周周宜王时代到春秋中叶,巫山地区一直属夔子国管辖。
  春秋战国时期(前634年),夔子国因不祭祀楚国的祖先祝融,楚王派令尹成得臣、司马子西灭夔,县境随之归楚。公元前611年,楚联合巴、秦,灭掉庸国以后,即在巫山设置巫郡,系楚国西陲门户。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秦国派蜀守张若伐楚,攻巫郡。又命白起突袭楚国郢都(今江陵),烧夷陵(今宜昌),截断楚国对巫郡援救,遂夺取巫郡及江南之地,置黔中郡,巫郡以县隶属秦国(治今大昌镇),后改属南郡。以巫名县,自此开始。
  汉高祖元年一度更郡名为临江,五年复故。汉景帝二年再改郡名为临江,中二年复故。王莽时,此地隶属荆州。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析巫县置北井县。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县境属吴国宜都郡。吴孙休永安三年(260年),分宜都郡置建平郡,治巫县。
  西晋泰始四年(268年),以巫县为吴蜀之界,置建平郡都尉治,又置北井县。后又改都尉为建平郡,又置南陵县。宋、齐、梁皆因之。后周巫县属建平郡,又置江阴县。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统县。开皇三年(583年),巫县加“山”字,巫山县名自此开始,属巴东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隋巴东郡为信州;武德二年(619年),改信州为夔州,仍置总管府;贞观十四年(640年,改为夔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易都督府为云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夔州。巫山县皆属。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夔州大昌县盐泉所建为大宁监(治今巫溪县);端拱元年(988年),大昌县自夔州改属大宁监。是时,巫山县隶属夔州路。嘉定八年(1215年),大昌县移治今大昌镇。
  元王朝废军、监制,改为州县,巫山县直属夔州路。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大宁监为州,大昌县并人大宁州,亦属夔州路。明代废路改府,省州改县,巫山隶属夔州府。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大昌县自大宁州析出复置,并于边地设当阳镇巡检司(治今当阳乡)。清初,袭明制。由于连年战争,大昌县因钱粮无几,县民寥寥,已不成治。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大昌县并人巫山,隶属夔州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巫山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17日成立,隶属四川省万县地区。1951年3月,湖北建始铜鼓乡划归到巫山县官渡区境域。1961年3月,北部的龙溪人民公社所属上安、下安、双河,划归巫溪县,形成至今的巫山县境。1993年,属四川省万县市巫山县。1997年,重庆列为直辖市之后,划为重庆属县。2003年8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巫山新县城建设落成。
  第三节工作概况
  一、工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长江三峡水库建设工程需要,由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历史系合作进行了长江三峡水库考古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次大规模的考古普查工作。调查发现的巫山地区重要遗址有双堰塘遗址和火爆溪遗址;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在巫山地区,共调查有文化堆积的遗址十余处,年代从东周至汉以后,分布在大宁河和长江流域;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和重庆直辖之后开展的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巫山地区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也进人了高潮,两汉时期的墓葬被大量发现。根据相关资料,在巫山地区发掘的两汉时期墓葬遗址有20余处,包括双堰塘遗址、林家码头遗址、涂家坝遗址、琵琶洲遗址、水田湾墓地、王城坡墓地、下沱遗址、麦沱墓地、江东嘴墓地等。
  二、调查和发掘经过
  江东嘴墓地处在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东岸凸出的三角形山嘴上,西面过大宁河即为巫山县城,东去1千米即为三峡之一的巫峡峡口,北面为陡峻的山体,南面为长江干流。区域内有差转台、神女庙旧址、大和尚包、小和尚包等山包,地势坡度较大,文化遗产分布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主要遗存为汉代至六朝的墓葬,还有新石器时代、商周的文化遗存分布。其中墓葬大致沿迎江或河面呈“L”形分布,占地面积超过75000平方米,墓葬依坡安置、高低错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30~190米。
