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补肾益气活血的源与流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并滋养先天;女子以血为用,血海充溢与女性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自《黄帝内经》而下,历代医家对此有不断的阐释,尤以《金匮要略》、《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及《医林改错》为著,当代医家罗元恺、夏桂成、刘敏如、陈可冀、颜德馨、吴以岭等,对补肾、益气、活血法则均有较为显著的贡献。
一、《内经》《难经》为补肾益气活血治疗法则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素问 上古天真论》记载:“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从“二七”到“七七”,从“月事以时下”到“地道不通”,从“有子”到“无子”,其中关键的词:天癸(天癸至到天癸竭)、任脉(任脉通到任脉虚)、太冲脉(太冲脉盛到太冲脉衰少),也就是肾、血、气从盛到衰的进行性过程,为我们认识女性生殖内分泌,以及女性内分泌疾病的治疗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素问 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 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素问 血气形志》曰:“阳明常多气多血。”阳明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为多气多血之脏;而女子以血为本,阳明与女性生殖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①阳明为后天之本,“以后天养先天”,资助天癸;②阳明为气血之本,阳明功能正常才能助孕胞胎;③阳明所生之气血循经络脏腑,充养冲任,若“阳明脉衰”可能造成脏腑功能的不足,直接影响生殖及其相关功能;《素问 阴阳别论》有“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之说,《类经》指出“二阳,阳明也。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唐笠三在《二阳之病发心脾论》中除了阐述二阳指阳明胃与大肠外,还进一步阐述了情绪对心脾功能的影响,指出“二阳者,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其病发于心脾,盖因思为脾志,而实本于心,其始也,有不得隐曲之事,于是思则气结,郁而为火,以致心营暗耗,既不能下交于肾,脾土郁结,又转而克肾,是以男子少精,女子不月,无非肾燥,而血液干枯也”。由此看来,这里的“阳明”可以从脾胃功能、血脉功能理解,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脾胃、血脉在人体生长、发育及衰败中的生理、病理意义;不仅可致“无子”,还可导致“形坏”,也是“天癸竭”的全身表现。
《难经》创立了“肾-命门-原气说”,可以说是对《黄帝内经》“肾-精-气说”的丰富与发展。《难经》扩展了《黄帝内经》中有关肾的理论,在“八难”、“三十六难”、“三十八难”、“六十六难”中都有对肾、命门以及原气的论述。
《难经》中提到的原气,可理解为人体的先天之气,是人体的本原之气,应与《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真气”相同。《灵枢 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因肾精含先天之精,受后天之精充养,又受五脏六腑富余之精,因此真气、原气应由肾精所化,属肾气的范畴。《难经 八难》曰:“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从此也能够看出先天肾气与后天阳明之气的相互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恶血”、“衃血”、“留血”、“血菀”、“血脉凝泣”、“血凝泣”及“脉不通”等病名或病机,并言及其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收载具有“主瘀血”、“除血痹,破坚积”、“除恶血、瘀血”、“破癥坚积聚、血瘕”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达70多种,奠定了活血化瘀学说的中药学基础。
二、《金匮要略》的活血化瘀治疗方法
医圣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独辟妇人三篇论述妇产科疾病,而且以其独到的视角论述了妇人常见的疾病,其中贡献*为显著的是活血法则的运用,其方剂有温经汤、当归芍药散、当归散、桂枝茯苓丸、当归羊肉汤等,温经汤功效为温经活血化瘀,其实是益气、温经以活血化瘀,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久不受胎”等。“血不止,癥不去,当下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其功效为温经活血;“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以养血安胎;“妇人怀娠,腹中悁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调气活血);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以养血活血。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活血法则包括养血活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在妇产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血活血名方四物汤虽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实为《金匮要略》中的芎归胶艾汤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是*常用的调经、种子方。
三、后世医家不断完善、充实、发展了肾、气、血在女性生理病理中的地位
补肾、益气、活血治疗法则从隋唐时期巢元方、杨上善的不断完善,到金元时期刘完素、李东垣的发展,再到明清时代赵献可、张介宾、王清任的创新,其在妇产科领域渐渐趋向完备。这里重点阐述张景岳、王清任两位医家的相关论述。关于肾、气、血、脉在妇人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方面的阐述,尤以张景岳《景岳全书》的阐述较为全面,《景岳全书 妇人规 经脉类 经脉之本(三)》载:“《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盖天癸者,言后天之阴气,阴气足而月事通,是即所为月经也。正以女体属阴,其气应月,月以三旬而一盈,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又谓之月信。夫经者,常也,一有不调,则失其常度而诸病见矣。然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然血气之化,由于水谷,水谷盛则血气亦盛,水谷衰则血气亦衰,而水谷之海,又在阳明。考之《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是以男精女血,皆由前阴而降,此可见冲脉之血,又总由阳明水谷之所化,而阳明胃气又为冲脉之本也。故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其他如七情六淫,饮食起居之失宜者,无非皆心脾胃气之贼。何者当顾,何者当去,学人于此,当知所从矣。”
