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歌谣(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540109
  • 作      者:
    [英]司登德
  • 译      者:
    崔若男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英国人司登德(Gorge Carter Stent),1869年来华,1884年病逝于台湾。其先后在英国驻华大使馆护卫队、中国海关工作。司登德热衷于中国文化,曾编纂过三部英汉词典,在西文期刊上译介了大量中国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作品。

崔若男,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史、民间文学,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歌谣》是英国人司登德(Gorge Carter Stent,1833—1884)19世纪中后期在中国亲自收集、翻译、注解的中国歌谣和通俗文学合集,包括一篇文章《中国歌谣》和两部著述《二十四颗玉珠串:汉语歌谣选集》《其他中国歌谣》。这些作品从内容上包括爱情故事、历史传说及地方风物等,涉及民歌、戏曲、子弟书、唱本等多种艺术形式。


展开
精彩书摘

近现代中英歌谣术语互译(代译序)

崔若男

近代以来,西方的著述、理论大量地被介绍到中国,对近代中国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这些域外思想一方面来自在华西方人的实践与引述,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知识分子的主动求索。两者或重叠或并行,共同促成了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无论就哪一方而言,一个无法回避的环节就是翻译。刘禾将不同语言碰撞、翻译之间产生的诸类问题称为“互译性”。“互译性”以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知识考古学”立论,以解构的视角颠覆思想史,挖掘话语和其背后更深层的文化社会语境。它是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经常被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从中国歌谣学研究来看,术语译介及其背后的“互译性”也并未得到重视。例如西方学者如何把中国的歌谣体裁与西方的术语对接,而中国知识分子又如何把西方的术语“本土化”以实现其学术追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未获得足够的讨论,但其背后折射的恰恰是中国歌谣学兴起的根基和由这个根基所引发的未来歌谣学研究的走向。

如果从宽泛的角度来定义“歌谣”,可以说,中国本土有关“歌谣”的术语非常丰富。从时间上来看,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术语来指代“歌谣”这一体裁,如“歌谣”“风谣”“谣谚”“谣辞”等;而从空间上来说,不同地区对于“歌谣”也有不同的称谓,北方有“花儿”“秧歌”,南方有“歌仔”“山歌”等。但无论是对在华西方人,还是对中国本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面临的都不仅仅是丰富的中文术语,还有与之相对应的西方术语。仅以英语国家为例,与“歌谣”相关的术语就包括sayings(popular sayings、 folk sayings)、lyrics、rhymes、ditties、jingles、songs( popular songs、tea-songs、love-songs)、folksongs(folk-songs、folk songs)和ballads等。这些西文术语一方面是西方人在辑译中国歌谣时,用以命名“歌谣”及其相关体裁时所采用的术语,并借由西方人的著述被引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著述时,也进一步地引介了其中一部分术语,并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影响力。这两者在近代歌谣研究中同时发生并产生作用,构成了近代歌谣术语生成的复杂语境。

在诸多的术语中,ballad与folksong是较为重要的两个,也得到了中西学者较多的讨论。英国汉学家司登德(George Carter Stent,1833—1884)在《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上发表了其辑译的大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作品。其中与歌谣相关的内容,后来大多都收入《二十四颗玉珠串:汉语歌谣选集》[The Jade Chaplet in Twenty-four Beads:A Collection of Songs, Ballads, &c.(from the Chinese)]和《其他中国歌谣》[Entombed Alive and Other Songs, Ballads, &c. (from the Chinese.)]。借由司登德的辑译活动,以ballad汉译的过程为例,可以比较来华西方人对ballad这一术语的实践和讨论以及歌谣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对ballad的译述,进而探讨相关术语间的对译关系,以及歌谣运动最终选择folksong而不是ballad的原因。

