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苏轼经学的相关问题
(一)苏轼“经学三书”的撰述
(二)三苏经学流播中的苏轼经学
(三)苏轼“经学三书”之外的经学论说
二、苏轼出川“道”的定位与海南“经学三书”
(一)“经学三书”的儒学“道统”根基
(二)“经学三书”撰述的佛、道思想氛围
(三)“经学三书”释经的思想走向
三、苏轼《书传》儒学仁德三辩
(一)责申、韩、老、庄以积学成仁义
(二)批评韩愈以维护儒学道术
(三)辩俗儒之诬以明孔子之德
四、苏轼《易传》的四个问题
(一)关于《易》的基本理解
(二)阴阳刚柔与穷理尽性
(三)庄敬日强与居安处正
(四)施教保民与居德守中
五、基于辑佚的苏轼《论语说》研究
(一)《论语说》的两个悬案
(二)亲仁好仁而不违仁
(三)兴礼乐行中庸而说狂狷
(四)思无邪与辞达的至境
六、苏轼书信的自我诉说与人生情怀
(一)苏轼出川居京的仕途追寻
(二)躬耕东坡获得三个新身份
(三)凡百随缘何妨做一惠州人
(四)棺墓之念化为兹游奇绝
(五)北归因暑毒走到了人生终点
七、苏轼的历史人物论说及其批评格调
(一)观万物之变而自断于中的人性批评
(二)观政坛风云而作新论的翻案批评
(三)知其所长亦知其所蔽的缺失批评
八、苏轼“谢表”的情感世界及其文体意义
(一)哀伤凄恻的凸现与感恩涕零
(二)学而笃志与论不适时的自贬自显
(三)情感浸渍且委曲精尽的四六变体
九、苏轼赋的庄子印痕及其人生境界
(一)前人的批评及苏赋庄痕的基本形态
(二)苏赋庄痕的寓言笔法与自娱倾向
(三)苏赋庄痕与天地同一的人生境界
十、苏轼关于韩愈的评说
(一)匹夫而为百世师说
(二)道丧文弊的“起济”说
(三)忠勇关乎“盛衰”说
(四)“能者天”“不能者人”说
十一、苏轼关于欧阳修文章的“四似”说
(一)“论大道似韩愈”说
(二)“论事似陆贽”说
(三)“记事似司马迁”说
(四)“诗赋似李白”说
十二、流贬海南的苏轼与庄子哲学
(一)庄得吾心的随缘委命
(二)化庄意入己思的超然
(三)融庄理于“和陶”的安处
十三、苏轼流贬海南儋州的“和陶诗”论
(一)“归去来兮”式的淡泊与静穆
(二)“和陶诗”中随遇而安的阅世者
(三)“和陶诗”的陶味与苏轼味
十四、苏轼居儋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一)儋州“上元节”的忆想与自问
(二)儋州印象的原色与自我调适
(三)流寓儋州“得失”的自解与北归
十五、苏轼“死不扶柩”与“葬我嵩山”辩说
(一)“死不扶柩”的“东坡家风”说
(二)“此心安处是吾乡”理应不葬郏说
(三)归葬眉山“势不克从”而葬郏说
十六、苏轼海南文学研究的相关史料问题
(一)苏轼海南文学史料的地理问题
(二)苏轼文学史料的海南地方志问题
(三)苏轼文学史料的《居儋录》《海外集》问题
(四)苏轼文学史料的“经学三书”问题
附录
一、苏洵古文的历史审视及其尚古风格体认
二、苏洵古文风格的“多似性”解读
三、苏辙古文批评的审视及风格
四、苏过海南“志隐”论
五、苏门六君子古文风貌论
主要参考书籍目录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