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部分共精选经方、验方980余首,按其功能效用分类,分别介绍其组成与用法、主治和临床应用;中药部分共精选中药540余味,以表格形式阐述,包括性味、功能、主治病症和常用剂量等
第一部分 方剂
一、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
(附:麻黄加术汤)
【组成及用法】麻黄(3两)9g,桂枝(2两)6g,杏仁(70个)9g,炙甘草(1两)3g,水煎,2次分服,盖被取微汗。
【主治】风寒外感表实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应用】本方是一个发汗解表剂。功能为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由于性味辛温,发汗作用较强,一般多用于冬季风寒感冒,且体格较强健者。本方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治寒湿在表一身烦痛及风湿相搏腰以上肿,宜于发散者。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附方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杏仁、生甘草各等份,每次取15g,加生姜5片,水煎服。功能为宣肺止咳。治感冒风寒,头痛身痛,咳嗽胸满,痰稀白等症。可用于治疗冬季的感冒而见咳喘、鼻流清涕、恶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的咳喘痰多等症。
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炙桑白皮、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各30g,炙甘草15g,共研末,每取6g煎服;现用汤剂,水煎服。功能为表散风寒,宣肺平喘。治外感风寒。症见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鼻塞声重,脉浮等。可用于治疗冬季的感冒、喘咳痰多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麻杏薏甘汤(《金匮要略》) 麻黄(半两)6g,杏仁(10个)6g,炙甘草(1两)3g,薏苡仁(半两)12g,水煎服。功能为发汗解表,祛风湿。治风湿一身尽痛、发热等。可用于治疗风湿性肌肉痛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如发热明显,可加金银花藤、桑枝等。
【新参】现代研究证明,麻黄汤不仅有发汗、平喘的良好作用,还有明显的抗过敏功能,所以也可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其根据是“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和“发表不远热”的原则,利用麻黄汤辛温发汗的功能,用于治疗皮肤划痕症和荨麻疹,如头面、手足出现的淡红或苍白色的风团,每遇风寒则皮损加重、瘙痒等;还有人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病变,亦取得很好的疗效。有研究报道指出,麻黄加术汤能显著提高血清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可以提高寒冷环境下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的免疫状态,可视作为该方治疗风寒湿痹提供了实验根据。
桂枝汤(《伤寒论》)
(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及用法】桂枝、生姜、芍药(各3两)各9g,炙甘草(2两)6g,大枣(12枚)4枚,水煎,2次分服。服后进少量热稀粥或开水,盖被取微汗。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本方是一个滋补性解表剂。有调和脾胃,鼓舞中气外达,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功能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伤寒表虚证的要方。可用于治疗体质虚弱的感冒、自汗,以及某些神经衰弱、关节痛等症。本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治感冒风寒、咳嗽气喘,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而又有桂枝汤证者。本方重用芍药,再加大黄,名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治太阳病腹满而痛,大便不行。本方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治阴阳失调,少腹拘急,男子遗精、女子梦交,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多梦,心悸,遗精,阳痿,小儿遗尿等症。
附方
葛根汤(《伤寒论》) 葛根(4两)12g,炙甘草、芍药、麻黄、桂枝(各2两)各6g,生姜(3两)9g,大枣(12枚)4枚,水煎服。功能解肌发汗。治感冒风寒,无汗恶风,项背强急,以及麻疹初期,疹出不透,发热恶寒,无汗等。可用于感冒及麻疹初起的发热、无汗等有表证者。
新加汤(《伤寒论》) 桂枝(3两)9g,芍药(4两)12g,炙甘草(2两)6g,人参(3两)3g,大枣(12枚)4枚,生姜(4两)10g,水煎服。功能补气阴,散表邪。治桂枝汤证发汗后气阴两伤,时而汗出恶风,时而无汗形寒,微发热,身疼痛,四肢拘挛,心下痞硬,脉沉迟者。
【新参】桂枝汤一般都归入解表剂中,其实它不仅能解表,而且是一个调和营卫的和解剂。现代研究也表明,桂枝汤对汗腺和体温呈双相调节作用,所以用于治疗某些低热、异常出汗等,如治疗小儿感冒或肺炎在使用大剂量抗生素后余热未清之低热。此外,可用于妇人产后出汗,更年期综合征的怕冷、出汗,证属于表气不和者,现代文明病——空调综合征,症状主要是头痛、头晕、呼吸窘迫、血压下降等,可用桂枝汤合香薷饮。有文献报道用桂枝汤合香薷饮治疗123例空调综合征均有效。
已故《伤寒论》大家刘渡舟老师在论述桂枝汤时指出,桂枝汤调和营卫的作用,是在调和脾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推论,桂枝汤调和营卫是其末,调和脾胃是其本;发汗解肌是其末,鼓舞中气使谷精内充,揆度阴阳的运行是其本。因此有学者认为,由于脾胃虚弱、营卫不和而引起的小儿厌食症可用桂枝汤加怀山药等,以调和营卫,促进营卫气血运化,使胃气得生,脾气健运,达到健脾开胃、提高食欲的目的,厌食症乃除。
