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和衡之法”溯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法”的思想
二、《黄帝内经》一中医“和法”思想的渊源
三、张仲景一一奠定“和法”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宋金元时期医家逐渐重视“和法”的研究
五、明清医家使“和法”概念逐渐趋于泛化
六、当代对“和法”认识更趋多元化
七、凌湘力“和衡之法”的师承渊源
(一)欧阳履钦学术思想
(二)欧阳犄学术思想
第二节 “和衡之法”应用
一、“和衡之法”的内涵
二、“和衡之法”的临证特点
(一)“和衡之法”之脏腑调和
(二)“和衡之法”之气血调和
(三)“和衡之法”之阴阳调和
(四)“和衡之法”之寒热调和
(五)“和衡之法”之气机调和
(六)“和衡之法”之身心调和
三、“和衡之法”的运用方法
(一)四诊合参,全面收集信息
(二)立足和重视整体观,辨证论治
(三)审证求因,辨明主次,谨守病机,治病求本
(四)扶正固本,攻补兼施
(五)病证结合,衷中参西
四、“和衡之法”思想的科研成果
第二章 典籍心悟
第一节 《黄帝内经》心悟
一、“胃不和则卧不安”临证心悟
二、“乙癸同源”临证心悟
三、“金水同源”临证心悟
四、“火郁发之”临证心悟
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证心悟
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乌议
第二节 《伤寒论》心悟
一、小柴胡汤证治浅议
二、腹痛的辨证论治
(一)六经条文梳理
(二)腹痛的病因病机探讨
(三)腹痛的治则治法
三、顾护脾胃的证治
(一)健运脾胃,调和营卫
(二)寒温并用,健脾祛邪
(三)祛邪护脾,免伤正气
(四)肝病实脾,助正达邪
……
第三章 用药解析
第四章 遣方心悟
第五章 临证心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