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总论
1.1研究意义
大气酸沉降(主要为N和S)增加是全球变化的主要方面。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NOx和SO2,导致大气酸沉降增加。长期酸沉降增加不但会引起土壤酸化,而且可能造成C∶N∶P失衡和P限制增加(Deng et al.,2017),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系统退化(Wright et al.,2018)。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酸沉降速率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显著降低(Du,2016; Engardt et al.,2017),但在发展中国家仍呈上升趋势(Vet et al.,2014);近十年来我国酸沉降速率趋于稳定甚至亦有所减缓(Zheng et al.,2018a; Yu et al.,2019; Wen et al.,2020)。然而,煤炭等行业的快速发展(Tan et al.,2018)使得西北地区N、S沉降速率加快(Zhang et al.,2018a; Li et al.,2019a;顾峰雪等,2016;王金相,2018)。尽管估测的N、S沉降量低于全国水平,但较低的N沉降临界负荷(段雷等,2002)、N与S沉降的耦合作用(Gao et al.,2018)以及时间累积性(Phoenix et al.,2012; Duan et al.,2016),使得该区域N、S沉降同样不容忽视。燃煤电厂是我国NOx和SO2的主要工业排放源之一(Zhang et al.,2020b)。在西北地区燃煤电厂集中发展的典型区域监测N、S沉降,可为丰富全国酸沉降时空数据库、评估区域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提供数据支撑。
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各个方面支撑着人类社会。然而,由于资源过度开发、物种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丛晓男,2021)。如何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一个难题(胡远洋,2022)。植物多样性是衡量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异的重要度量指标,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Cardinale et al.,2006),是植物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Laliberté & Legendre,2010;董世魁等,2017)。N、S沉降会引起植物种丧失这一结论已得到了证实(姜勇等,2019;付伟等,2020),尤其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中。通常认为,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正相关(Hautier et al.,2015),因而物种丧失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但近期的研究对此传统认知提出了挑战,认为N添加下群落稳定性的主导机制随N添加水平和处理时间而发生变化(Niu et al.,2018; Liu et al.,2019; Ma et al.,2021; Zhou et al.,2020;武倩,2019)。本书将从物种多样性角度分析酸沉降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探讨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联系,为深入揭示N、S沉降下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科学评估荒漠区植物固碳潜力、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基础数据。
西北荒漠区位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两屏三带”的北方防沙带。区域土壤N含量低、盐碱化普遍。虽然荒漠区植被稀少,但仍蕴藏着大量特有物种,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程磊磊等,2020)。国家规划的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中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以下简称宁东基地)位于该区域,距黄河仅35km,是宁夏煤、水、土等资源的富聚区,其快速发展对矿区周边乃至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赵廷宁等,2018;杨帆等,2021)。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区域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缺乏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机制,因此对酸沉降反应敏感(梁晓雪,2019)。虽然宁东基地各燃煤电厂已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安装了脱硫脱硝装置、实现了超低排放,为我国NOx和SO2总量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圣,2020),但其NOx和SO2排放对全国总排放率的贡献仍逐年增加,是区域空气N、S的主要来源(王金相,2018;伯鑫等,2019)。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西电东送”的战略部署,决定了今后燃煤机组装机容量还将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污染物排放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提出更大的挑战(凌再莉,2018)。因而,探明低N、高pH的土壤环境下,当前排放强度将如何影响区域植物多样性,评价现行污染物控制措施下酸排放的生态效应,对于促进荒漠煤矿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氮、硫沉降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排放到空气中的N、S化合物日益增多,并通过干湿沉降方式进入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导致全球大气酸沉降增加(Galloway et al.,2008; Vet & Ro,2008)。据估计,20世纪以来全球N沉降量已由1961年的14Tg a-1增加到2000年的68Tg a-1,到2030此值预计将达到105Tg a-1;1990年至21世纪10年代全球S沉降量达221.7Tg a-1,其中亚洲地区S干湿沉降量分别占58.3%和59.7%(Gao et al.,2018)。长期酸沉降增加不仅会引起土壤N、S元素的富集,而且会加速土壤NH+4硝化和NO-3淋溶,导致pH降低。而NO-3淋溶又会造成大量与其结合的K+、Ca2+、Na+和Mg2+淋失、增强有毒离子对P的络合和沉淀(Mao et al.,2017),进而造成元素化学计量关系失衡、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Li et al.,2016a; Tian et al.,2016; Jung et al.,2018; Zarfoset al.,2019)。
