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黎药胆木研究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0863
  • 作      者:
    张俊清,李永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茜草科植物概况
  茜草科(Rubiaceae)在全世界大约有600个属、6000种植物,为种子植物十大科之一,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北温带也有少量分布。我国茜草科植物有97个属、675种,大部分产于西南地区及东南地区[1]。茜草科植物多为乔木、灌木或草本,偶有藤本;单叶,对生或时有轮生,有时叶不等大,通常全缘;托叶常生于叶柄间,较少生于叶柄内,分离或合生,宿存或脱落,稀退化至仅存一条连接对生叶柄间的横线纹,内面常有黏液毛,有时呈叶状。花序各式,由聚伞花序复合而成,少单花或为少花的聚伞花序;常具苞片和小苞片;花两性,少单性或杂性,通常辐射对称,常见花柱异长;萼管与子房合生,顶端通常4~5裂,稀近不裂,有时其中一枚或数枚萼裂片增大呈叶状或花瓣状,其色常白;花冠呈管状或漏斗状、高脚碟状、钟状、辐状,花冠裂片通常4~5片,呈镊合状、覆瓦状或旋转状排列;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且互生,稀2枚,着生在花冠管的内壁上,花药2室,纵裂或少为顶孔开裂,常具花丝;花盘各式,少分裂或呈腺体状;子房通常下位,常2室,具有中轴,顶生或基底胎座,少为1室而具侧膜胎座,花柱长或短,柱头不裂或至多裂;胚珠每室1颗至多颗。果为蒴果、浆果、核果或小坚果,开裂或不开裂,或为分果,有时为分果瓣;种子很少具有翅,多数具有胚乳[2,3]。茜草科植物种类繁多,具有药用价值,以及制作食品、家具、染料、香料和观赏等广泛的经济用途,是我国常用中药。茜草科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类、羟基蒽醌衍生物、黄酮类、环烯醚萜及其苷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也是其发挥药理活性的主要物质。其中重要的药用植物有胆木、茜草、栀子、钩藤、虎刺、巴戟天、鸡屎藤、金鸡纳树和白花蛇舌草等[4]。这些中药大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茜草科植物能够发挥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炎、抗过敏、抗抑郁、抗生育、抗疟解热、抗风湿疼痛、活血化瘀和降压镇静等多种药理活性[5]。在民间常常被用于治疗疟疾、咳嗽、湿疹、肝炎、水肿、糖尿病、高血压和性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6]。
  茜草科植物除了药用价值外,还具有其他价值,如鸡屎藤的茎皮可以作为造纸和人造棉的原料,茜草所含的“茜素”为高级红色染料,由茜素制成的绘画颜料“茜素红”在传统国画中被广泛使用。此外,茜草科植物中的大花栀子、小栀子、六月雪和玉叶金花在四川地区的园林绿化中被广泛种植[7]。
  由上可知,我国茜草科植物资源丰富,且具有多种药用活性,并在保健、艺术、绿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历史。
  第二节 乌檀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
  茜草科(Rubiaceae)乌檀属(Nauclea)植物有35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8]。本属植物常见的种包括胆木[N.officinalis(PierreexPitard)Merr.]、狄氏黄胆木(N.diderrichiiMerr.)、东方乌檀(N.orientalisL.)、N.subdita(Korth)Steud等[9]。该属植物为国内外民间常用药,性寒味苦,其中胆木为我国仅有的原产乌檀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和广西一带,民间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胃痛、腹泻、炎症、疼痛、蚊虫咬伤及疟疾等[10]。主产于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N.orientalis引入我国后,被命名为东方乌檀[11,12],主要用于腹痛和伤口疼痛等的治疗[13];主产于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狄氏黄胆木主要用于治疗发热、肠炎、胃痛、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乳腺炎及其他热带病[14];主产于非洲马里的N.latifolia则作为抗疟疾药物被广泛使用。
  一、乌檀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
  乌檀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种类较多,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多种乌檀属植物(如胆木、东方乌檀、狄氏黄胆木、N.pobeguinii、N.cadamba、N.parva和N.obversifolia)中分离获得生物碱类、五环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环烯醚萜类、黄酮类、有机酚酸及其苷类、其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15]。
  (一)生物碱类
  生物碱类成分为乌檀属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也被认为是其主要的药理活性成分,迄今为止,从该属植物中发现的生物碱有120个,其中吲哚类生物碱有115个,马钱托林碱有3个,喹啉酮类生物碱有2个[16]。
  (1)吲哚类生物碱:其具有吲哚结构母核,化学结构见图1.1和图1.2。根据化合物母核中环的个数、环上杂合原子的不同,又可将其大致分为5类。第1类:具有A~E5个环状结构,E环杂合原子为N原子的牛眼马钱亭(angustine)型[17](1);第2类:具有A~E5个环状结构,E环杂合原子为O原子的阿马里新型(ajmalicine)[18,19](2);第3类:具有A~D4个环状结构的柯南因型[20,21](3);第4类:具有A~E5个环状结构,D环为七元环,E环杂合原子为N原子或O原子的特殊结构的吲哚类生物碱[22,23](4);第5类:一类结构新颖的氧化吲哚类生物碱[24,25](5)。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结构比较特殊的吲哚类生物碱,按照《现代中草药成分化学》生物碱的分类方法[26],主要包括阿马里新型生物碱,如5-β-carboxystrictosidine(6)、biknauchuxoside(7)、desoxycordifoline(8)、desoxycordifolinicacid(9)和tetrahydrodesoxycordifoline(10)等[27,28];E环无杂原子的育亨宾型生物碱,如naucleficine(11)和nauclequiniine(12)等[29,30];E环杂合O原子的五元环生物碱,如naucleactoninA(13)、naucleactoninD(14)和naucleofficineG(15)等[31,32]。
