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刘勰和梅洛-庞蒂诗学的心物关系结构比较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勾勒出“范畴结构”“思维结构”“体系结构”“话语结构”等具体的维度。论文由五章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问题的缘起。第一章“心物关系结构论”是问题篇,是整个比较框架的核心总览,界定了“诗学心物关系结构”的概念和刘勰与梅洛-庞蒂诗学心物关系结构论的基本内涵。第二章范畴结构是在中西方哲学、诗学历史中梳理诗学心物关系结构中的“心”、“物”、“心物关系”的历史演变、表现方式、基本内涵和诗学形态,架构宏观的范畴概念的历史发展体系。第三章则深入到范畴结构表现的深层的文化思维差异中并将思维结构分为“本源性”和“实用性”两类。第四章体系结构将心物关系结构纳入到美学的维度中去探讨,共分三节,即“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的过程结构”、“审美理想的终极指归”。从这三个方面建立起一个纵向的心物关系结构的诗学体系,在“物感”与“知觉”的基本理论点的对比言说中发掘各自的精神实质。第五章“心物关系的话语结构”,选择了三对话语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三对话语范畴在相互对话和言说中寻找互补性,促进诗学的共同发展;在比较和阐释中找到互证性,展现相互融合的契约点;在不可通约的民族性话语中找到互鉴性,探寻各自民族审美诗学的密码。这一研究将为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型和中华民族诗学和美学的现代化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