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交融与创新(北魏平城时代研究论集)(精)/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文库
0.00     定价 ¥ 1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8630972
  • 作      者:
    编者:云冈研究院|责编:朱卫锋//张璎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云冈石窟兼具历史、宗教、社会、科学属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只包涵中华文明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兼具数个世界级文明在古丝绸之路上多次碰撞与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形态。所以云冈石窟最本质的特征是其世界性,它成为继巴米扬大佛之后大型石窟中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代表,身处其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和多民族交流的辉煌。 本书由云冈研究院主编,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学、南开大学、云冈研究院等10多所高校、研究院的近30位学者、专家就云冈石窟与交融创新的不同视角研究,其中包含对南北朝图像的转型、辽金墓葬、云冈洞窟形制的变迁、北魏平城外来文明艺术、北魏政治社会情状等,挖掘、弘扬南北朝时期兼容并包的文化,让人们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生生不息。
展开
目录
中华民族“凝聚力”考古学研究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刘秀娟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试论中国佛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的积极作用
李四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彭丰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汉代的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汪高鑫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从世俗到宗教:汉魏南北朝大象图像的转型
戴卫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章泽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大同地区辽金墓葬中的民族融合现象研究
刘贵斌 云冈研究院
草原丝绸之路视域下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书写
张景明 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
古代敦煌多元文化交融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杨燕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杨富学 敦煌研究院
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
朱大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民族融合与制度革新——十六国北魏的历史轨迹
李凭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佛教在北朝的弘传及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李书吉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墓志所见北朝的民族融合——以司马金龙家族墓志为线索
张学锋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关于胡族汉化的实态
川本芳昭 日本九州大学
张雨怡(译者)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论平城时代“大一统”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
张公达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孙玉梅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
北魏墓葬动物殉祭习俗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张国文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宿白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从穹庐到殿堂——漫谈云冈石窟洞窟形制变迁和有关问题
杨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于云冈石窟的《茹茹造像铭记》——兼谈柔然的名号问题
周伟洲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云冈石窟与北魏平城外来文明艺术
张庆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试述河西凉州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关系
秦大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徐州高僧入主云冈石窟
张焯 云冈研究院
云冈石窟——文化交流融合的瑰宝
李君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特色与文化多样性
彭栓红 大同大学文学院
云冈石窟大中型洞窟供养人的意识表达
员小中 云冈研究院
云冈石窟——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艺术典范
侯瑞 云冈研究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