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释义
绪论
第一章 文化主体性的崩溃与重建
一 引言
二 何为文化主体性问题?
三 何为中国文化之基本理念?
四 文明互动中的中国性
五 真理的本质性与多元性
六 在文明磨合中返本开新
七 “仰视”变“平视”
第二章 从“天下”到“国家”:现代中国民族主义
一 引言
二 何为“民族主义”?
三 民族主义类型
四 两种民族主义的冲突
第三章 “封建”的尴尬
一 引言
二 传统语境中的封建
三 西方学者的封建观
四 其他形态的封建主义
五 “封建”在现代中国的含义
六 “封建”一词带来的尴尬/
七 “封建”一词不宜再用
第四章 梁启超的“新民”
一 引言
二 “一生多变”的思想家
三 文化主体性的坚守
四 有权利意识及国家观念的“新民”
五 中国人能否“超拔”西方人?
第五章 保守与调和中的文化自信
一 引言
二 不断学习的思想家
三 保守主义的革命家
四 冲突与调和
五 共和抑或立宪?
第六章 明清启蒙话语的现代性格
一 引言
二 富于生机的思想形态
三 启蒙话语的兴起
四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对心学末流的批判
第七章 乾嘉考据学的现代品质
一 引言
二 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三 过剩的智力资源
四 别样的启蒙
第八章 现代主义与改开时代新思维
一 引言
二 对保守思维的冲击
三 彼此包容的“主义”
四 存在主义的高光时刻
五 引领新时代,开创新思维
第九章 罪与欲
一 引言
二 “罪”的由来
三 人孰无死,人孰无罪
四 保罗:究竟谁最终对罪负责?
五 奥古斯丁:存在即罪
六 阿奎那:用原义冲淡原罪
七 仁义与礼制视域里的人性论
八 人性本善,人已得救
九 荀子:人可完善
十 朱熹到胡宏的理欲观
十一 从神人对待到天人合一
附论 比较视野中的个人价值与国家、社群
第十章 儒家有传人吗?
一 引言
二 文化永远在流变
三 汉唐文化的发展
四 宋代文化的发展
五 明清文化的发展
六 变迁中的传统文化
七 谁是儒家传人?
八 有“团体传承者”未必是幸事
九 文化变迁带来了文化活力
十 “断子绝孙”,抑或“吐故纳新”?
结语 不存在的“花果飘零”
一 立而后废的孔子像
二 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三 儒家不等于中国文明
四 今日中国人、海外华人都是儒家传人
文明互动中的民族主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