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遵循 “分析 批判 建构” 思路, 比较文本叙事和图像叙事各自的优劣, 结合当代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的事实分析, 论证图像主导下的国外社会思潮视觉化传播的必然性、 不可逆转性及深刻影响, 剖析图像代码与大众心理的契合、 渗透及价值塑造过程, 着眼于从心理、 观念、 行为、 主体等层面评价图像视觉化传播的利与弊, 精准把握危害的发力点和实质, 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国外社会思潮视觉化冲击、 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对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六部分, 即六章。 第一部分对读图时代与视觉化转向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阐释, 主要内容包括图像的内涵、 类型和主要功能, 读图时代缘起的背景和现实基础, 传播媒介与知识视觉化的相关概念。 第二部分重点考察传播学视域下的国外社会思潮, 从传播的概念界定入手, 剖析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 结构和功能, 在简要梳理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主要类型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社会思潮与信息传播的密切关联, 强调社会思潮的实质是信息传播、 赢得受众。 第三部分重点探讨文本叙事向图像叙事的时代转向, 在详细梳理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异同的基础上, 重点考察二者在传播学方面的利弊以及由文本叙事主导转向图像叙事主导的现实动因, 论证社会思潮视觉化传播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第四部分是对于国外社会思潮图像化传播的运作机制和过程的考察, 主要从读图者的心理、 观念、 行为和受众认同四个微观层面, 对国外社会思潮图像传播的内在机理和过程做出考察。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国外社会思潮视觉化传播面临的严峻挑战。 遵循由外而内、 层层递进的思路, 从表层危害、 中层危害、 深层危害和终极危害四个视角剖析了社会思潮视觉化传播的巨大危害, 警醒受众关注、 重视并加以防范。 第六部分提出应对国外社会思潮视觉化传播的基本策略, 包括通过努力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实现价值澄清、 消除困惑的目的; 积极发挥图像文化的特殊优势, 不断提升优秀文化的传播效果, 抵御不良图像文化的侵蚀; 精选视觉符号、 创新图像载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变迁; 运用图像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向世界人民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有效建构国家形象, 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辐射力和影响力。
本研究遵循如下方法: (1) 文化符号学分析法。 图像与文本共同构成传播符号。 鉴于文本和图像的传播学特质存在差异, 本书重点分析图像作为信息传播符号如何构成和释放意义, 其能指 (符号) 和所指 (意义) 的关系以及图像符号运作所依据的文化类型, 接收者 (读图者) 的主动性、 文化共识对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性。 (2) 批判与建构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方法论, 重点关注、 深入剖析国外图像传播的社会思潮, 把握其政治意图、 价值导向和阶级实质, 在辩证取舍的基础上建构有效的化解对策, 形成应对国外社会思潮传播的图像学对策。 (3) 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本研究涉及政治学、 社会学、 传播学、 新闻学、 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是其相互交织、 相互融合的产物, 必须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知识、 把握不同环节的理论特质和变化规律, 才能推动研究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