  江东嘴墓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已被发现。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1987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墓群进行了多次查勘,并制定出发掘保护规划。为配合三峡工程的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在重庆市三峡文物保护办公室的统一规划下,1998~2004年,多个单位对江东嘴墓地所在的区域进行了发掘工作。海拔135米以上的江东嘴迁建区历史时期墓葬发掘由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宜昌博物馆完成;海拔135米以下的遗址和墓葬主要由南京大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
  本报告以中国文物研究所、宜昌博物馆的墓葬发掘为主要内容(图二),具体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一)1998年发掘情况
  中国文物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共同承担完成了1998年度的保护发掘工作,由于经费滞后等原因,实际发掘工作自1999年5月完成。根据万余平方米的重点勘探确定了发掘区域,发掘区域分为1998WJI、n、m三个区域,完成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了20座墓葬和5座残墓。参加发掘工作的有叶学明、乔梁、李言、杨晶及吉林大学考古学系99届学生3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技术工人3人,修复、摄影、绘图由王超、李言、马小娇完成,并由杨晶、李言执笔发表了简报1:。
  (二)2000年发掘情况
  中国文物研究所和宜昌博物馆共同承担2000年度巫山江东嘴墓地的考古勘探75000平方米,考古发掘2000平方米的工作任务。2000年度的工作是在1998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2000年11~12月对墓群进行了全面勘探,采取了边勘探边发掘的方法,发掘工作自2000年12月至2001年3月底。发掘区域分为2000WJI、n、m三个区域,完成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了31座墓葬。参加发掘工作的有叶学明、乔梁、刘继东、李孝配、乔峡、向光华、王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技术工人4人,绘图、摄影由王超、谷德平完成,并由乔梁、刘继东执笔发表了简报1:。
  (三)2003年发掘情况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昌博物馆承担了2003年度巫山江东嘴墓地、神女庙遗址的考古发掘任务,分为两个发掘点进行,因神女庙遗址紧挨江东嘴墓地,两处墓葬的文化内涵又较一致,故将神女庙遗址的墓葬部分归人江东嘴墓地。2003年10月底到12月底,宜昌博物馆继续对江东嘴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050平方米,发掘区域分为2003WJl、n两区,发掘了13座墓葬。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刘继东、李孝配、王超、付义、周昊、胡明忠、侯清伟、许卫国。宜昌博物馆对神女庙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和勘探,神女庙遗址已毁坏殆尽,但墓葬分布却较密集,2003年10月底到12月底,宜昌博物馆对神女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800多平方米,发掘区域分为2003WSl、n两区,发掘了8座墓葬,参加发掘工作的人员有刘继东、乔峡、向光华、刘晓伟、曹祖德。
  (四)2004年发掘情况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宜昌博物馆承担了2004年度对神女庙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的任务,2004年9~12月,完成了勘探面积1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神女庙遗址的第二次发掘主要集中于长江沿线,发掘区域分2004WSH、汉两区进行,发掘了30座墓葬。参加发掘工作的人员有刘继东、李孝配、乔峡、王超、刘晓伟、丁丹、侯清伟、许卫国、陈俊华、曹祖德。
  三、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
  江东嘴墓地历经多个单位数次发掘,由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1998年度和2000年度的发掘,在田野工作结束后,由中国文物研究所进行了器物修复、器物绘图、资料核对、摄影制卡,编写了发掘简报并提交了原始发掘资料档案,参加工作的人员有叶学明、乔梁、杨晶、李言、刘继东、李孝配、乔峡、向光华、王超、谷德平等。主要由宜昌博物馆负责的2003年度和2004年度的发掘在田野结束后,由宜昌博物馆进行了器物修复、器物绘图、资料核对、摄影制卡,编写了发掘简报,并提交了原始发掘资料档案,参加工作的人员有叶学明、乔梁、刘继东、李孝配、乔峡、向光华、王超、付义、周昊、胡明忠、侯清伟、许卫国、陈俊华、曹祖德等。