1.2.1.1国内外氮、硫沉降
(1)国外氮、硫沉降
N、S沉降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其中,N沉降以化石燃料燃烧、施用N肥和畜牧业发展为主要来源。N沉降化学组成中以NO-3和NH+4为主(朱圣洁,2014);S沉降主要是指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SO2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SO2-4降落在地表的过程。国外对于酸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Peringe et al.,2020)。N、S沉降*早于19世纪中叶以酸雨的形式被英国化学家Robert Angus Smith发现。从1940年起,世界范围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酸沉降现象。Vet & Ro(2008)根据全球尺度下酸性沉降化学运输模型估计,1992~2002年,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东部)、印度北部、孟加拉国、北美以及欧洲东部与东北部是硫酸盐沉降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中高N沉降区与高S沉降区基本重合。但N沉降特征不同于S沉降,且N沉降中NH+4与NO-3也有着不同的沉降格局(Galloway et al.,2008)。之后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欧洲和北美的酸沉降明显减少。例如,仅1990~2014年欧洲SO2和NOx排放量就分别减少了约60%和45%(Forsius et al.,2021);北美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起,S沉降就开始呈下降趋势(Clark et al.,2018);欧洲S沉降在20世纪末也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欧洲监测和评估规划(EMEP)根据1972~2009年酸沉降数据分析指出,自1980年来欧洲大气环境中S沉降已经减少了70%~90%,而N沉降平均减小的幅度仅为25%(Vet & Ro,2008)。
总体而言,目前全球范围内的N、S沉降格局已经从以S沉降为主转变为以N沉降为主,且发展中国家成为酸沉降的主要影响区域。例如,基于1990年~21世纪10年代150个采样点的整合数据结果表明(Gao et al.,2018),全球平均S湿沉降速率可达141.64±120.04Tg a-1,其中亚洲地区平均湿沉降速率为84.5±79.31Tg a-1,可能导致土壤酸化的潜在风险,对全球湿沉降的贡献率为59.7%。相比之下,欧洲的S湿沉降通量平均为18.51±16.06kg ha-1 a-1,而北美和南美分别为8.16±4.12kg ha-1 a-1和4.96±3.45kg ha-1 a-1。此外,欧洲和北美的平均S湿沉降速率分别为18.81±16.32Tg a-1和14.56±7.36Tg a-1。全球平均S干沉降速率估计为80.1±69.37Tg a-1,其中亚洲占全球S干沉降总量的58.3%。然而,非洲的S干沉降速率已达到9.82±6.08Tg a-1,其贡献超过了欧洲和南美洲。
(2)国内氮、硫沉降
相较国外,中国N、S沉降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国家环境保护局(现为生态环境部)发起了国内第一次较为系统的酸雨调查。监测和建模结果都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的N和S沉降呈逐年增加趋势。90年代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为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开始在国内构建大气N、S沉降监测网络(丁国安等,2004)。自2004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也组织建立了涵盖40个监测点,囊括农田、草原、森林和城市等生态系统的全国性N沉降监测网络(NNDMN)(刘学军和张福锁,2009)。2004年,我国N沉降变化范围为1.0~74.3kg hm-2 a-1,其中东南区域的N沉降水平*高,高达35.6kg hm-2 a-1,约每年增加0.34kg hm-2(莫江明等,2004)。Liu等(2013)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沉降从1980年的13.2kg hm-2 a-1增至2010年的21.1kg hm-2 a-1,增幅高达近60%。2000~2013年,S沉降从22.17kg hm-1增加至70.55kg hm-1(Liu et al.,2016)。段雷(2000)在对国内不同区域酸沉降临界负荷进行区划研究时发现,中国S沉降临界负荷在总体上呈现东低西高的趋势。N沉降临界负荷的分布则正相反,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格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N沉降区。尤其是我国南方,受S危害的地区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40%。所以,我国面临的酸沉降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控制酸前体物排放、减少酸沉降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刻不容缓。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提出,我国大气酸沉降格局已经开始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酸沉降以硫酸盐形式为主,但自21世纪以来我国酸沉降中NOx的比例增加。例如,2016年全国SO2-4湿沉降量比2005年减少4.3%,表明控制SO2排放的空气质量政策对湿SO2-4沉降有一定的影响(Zhang et al.,2018a);1990~2010年,全国NO-3湿沉降量提高了74.1%、SO2-4湿沉降量降低了14.0%(Yu et al.,2017);孙成玲和谢绍东(2014)等指出应在考虑SO2酸化效应的基础上重视NOx的酸化效应及富营养化效应。区域分配上,近期的研究表明,我国近十年来酸沉降速率趋于稳定甚至亦有所降低,但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西北地区酸沉降量逐年增加(Yu et al.,2019; Zheng et al.,2018a; Wen et al.,2020)。相关数据表明,1990~2010年,中国酸性降水面积从22.53%增加到30.45%,其中西北地区为主要增长区域(Yu et al.,2017);Zhang等(2018a)利用大气臭氧监测仪SO2柱,对SO2-4湿沉降的长期(2005~2016年)趋势进行了评估,发现在空间分布上,全国SO2-4沉降量变化很大(0.9~63.9 kgS hm-2),平均为10.4 kgS hm-2。SO2-4湿沉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从1月到7月呈上升趋势,之后又呈下降趋势。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北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