现代研究证明,葛根汤能抗病原微生物、抗变态反应,并有免疫调节和解热的作用,对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颞颌关节症、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等有效。
小青龙汤(《伤寒论》)
(附: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合剂、小青龙颗粒)
【组成及用法】细辛、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炙甘草(各3两)各6g,制半夏、五味子(各半升)各9g,水煎服。
【主治】风寒束表,水饮内停。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短气,痰白而稀;或背脊拘急,发凉;或头面四肢水肿;舌苔白润,脉浮紧。
【临床应用】本方是一个发汗祛痰剂。功能为解表化饮,止咳 平喘。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喘咳多痰有水气者,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等。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治心下有水气,咳而喘,发热烦躁者,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咳嗽吐痰、发热等症。另有小青龙合剂、小青龙颗粒(《中国药典》),其组成及功用与小青龙汤相同。
附方
从龙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生杭芍15g,清半夏、苏子各12g,牛蒡子9g,水煎服。治外感痰喘咳嗽服小青龙汤病未痊愈,或愈而复发,或为防止复发者。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症状控制后,以此汤巩固疗效。
桂龙咳喘宁胶囊(《中国药典》) 桂枝143.7g,龙骨287.4g,白芍143.7g,生姜143.7g,大枣143.7g,炙甘草86.2g,牡蛎287.4g,黄连28.7g,法半夏129.3g,瓜蒌皮143.7g,炒苦杏仁129.3g。依法制为胶囊剂,每粒0.3g,每次服5粒,每日3次。服药期间忌烟、酒、猪肉及生冷食物。功能为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痰涎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症。可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见此证候者。另有桂龙咳喘宁颗粒(《中国药典》),组成及主治与桂龙咳喘宁胶囊相同。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射干、细辛、紫菀、款冬花(各3两)各9g,麻黄、生姜(各4两)各12g,制半夏、五味子(各半升)各9g,大枣7枚,水煎服。功能为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治咳嗽气短,喉中如水鸡声。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等,症见咳嗽气喘,不得平卧,而干鸣音显著者。
【新参】小青龙汤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和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症,均有良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认为,其平喘的机制主要是直接松弛气管平滑肌,但也有报道认为其能抗过敏,对过敏性鼻炎有效。用本方治疗结肠过敏,疗效相当不错,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因而可以说是有根据的。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组成及用法】麻黄(2两)6g,熟附子(1枚)6g,细辛(2两)3g,水煎服。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应用】本方是一个强壮性发汗剂。功能为助阳解表。治阳虚外感,身微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精神倦怠,脉沉微。
附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麻黄(2两)6g,炙甘草(2两)6g,炮附子(1枚)6g,水煎服。功能为助阳解表。治水气病水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小者。《金匮要略》有麻黄附子汤,即本方麻黄加1两,治水肿而脉沉者。
再造散(《伤寒六书》) 黄芪6g,人参、桂枝、芍药、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各3g,甘草2g,大枣2枚,水煎服。功能为助阳益气解表。治阳虚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寒,热轻寒重,四肢发凉,神疲嗜卧,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新参】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治疗虚寒型窦房结综合征,心动过缓,还可用于寒中少阴的少腹痛、阴茎抽痛、挛缩,此方有效。与二陈汤化裁,可治疗虚寒性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吐痰色白而多者。
银翘散(《中国药典》)
(附: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片、银翘解毒颗粒、羚翘解毒丸)
【组成及用法】金银花、连翘、芦根各100g,桔梗、牛蒡子、薄荷各60g,淡竹叶、甘草、荆芥各40g,淡豆豉50g,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温开水吞服或开水泡服,每次1袋,每日2~3次。
【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临床应用】本方是一个消炎解热剂。功能为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可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的初起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者,眼睛、牙龈的急性炎症也可加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