  因历年的发掘简报仅公布了部分墓葬和出土器物情况,不能全面反映江东嘴墓地发掘情况,2021年通过重庆三峡办的协调帮助,收集整理了各发掘单位历年的原始发掘资料。在收集汇总了所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重新进行了核对整理,对原始资料中的墓葬平剖面图、器物线图重新进行了描制,对所有的发掘墓葬和出土器物的描述重新进行了核定,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发掘成果。全部资料由阮胜胜统一进行了清点核对,除简报已公布的器物卡片外,其他的器物描述由阮胜胜、裴蓓完成,需要重新描制的墓葬平、剖面图由阮胜胜、刘锐完成,需要重新描制的器物线图由杜青、阮胜胜完成,整理补充的探方资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1)
**节 地理位置(1)
第二节 历史沿革(2)
第三节 工作概况(3)
一、工作背景(3)
二、调查和发掘经过(3)
三、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5)
第二章 1998WJ发掘区(7)
**节 工作情况(7)
第二节 文化堆积与层位(7)
第三节 墓葬概述(11)
一、砖室墓(11)
二、土坑竖穴墓(19)
三、土坑洞室墓(31)
第三章 2000WJ发掘区(51)
**节 工作情况(51)
第二节 文化堆积与层位(54)
第三节 墓葬概述(55)
一、砖室墓(55)
二、土坑竖穴墓(63)
三、土坑洞室墓(97)
第四章 2003WJ发掘区(100)
**节 工作情况(100)
第二节 文化堆积与层位(100)
第三节 墓葬概述(103)
一、砖室墓(103)
二、土坑竖穴墓(109)
三、土坑洞室墓(120)
第五章 2003WS发掘区(124)
**节 工作情况(124)
第二节 文化堆积与层位(126)
第三节 墓葬概述(127)
一、石室墓(127)
二、土坑竖穴墓(130)
第六章 2004WS发掘区(142)
**节 工作情况(142)
第二节 文化堆积与层位(145)
第三节 墓葬概述(146)
一、土坑竖穴墓(146)
二、土坑洞室墓(180)
第七章 分期与年代(192)
**节 型式划分(192)
一、陶器(192)
二、釉陶器(223)
三、瓷器(225)
四、铜器(226)
五、铁器(232)
第二节 分期与年代讨论(233)
第八章 结语(243)
附表 江东嘴墓地发掘墓葬登记表(244)
Abstract(250)
后记(252)
插图目录
图一 江东嘴墓地位置示意图(1)
图二 江东嘴墓地发掘区位置图(插页)
图三 江东嘴墓地墓地探方、遗迹总平面图(插页)
图四 1998WJⅠ、1998WJⅡ区探方、墓葬分布图(8)
图五 1998WJⅢ区探方、墓葬分布图(9)
图六 1998WJⅡT3、T4北壁剖面图(10)
图七 1998WJⅢT3南壁剖面图(10)
图八 1998WJM1平、剖面图(11)
图九 1998WJM1出土器物(12)
图一〇 1998WJM2平、剖面图(13)
图一一 1998WJM2出土器物(13)
图一二 1998WJM3平、剖面图(14)
图一三 1998WJM3出土器物(14)
图一四 1998WJM4平、剖面图(15)
图一五 1998WJM6平、剖面图(15)
图一六 1998WJM6出土器物(16)
图一七 1998WJM7平、剖面图(16)
图一八 1998WJM7出土器物(16)
图一九 1998WJM8平、剖面图(17)
图二〇 1998WJM9平、剖面图(18)
图二一 1998WJM9出土器物(18)
图二二 1998WJM10平、剖面图(18)
图二三 1998WJM10纪年砖(18)
图二四 1998WJM5平、剖面图(19)
图二五 1998WJM5出土器物(20)
图二六 1998WJM14平、剖面图(20)
图二七 1998WJM14出土器物(21)
图二八 1998WJM17平、剖面图(22)
图二九 1998WJM17随葬陶瓮(22)
图三〇 1998WJM20平、剖面图(23)
图三一 1998WJM20出土陶器(24)
图三二 1998WJM20出土陶器(25)
图三三 1998WJM18平、剖面图(27)
图三四 1998WJM18出土陶器(28)
图三五 1998WJM18出土陶器(29)
图三六 1998WJM18出土器物(30)
图三七 1998WJM11平、剖面图(32)
图三八 1998WJM11出土器物(33)
图三九 1998WJM12平、剖面图(33)
图四〇 1998WJM12出土器物(34)
图四一 1998WJM13平、剖面图(35)
图四二 1998WJM13出土陶器(36)
图四三 1998WJM16平、剖面图(37)
图四四 1998WJM16随葬陶灶(37)
图四五 1998WJM19平、剖面图(38)
图四六 1998WJM19出土陶器(39)
图四七 1998WJM19出土陶器(40)
图四八 1998WJM19出土器物(41)
图四九 1998WJM15平、剖面图(42)
图五〇 1998WJM15出土器物(43)
图五一 1998WJCM1随葬陶罐(44)
图五二 1998WJCM2随葬陶罐(44)
图五三 1998WJCM3出土器物(45)
图五四 1998WJCM4出土器物(46)
