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8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余部二胡协奏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0年代前、后两个时期作品的研究,总结不同时期音乐语言与创作思维的特点,提炼整个80年代二胡协奏曲的风格特征,并结合80年代的历史背景,阐释该时期作品音乐内容、形式、观念的变迁与成因,最终客观评价其历史贡献与不足。
全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旋律写作、对“声腔艺术”借鉴、和声语言、复调技法、配器手法、曲式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前期二胡协奏曲的创作,最后从标题性与符号化、二胡的歌唱性与器乐性,以及乐队的交响性与室内性三个方面对该时期的创作进行了简短的总结。第二章从旋律写作与音高材料、对“提琴艺术”的借鉴、节奏、音色、结构与结构力等方面分析了80年代后期二胡协奏曲的创作,并总结归纳了后期二胡协奏曲最为突出的三个创新点——音高材料、节奏、音色。第三章是对80年代二胡协奏曲创作的回顾与反思,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该章首先从多角度论述了二胡协奏曲“创作热潮”的必然性与艺术特色,随后阐述了前、后两个时期在音乐内容、形式、观念方面的变迁与成因,最后主要对80年代前期民族管弦乐队配器法问题与后期二胡对“提琴艺术”的借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语部分是对80年代二胡协奏曲的“创获”、局限与历史定位的精简概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