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入职场——了解审计工作
1.1 审计的起源与基础知识
1.2 审计“生产工艺流程”
1.2.1 编制审计底稿
1.2.2 编制试算平衡表
1.2.3 编制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初稿
1.3 如何理解审计认定
1.4 初识审计调整与审计意见类型
1.4.1 审计调整与重分类调整
1.4.2 审计意见类型
1.5 理解重要性水平
1.5.1 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1.5.2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1.5.3 明显微小错报
第2章 厚积薄发——做好基础工作
2.1 审计新人的必修课
2.1.1 没做过会计是否影响审计工作
2.1.2 高效率的提问方式
2.2 练好审计基本功
2.2.1 如何抽取和检查会计凭证
2.2.2 函证
2.2.3 常用审计抽样方法
2.2.4 往来账龄划分
2.2.5 监盘程序详解
2.2.6 走访
2.2.7 审计常用的Excel功能
第3章 整装待发——内部控制与实质性程序思路引导
3.1 常规审计工作流程
3.1.1 现场工作提示
3.1.2 关于国有企业、IPO项目、上市公司审计的体验
3.2 内部控制、穿行控制及控制测试
3.2.1 内部控制
3.2.2 穿行测试
3.2.3 控制测试
3.3 实质性底稿编制程序
3.3.1 为什么要“抄数”
3.3.2 如何做好审计记录
3.3.3 编制底稿需注意的事项
第4章 行稳致远——透过成本核算理解企业财务运作
4.1 初步了解成本结转流程
4.2 成本结转流程在成本倒轧表中的体现
4.3 简单了解会计分录背后的业务流程
4.4 拆解生产成本核算流程
4.4.1 被审计单位账面生产成本构成
4.4.2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如何分摊到具体产品中
4.4.3 月末时如何分摊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所负担的成本
第5章 见微知著——常见科目的实质性测试
5.1 货币资金
5.1.1 库存现金
5.1.2 银行存款
5.1.3 其他货币资金
5.1.4 大额查验与截止测试
5.1.5 货币资金审计需要关注的项目
5.2 应收账款
5.2.1 合同资产与应收款项
5.2.2 应收账款与应收款项融资
5.2.3 应收账款基本的分析程序
5.2.4 如何计提坏账准备
5.3 预付款项
5.3.1 预付账款是流动资产吗
5.3.2 预付账款是否有真实交易背景
5.4 使用权资产与租赁负债
5.4.1 为什么使用权资产不等于租赁负债
5.4.2 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与使用权资产折旧
5.4.3 租赁负债的列报
5.5 长短期借款
5.6 应付账款
5.6.1 应付账款的虚增与虚减
5.6.2 采购细节测试
5.6.3 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
5.6.4 应付账款周转率
5.7 应付职工薪酬
5.7.1 应发工资与实发工资的区别
5.7.2 职工薪酬的审计思路
5.8 营业收入
5.8.1 被审计单位的销售模式
5.8.2 内销与外销货物模式的划分
5.8.3 总额法与净额法
5.8.4 收入确认的时点
5.8.5 收入的核查
5.8.6 审核前五大或前十大客户
5.8.7 毛利率分析
5.9 存货与营业成本
5.9.1 存货计价测试
5.9.2 存货审计常见问题
5.9.3 存货的减值
5.10 研发费用
5.10.1 关注研发项目的料、工、费
5.10.2 资本化时点的实务案例
5.10.3 研发样品及废料相关的处理
5.11 期间费用
第6章 画龙点睛——如何做分析程序
6.1 分析程序思路指引
6.2 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程序详解
6.3 原材料采购价格分析
第7章 返璞归真——揭开现金流量表的面纱
7.1 现金流量表编制的逻辑
7.1.1 拆解“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公式
7.1.2 拆解“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公式
7.2 如何用序时账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第8章 尘埃落定——尾章
8.1 从审计的角度看业财融合
8.2 审计独立性、事务所利益与员工待遇的矛盾
8.3 关于审计工作的压力
结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