图五五 1998WJCM5出土陶器(47)
图五六 1998WJ采集器物(47)
图五七 1998WJ采集陶器(48)
图五八 1998WJ采集器物(49)
图五九 2000WJⅡ区探方、墓葬分布图(52)
图六〇 2000WJⅢ区探方、墓葬分布图(53)
图六一 2000WJⅡT224南壁剖面图(54)
图六二 2000WJⅢT3207西壁剖面图(54)
图六三 2000WJM31平、剖面图(56)
图六四 2000WJM31出土陶器(56)
图六五 2000WJM36平、剖面图(57)
图六六 2000WJM36出土器物(58)
图六七 2000WJM37平、剖面图(58)
图六八 2000WJM37出土瓷器(59)
图六九 2000WJM39平、剖面图(60)
图七〇 2000WJM39出土器物(60)
图七一 2000WJM43平、剖面图(61)
图七二 2000WJM35平、剖面图(62)
图七三 2000WJM41平、剖面图(62)
图七四 2000WJM44平、剖面图(63)
图七五 2000WJM21平、剖面图(64)
图七六 2000WJM22平、剖面图(64)
图七七 2000WJM23平、剖面图(65)
图七八 2000WJM23出土陶器(66)
图七九 2000WJM24平、剖面图(66)
图八〇 2000WJM24出土器物(67)
图八一 2000WJM27平、剖面图(68)
图八二 2000WJM28平、剖面图(68)
图八三 2000WJM32平、剖面图(68)
图八四 2000WJM33平、剖面图(69)
图八五 2000WJM34平、剖面图(69)
图八六 2000WJM38平、剖面图(70)
图八七 2000WJM38出土器物(70)
图八八 2000WJM40平、剖面图(71)
图八九 2000WJM40出土陶器(72)
图九〇 2000WJM42平、剖面图(73)
图九一 2000WJM42出土陶器(74)
图九二 2000WJM46平、剖面图(74)
图九三 2000WJM50出土器物(75)
图九四 2000WJM51出土陶器(75)
图九五 2000WJM25平、剖面图(77)
图九六 2000WJM25出土陶罐(78)
图九七 2000WJM25出土陶器(79)
图九八 2000WJM25出土陶器(81)
图九九 2000WJM25出土器物(82)
图一〇〇 2000WJM26平、剖面图(83)
图一〇一 2000WJM26出土器物(84)
图一〇二 2000WJM29平、剖面图(85)
图一〇三 2000WJM29出土陶器(86)
图一〇四 2000WJM30平、剖面图(88)
图一〇五 2000WJM30出土陶器(89)
图一〇六 2000WJM30出土陶器(90)
图一〇七 2000WJM30出土陶器(91)
图一〇八 2000WJM30出土器物(93)
图一〇九 2000WJM45平、剖面图(94)
图一一〇 2000WJM45出土器物(95)
图一一一 2000WJM48平、剖面图(95)
图一一二 2000WJM48出土陶器(96)
图一一三 2000WJM47平、剖面图(97)
图一一四 2000WJM47出土器物(98)
图一一五 2000WJM49平、剖面图(98)
图一一六 2003WJⅠ、Ⅱ区探方、墓葬分布图(101)
图一一七 2003WJⅠT0404西壁剖面图(102)
图一一八 2003WJⅠT0112北壁剖面图(102)
图一一九 2003WJⅡT0208东壁剖面图(102)
图一二〇 2003WJⅡT0211西壁剖面图(102)
图一二一 2003WJM1平、剖面图(104)
图一二二 2003WJM1出土釉陶壶(104)
图一二三 2003WJM2平、剖面图(105)
图一二四 2003WJM2出土陶瓮(105)
图一二五 2003WJM3平、剖面图(105)
图一二六 2003WJM4平、剖面图(106)
图一二七 2003WJM5平、剖面图(106)
图一二八 2003WJM6平、剖面图(107)
图一二九 2003WJM6出土陶钵(108)
图一三〇 2003WJM7平、剖面图(108)
图一三一 2003WJM7随葬品组合(109)
图一三二 2003WJM8平、剖面图(110)
图一三三 2003WJM8出土器物(111)
图一三四 2003WJM8出土器物(112)
图一三五 2003WJM10平、剖面图(113)
图一三六 2003WJM10出土陶罐(114)
图一三七 2003WJM10出土陶瓮(115)
图一三八 2003WJM10出土陶器(116)
图一三九 2003WJM10出土陶器(117)
图一四〇 2003WJM10出土器物(118)
图一四一 2003WJM11平、剖面图(119)
图一四二 2003WJM12平、剖面图(119)
图一四三 2003WJM13平、剖面图(120)
图一四四 2003WJM9平、剖面图(121)
图一四五 2003WJM9出土陶器(122)
图一四六 2003WJM9出土器物(123)
图一四七 2003WSⅠ、Ⅱ区探方、墓葬分布图(125)
图一四八 2003WSⅠT3东壁剖面图(126)
图一四九 2003WSⅠT7南壁剖面图(126)
图一五〇 2003WSⅡT5北壁剖面图(126)
图一五一 2003WSM1平、剖面图(128)
图一五二 2003WSM1出土器物(129)
图一五三 2003WSM2平、剖面图(130)
图一五四 2003WSM2随葬品组合(131)
图一五五 2003WSM3平、剖面图(133)
图一五六 2003WSM出土铜钱(133)
图一五七 2003WSM4平、剖面图(134)
图一五八 2003WSM4出土器物(135)
图一五九 2003WSM5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