  (2)马钱托林碱:其具有二氢牛眼马钱托林碱(dihydroangustoline)和β-carboline母核,例如3-R-3,4-二氢牛眼马钱托林碱(16)和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17)[33]。
  (3)喹啉酮类生物碱:其具有喹啉酮母核,目前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喹啉酮类生物碱仅有2个,分别为3-表短小蛇根草苷(18)和短小蛇根草苷(19),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主要存在于胆木和东方乌檀中。此外,还有研究人员从东方乌檀中分离得到4个结构新颖的生物碱,分别为nauclealinesA(20)、nauclealinesB(21)、naucleosidesA(22)和naucleosidesB(23);从狄氏黄胆木中分离得到nauclexine(24)、naucledine(25)、nauclederine(26)、1-carbomethoxy-β-carboline(27)、1-carbamoyl-β-carboline(28)、naucleonine(29)、α-naucleonidine(30);从胆木中分离得到nauclefoline(31)。
  图1.1 乌檀属植物5类吲哚类生物碱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图1.2 乌檀属植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二)五环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
  五环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为乌檀属植物中另一类重要活性成分,目前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五环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有28个,其中乌苏烷型22个,齐墩果烷型6个[34],其化学结构见图1.3。
  图1.3 乌檀属植物五环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根据三萜苷元骨架内双键的位置、个数及连接在各个母核上的取代基(如—OH、=O、—CH3、—COOH、—CH2OH和—CHO等)的种类、个数,又可将乌苏烷型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进一步分为3类[35]。①C27被氧化为—COOH的A型(32);②C27未被氧化的B型(33);③C27未被氧化、C3上取代基为α构型的C型[36](34)。
  此外,齐墩果烷型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同样可分为3类。①C27被氧化,为缺失的D型,在C13和C14之间连接有双键(35);②C27未被氧化,且C12和C13之间连接有双键的E型,其中D型与E型的主要区别在于C12和C13之间连有双键,存在未被氧化的C27(36);③C27被氧化为—COOH,且C12和C13之间连接有双键的F型[37],其中E型与F型的区别在于C27是否被氧化为羧基(37)。
  (三)环烯醚萜类
  乌檀属植物中环烯醚萜类成分主要分为两类,即裂环烯醚萜和环烯醚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先后从胆木和狄氏黄胆木中分离得到裂环烯醚萜类成分[如獐牙菜苷(38)、naucledal(39)、naucleol(40)和diderroside(41)]及环烯醚萜类成分[如马钱子苷(42)][38],见图1.4。
  图1.4 乌檀属植物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四)黄酮类
  从乌檀属植物中发现的黄酮类成分包括芦丁(43)、山柰酚-3-O-(2,6-α-L-二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4)、山柰酚-3-O-芸香糖苷(45)和橙皮素-7-O-(6′-O-α-L-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等(图1.5)。
  (五)有机酚酸及其苷类
  乌檀属植物中的有机酚酸及其苷类成分相对比较丰富,目前已经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包括3,4,5-三甲氧基苯酚(46)、3,4,5-三甲氧基苯甲酸(47)、2,3-二羟基苯甲酸(48)、2,5-二甲氧基苯甲酸(49)、3,4-二甲氧基肉桂酸(50)、3,4-二羟基肉桂酸乙酯(5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2)、3,4-二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3)、3,4,5-trimeth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54)、kelampayosideA(55)、香草醛(56)、对羟基肉桂酸(57)、对羟基苯甲酸(58)和原儿茶酸(59)等[39,40],见图1.6。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茜草科植物概况 1
第二节 乌檀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 2
第三节 胆木及其临床研究 13
第二章 胆木的本草学考证 18
第三章 胆木的生物学研究 23
第一节 胆木的生物学特性 23
第二节 胆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第四章 胆木的种植技术研究 37
第五章 胆木的药学研究 44
第一节 胆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44
第二节 胆木的临床应用研究 54
第三节 胆木的药理药效研究 60
第四节 胆木的质量研究 71
第五节 胆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74
第六章 胆木的开发利用 80
第一节 临床用含胆木药物 80
第二节 医药用途的胆木专利 83
第三节 日化及健康产品的胆木专利 93
第四节 胆木制剂的质量控制 96
附录1 胆木药材的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 98
附录2 胆木浸膏糖浆的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 10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