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家耻观念研究/观念史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3349868
  • 作      者:
    作者:李富强|责编:马安钰|总主编:曾振宇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24-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为观念史研究丛书之一。本书的旨趣是从观念史角度出发,对传统儒家理念中的“耻”观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解构,展现传统儒家“耻”观念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揭示以“耻”观念为标识的“耻”德在中国古代传统伦理与政治结构中的特殊意蕴,以及现代价值。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耻”观念。孔子轻罪重耻的耻感意识,在《论语》中不断得到申述,耻感意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从耻与慎独、诚、勇的和鸣,揭示《大学》《中庸》耻观念的内蕴。阐述了孟子在心性论层面的深入思考,及其羞耻观所具有的形上思辨的性格;荀子对“义辱”与“势辱”的辨析;董仲舒对“耻”与复仇思想的看法,以及汉朝儒家对廉耻之节的认知与实践。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研究的宋明新儒学中的“耻”观念。宋明新儒家对先秦、两汉儒家的耻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例如,朱熹基本上将羞恶诠释为一种根源于主宰之心而生发于外的情感,陆九渊则主张人先天固有的羞恶等“四端”,都是“本心”所具有的德性,又回到了孟子的立场。王阳明提出君子应该以蔽塞自己的良知为耻,在羞耻之心的提撕下道德主体才能具有敢于直面良知而不能自然呈现的道德勇气,从而完成“致良知”的为学宗旨。第九章略论明清易代之际儒家思想中的“耻”观念。在国家与文化存亡之际,以刘宗周、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儒家表现出强烈的个体羞耻意识,他们着重从明朝灭亡的“国耻”,审视与批判某些儒家士人阶层的无耻。最后一章主要阐释古代儒家“耻”观念的现代价值。复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古典观念,将其精神注入现代人的生活世界,为现代人的自我转化与世界转化提供文化资源与精神依托。 本书旨在复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古典“耻”观念,将其精神注入现代人的生活世界,为现代人的自我转化与世界转化提供文化资源与精神依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