一、来华西方人以ballad命名的中国歌谣

在分析ballad引进中国、被学者在何种意义上使用之前,有必要厘清该术语在欧洲语境中的内涵及意义流变。ballad源自拉丁文ballareo(跳舞),后经法语ballade(舞蹈歌曲)被引入英语,取代了英语中原有的表示舞蹈歌曲的carole。而carole则被分化为两种,一种成为基督教的颂歌(carol),另一种流行于民间的则被称为ballad。也即,早期的ballad与其拉丁语源的意义相同,均表示舞蹈时唱的歌曲,且该类歌曲以抒情为主,并不侧重叙事的层面。但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ballad的语义扩大为一切短篇韵文——不管是抒情的或叙事的、可唱的或不可唱的、宗教的或非宗教的。直到1761年,英国诗人申斯顿(William Shenstone,1714—1763)提出以抒情性和叙事性来对这些短歌进行划分,以抒情为主的被称为song(歌),以叙事为主的被称为ballad。这一划分标准基本得到认可,自此ballad开始主要指以叙事为主的短歌。但值得注意的是,ballad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化为art ballad 和popular ballad两种类型。前者指由专业诗人仿效这种艺术形式所创作的歌谣,后者指流行于民间的歌谣。由于art ballad的影响有限,因此一般在提起ballad时,多指popular ballad。popular ballad有时也等同于popular song、street ballad等。如果不加细致考察的话,这些术语一般可以统一译为“民歌”“歌谣”,甚至有时也可以译作“民谣”。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所说的ballad指popular ballad这一流行在民间的艺术形式,这也是ballad最为人所知的用法之一。中文术语如无特殊说明,均以广义的“歌谣”与之相对应。

近代来华西方人涉及ballad这一术语的著述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近代由西方人或中国人编纂的英汉、汉英字词典中关于ballad的释义。这些字词典在中国近代术语引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字典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术语在社会中的普及。第二类是由来华西方人辑译的以ballad为题或为主旨的著述。这些著述以零散的篇章居多,但也有较为突出者如任职于中国海关的英国人司登德将其搜集翻译的歌谣以ballad之名结集出版。第三类指各类文章中间接提到ballad时的用法。这类文章虽然不以ballad为主,但其也可以作为论述ballad术语内涵的辅助证据。这三类文献互相印证,共同构成追溯ballad这一术语入华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这三类文献的驳杂与零散,而司登德不仅出版了两部歌谣集,还先后编纂了三部汉英、英汉词典,其著述本身就同时涵盖了最重要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文献,是探讨来华西方人在引进ballad术语过程中绕不开的人物。因此,以司登德为例,足以串联起三类文献。


展开
目录

中国歌谣 / 001

王大娘 / 006

十二月歌 / 009

烟花柳巷 / 016

玉美针 / 020

小刀子 / 023

二十四颗玉珠串:汉语歌谣选集  / 025

蝶幸 / 026

穿越界河 / 027

扇坟 / 029

试妻(续《扇坟》) / 033

长坂坡 / 042

赵子龙(续《长坂坡》) / 049

“细流儿”冒险记 / 053

九连环 / 057

神树 / 060

过河 / 062

仁贵回乡 / 069

大西瓜 / 090

六月雪 / 091

张良吹箫 / 093

杨贵妃 / 096

皇帝的爱妃 / 100

情丝 / 103

幻乐 / 105

杨贵妃之死 / 107

杨贵妃之墓 / 112

杜鹃花 / 114

怯五更 / 126

其他中国歌谣 / 131

咸丰逃往热河去 / 132

卢沟桥的狮子 / 146

骷髅树 / 149

清朝传说 / 152

金屋藏娇 / 155

卢沟桥的铁枪 / 157

争夺王位 / 159

杨树 / 162

帝皇树 / 166

虞姬之死 / 168

活动松 / 171

乌骓跳江 / 173

独眼鲁班 / 176

孟姜女哭长城 / 180

百虫聚会 / 214

霸王之死 / 223

耗子告猫 / 226

歪脖儿树 / 244

阔大奶奶逛西顶 / 249

颠倒歌 / 255

打夯歌 / 265

笼中雀 / 287

莫娶寡妇 / 289

借女出嫁 / 296

附录一 / 325

司登德和他编写的词典.高永伟 / 325

司登德英译民间说唱文学之策略

——以夯歌《丁郎寻父》为例  金倩 / 336

附录二 / 346

百虫聚会 蚂蚱算命 / 346

新出耗子告狸猫全段莲花落词 / 349

新出丁郎寻父 / 354

译后记 / 36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