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历史情境,在对传统“中国之治”的演变历程进行真实描绘的基础上,力图客观、全面、准确地阐述其基本特质和历史局限,并充分挖掘其中可资利用或转化的思想资源,以期为当代“中国之治”的建构有所借鉴。
历史地看,传统“中国之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划分为王权时代、皇权时代两个阶段。而衔接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一个重要事件,便是所谓“周秦之变”,即从“周制”到“秦制”的转换。究其实质,在“周制”与“秦制”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野,秦制也继承了周制中的王权世袭、“家天下”、“大一统”等内涵。不仅如此,自汉以降的政治实践并非“秦制”对“周制”的完全替代,而呈现出二者相“混溶”的特征:在官僚体制上,秦代三公九卿制虽然成为汉代以降的基本模式,但其间多有变革,一个总的发展态势是君主权力和威势的不断加强;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上看,虽然秦汉以降郡县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分封制始终与郡县制相伴随;从政权基础来看,先秦时代的“家国一体”模式在秦汉之后得以重构,实现了皇权政治与地域性宗族组织的有效结合;就治理规范而言,自汉代儒法合流,先秦礼法制度又重新焕发生机,这一礼法一体化进程至隋唐基本定型,最终形成独特的“礼法之治”,等等。因此,秦汉之后的中国政治是“周制”和“秦制”的相互渗透和复杂融合,“百代皆秦政”之说是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