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重构的 时代需求
行业大学起源于行业产业现代化的诉求,与行业产业互促共进。农业技术推 广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的需求中产生,随着农业现代化需求提高而亟须进一步改 进和完善。纵观农业产业发展历史,农业技术推广逐渐由政府农业部门主导向专 业技术单位主导转变,集人才、科研、育才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高校在农业技术 推广中的优势日益彰显。
1.1 农业现代化提质的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不仅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 14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科技对农业 的贡献率也超过50%,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快速推进。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 水平仍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农业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制约着我国 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步伐。
1.1.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按时间可分为两次现代化,第一次农业现代化约在1763至 1970年,主要是由传统农业向初级现代化农业、从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 转变;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约在1970至2100年,主要是指从初级现代农业向高 级现代农业、从工业化农业向知识化农业转变。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是 农业与工业化、农业与城市化的组合,包括种植业与畜牧业、劳动与土地、土 地类型、气候类型、地理区位等的不同组合和选择;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模式主 要是信息农业、有机农业、高效农业、自然农业之间的相互组合(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2012)。
竺可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指出,“中国之有近代科学,不过近四十 年来的事”(竺可桢,1979)。清朝大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指出: “近年工商皆间有进益,惟农事*疲,有退无进。大凡农家率皆谨愿愚拙、不读 书识字之人。其所种之物,种植之法,止系本乡所见,故老所传,断不能考究物 产,别悟新理新法,惰陋自安,积成贫困。”(杨直民,1990)作为后发追赶型 现代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缘起于19世纪末对国外农业技术的引进(费孝通, 1981)。在100余年的求索中,我国农业现代化既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筹建和农业科技的初步研究及推广,也经历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张法瑞和杨直民,2012)。尽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 人口,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十余年“连增”;但从发展状 况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不仅明显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国内农业劳动 生产率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陈新忠,2013)。
具体而言,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在1880年左右,比发达国家晚了 100年左 右。我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朝末年农业现代化起步; 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局部农业现代化;第三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面农业 现代化。那么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究竟如何呢?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 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对1970年、2000年和2008年的指标进行了国际比较认为, 2008年我国农业大约有12%的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4%的指标为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34%的指标为初等发达国家水平,51%的指标为欠发达国家水平,即一半指标属于欠发达国家水平(表1.1)。我国农业指标中表现较好的是谷物单产, 如水稻单产排世界第15位,小麦单产排22位,玉米单产排34位,但是农业劳 动生产率位列91位,农业相对生产率排至92位。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农业劳 动生产率是我国的90多倍,日本和法国是我国的100多倍,甚至巴西也比我国 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 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2008年我国农业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 与美国相差108年,与德国相差86年,与法国相差64年,与日本相差60年, 与韩国相差36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多高呢? 2008年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指 数为76%,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指数为3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何传启,2012)。
表1.1 2008年国际视野下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1960年以来,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人均谷物种植面积均下降了约一半, 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增加值比例也下降了大约一半,而农民的人均生产肉食、 人均生产粮食1961年以来分别提高了 26倍和3倍。2008年,我国8种人均农业 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值。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基本处于“一条腿长” (谷物单产高)、“一条腿短”(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状态。1960~2008年,我 国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指数提高了 42个百分点,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 成绩。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是一种工业优先型农业现代化,地区多样性和不平 衡性很明显。1990年以来,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指数均低于我国的国家现代化指 数;农业和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剪刀差在扩大,2008年达到11倍(何传启, 2012)。由表1.2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指数为76,比同年我 国第一次现代化指数(89)低13;我国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指数为35,比同年我 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43)低8;我国综合农业现代化指数为38,比同年我国 综合现代化指数(41)低3。
表1.2 2008年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比较
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12)认为,我 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国 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显然,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 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原农业部副部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尹成杰认为, 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发挥了重大作用,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连 创新高,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公益性 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这个“木桶”的“短板”,是我国 现代农业建设的内伤(宁启文,2012)。基于此,提高以科技为核心的农业劳动 生产率,提升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我国必须以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 为抓手,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即由部分机械操作向全面现代装备转变、由依赖 资源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由重抓产品产业向重抓品牌精品转变、由小农粗 放经营向规模集约经营转变,推动我国农业从初级现代农业向高级现代农业、从 工业化农业向知识化农业转变(陈新忠,2013)。
我国不仅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落后约100年,而且人均占有 资源少、经营规模小、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对高水平农业技术成果及其推广的需 求尤为急切。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要求我们不断挖掘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潜力, 时刻关注和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的改进与完善。赶超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先进水 平,我国急需依靠创新潜能巨大的高校,推广应用前沿科技成果,协调推进两次 农业现代化,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1.1.2 我国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状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业技术推广法》),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 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相结合的推广体 系。经过多年发展和完善,截至2019年底,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国家公 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共有3万多个,在编人员近40万人。与此同时,农业高 校、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也积极开展农业 技术服务,农业技术推广供给主体呈现“一主多元”的发展态势,农业技术推 广服务逐步走向多元化、社会化。
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方面,我国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评、分配、 职称和评聘等予以明确。2012年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对农业技术推广机 构人员编制、条件和管理等从法律层面做出规定,随后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2013年原农业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 作;201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5部门共同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创新创业;原农业部实施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 工程和学历提升计划,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学历层次 不断提髙,综合能力持续提升。
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数据(港澳台除外)显示,2000~ 201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员年平均工资 呈上升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度公报,2000~ 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且处于缓慢上升态势,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编制呈逐年减少趋势(图1.1)。同一时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人数呈逐 年下降趋势,年平均工资呈上升态势(图1.2)。2010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年平均工资为24 340元,与同年度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37 147元)相比,相差12 807元;到2015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平均工 资提高到51 760元,与同年度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2 029 元相比,两者仍相差10 269元;201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平均工资提高 到80 920元,同期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90 501元,两者相差 9581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虽然不断缩小,但年均 收入差距仍在万元左右。
图1.1 2000~2019年农业技术人员编制与粮食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此外,从年龄分布看,2014年和2019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农业技术推 广人员中36~50岁年龄段人员分别占60.4%和53.1%,但51岁及以上人员所 占比例在逐年增加(图1.3)。从层级分布看,2000~2019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 单位地级市及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逐渐增加,而乡镇工作的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逐年减少(图1.4)。从学历分布看,2000~2019年全国农业 系统国有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快速提升,所占比例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