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谚语俗语集》收录了由明恩溥(A. H. Smith)搜集、翻译并注解的近两千条中国谚语俗语。全书共九章,首章为序言,介绍了中国谚语俗语的分类、数量与传播、价值、变异及采集研究等的情况。中间七章按类别对每一条谚语俗语逐例翻译并注解。末章为结论。其后还附有索引两则,一为综合索引,一为谚语索引,方便读者查找。
溥的传教策略来理解《汉语谚语俗语集》一书,其旨趣不言自明。《汉语谚语俗语集》全书共九章,首章为绪论,末章为结论,中间七章按类别对每一条谚语俗语逐例翻译并注解。其后还附有索引两则,一为综合索引(General Index ),一为谚语索引(Index of Proverbs)。综合索引作为对谚语俗语的补充,只收录重要的人名和作品名。
明恩溥无意对“谚语”“ 俗语”等给出科学定义,而是将所能收集到的谚语、谜语、歇后语、打油诗、文人诗、市语行话、隐语等“主要根据形式,部分根据来源”划分为七大类:
1. 源自经典的引用和改编自经典的引用,即见于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中的谚语俗语。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出自《论语·颜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等。
2. 以诗歌形式呈现的诗行或对句,主要包括部分文人诗、打油诗以及民间歌谣等。文人诗如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打油诗如“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到了秋来冬又至,收拾书箱过新年”,民间歌谣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等。
3. 对句。如“猫卧房头,风吹毛动猫不动。蛇饮池中,水浸舌湿蛇不湿”“ 到夏日穿冬衣,胡涂春秋;从南来往北去,混账东西”等。
4. 包含历史、半传说半历史、传说、神话人物或事件典故的谚语。这些人物和事件按其时代分别归属于春秋战国、汉、三国、唐、宋、元、明、清。如“端午不插艾,难吃新小麦”(与黄巢有关)等。
5. 与特定地方、区域相关的,或仅与当地重要人物、事件相关的谚语。如“出了嘉峪关,两眼望青天”“北京城,三种宝:马不蹄,狗不咬,十七八的闺女满街跑”等。
6. 由同字不同义或发音相似的不同字决定的双关语,包括歇后语、绕口令、回文诗、谜语、市语(或调市语,trade brogue ,可直译为市集上的土话,即行话)、戏仿诗等。如选取“四书”部分章句拼凑成的《惧内论》、回文诗《壶中造化》等。
7. 不能归入上述任一类的杂谚。如与身体缺陷、季节、天气、医药养生、亲子关系等相关的谚语俗语。
以上七大类构成了该书的主体部分,也贯穿了明恩溥的谚语俗语观。这七大类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四书五经”这样的“雅文化”,也有流传在民间的谚语俗语(或言之“俗话”“土话”);既有历史典故,也有地方风物。一方面,明恩溥无意从事学术研究,因此不能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审视其著;另一方面,明恩溥所辑录的各类驳杂的谚语俗语,背后指向的仍是其传教事业。
以第四类中包含历史典故的谚语俗语为例。明恩溥列数了从春秋战国、汉、三国、唐、宋、明、清历朝相关的谚语俗语。如在“与宋朝相关的谚语俗语”一节中,明恩溥所列举的赵匡胤、包拯、岳飞等大致都是较重要的历史人物。此外,明恩溥还单列一节“与历史或半传说半历史人物有关的谚语、俗语”,旨在将与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孟姜女、曹操、武大郎等相关的谚语俗语予以解释。各种内容略显杂乱地堆砌在一起,使得《汉语谚语俗语集》看起来更像是一本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然而,该书所呈现出的谚语俗语观在一定意义上与明恩溥的传教策略是一致的。
明恩溥主张从中国人的立场出发,向其解释基督教思想。“以中国人的眼睛去看,以中国人的思维去思考”,因此,传教士要想真正了解他们的受众,就必须“了解中国历史的概貌,至少要知道各个朝代的顺序和名称,并熟悉重要的帝王,如秦始皇、赵匡胤、朱元璋,而不仅仅是知道康斯坦丁、格里高利、拿破仑”。可以说,《汉语谚语俗语集》即是明恩溥所主张的“直接”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一章 绪论/ 001
汉语俗语及其分类 / 001
汉语俗语的数量和通行度 / 007
汉语俗语的价值 / 011
汉语俗语的理解与翻译 / 013
汉语俗语的变体 / 031
收集、研究汉语俗语的方法 / 035
第二章 从经典古籍中引用或者改编后引用的俗语 / 042
出自《三字经》的俗语 / 043
出自《千字文》的俗语 / 043
出自《论语》的俗语 / 044
出自《大学》的俗语 / 045
出自《中庸》的俗语 / 045
出自《孟子》的俗语 / 045
出自《易经》的俗语 / 047
出自《诗经》的俗语 / 048
出自《礼记》的俗语 / 049
出自《书经》的俗语 / 050
第三章 对联式俗语/ 053
第四章 诗歌形式的俗语/ 066
第五章 包含历史、半传说半历史、传说、神话人物或典故的俗语/ 080
与列国时期相关的俗语/ 091
与汉朝和三国时期相关的俗语/ 096
与唐朝相关的俗语/ 100
与宋朝相关的俗语/ 105
与明朝相关的俗语/ 108
与清朝相关的俗语/ 113
提及历史人物或半传说半历史人物的俗语/ 113
第六章 包含特定地点或区域,或者仅仅对于某个地方很重要的人物
和事件的俗语/ 119
第七章 双关语或其他文字游戏/ 134
戏仿式俗语/ 159
拆字游戏/ 162
以同一个字的不同意思为基础的双关语/ 173
以同音字为基础的双关语/ 188
双重双关/ 202
见不到最后一个字的俗语/ 209
第八章 杂谚 / 218
包含医疗建议的俗语/ 227
庄家〔稼〕老儿/ 232
《西游记》/ 233
中国寓言/ 239
解释人性的俗语/ 243
关于父母与子女的俗语/ 247
与中国迷信相关的俗语/ 252
中国的预言/ 266
第九章 结论:汉语俗语的起源、发展与学习汉语俗语的难点所在/ 279
参考文献 / 307
译后记 /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