《景岳全书 妇人规 经脉类 经脉诸脏病因(四)》载:“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书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凡伤心,伤脾,伤肝者,均能为经脉之病。又曰:肾为阴中之阴,肾主闭藏;肝为阴中之阳,肝主疏泄。二藏俱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故心火一动,则相火翕然从之,多致血不静而妄行,此固一说。然相火动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若中气脱陷及门户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肾之虚,不得尽言为火也。再如气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滞也,若精血败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阴之枯竭,其证极多,不得误以为滞也。是固心脾肝肾四脏之病,而独于肺脏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与不行,无不由气。如《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行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言由胃达脾,由脾达肺,而后传布诸经。故血脱者当益气,气滞者当调气,气主于肺,其义可知。是皆诸经之当辨者如此。然其微甚本末,则犹有当辨者。盖其病之肇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盖阳分日亏,则饮食日减,而脾气胃气竭矣;阴分日亏,则精血日涸,而冲任肾气竭矣。故予曰: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疗之要着。故凡治经脉之病,或其未甚,则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若其已剧,则必计所归,而专当顾本。甚至脾肾大伤,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断绝,此其枯竭已甚也。昧者无知,犹云积血,而通之破之,祸不旋踵矣。”
上述两段文字剖析了阳明在气血形成、血脉充盈及女性月经生理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使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也为运用补肾、益气、活血法则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性疾病时重视益气、调气提供了依据。尤其是其名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无论是在治疗理念上,还是在方剂配伍中,均具有确切的指导意义,若将阴阳的概念置换为寒热虚实表里,无一不妥帖。
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对活血治疗法则的运用是卓著的,不仅阐述了瘀血的常见症状、证候,而且对其病因、病位有独到的见解,关键是在治疗上创建了对因、对位的治疗方剂,如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以及补阳还五汤。在“少腹逐瘀汤”的论述中曰:“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无积块,或少腹胀痛 皆能治之 更出奇者,此方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五付,不过四月必存胎 此方更有险而不险之妙 此方去疾、种子、安胎,尽善尽美,真良善方也。”在“补阳还五汤”的论述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明确指出了“气虚血瘀证”,以气虚为本,以血瘀为标,本虚标实的病机特征,由此可见,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治疗法则的临床运用的贡献是卓越的。
四、补肾、益气、活血治疗法则越来越受现代医家关注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观察手段的不断完备,人们发现肾、气、血、脉在人体脏腑功能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对补肾、活血、健脾益气等治疗法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所获得的临床疗效也越来越显著。
沈自尹院士率先对肾的生理病理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中医的肾与神经体液内分泌有密切的关系,指出:肾与生长发育、内分泌、免疫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运用中医补肾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善相关功能。
罗元恺教授重视肾、脾、气、血在女性生殖内分泌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女性的生殖调节轴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指出:肾主先天,脾主后天,先后天协调,气血旺盛,则人体健壮,精神充足,抵抗力强,自可无病,即或偶膺疾病,病亦轻浅而易愈,妇女尤其如此。其对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中医分别称为“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有深入的研究,且其治疗方案有良好的疗效,他认为肾主先天,流产的主要原因为肾气虚衰,冲任不固,防治之法应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而固冲任为原则。他自创滋肾育胎丸、补肾固冲丸等中成药,临床疗效显著。
夏桂成国医大师在注重肾主生殖的基础上,尤其重视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并将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之运动变化规律与易学八卦相结合,提出心-肾-子宫生理生殖轴之观点,并形成一系列疗效确切的诊治策略,创制了补肾促排卵汤、补肾育宫汤、补肾解郁汤、滋阴养胎方等体现补肾、活血、益气调气治疗法则的代表方剂。
刘敏如国医大师在月经调节、生理带下、补肾调节乳汁分泌等中医机制方面创立新论,率先提出并发展了诸如盆腔疼痛证、经断前后诸证、女阴白色病损、痛经及崩漏等中医妇科病种。基于产后“多虚多瘀”的中医理论,研发出补虚化瘀的复方产品“产泰”,解除了妇女产后复旧的后顾之忧;在国内率先应用“气阴双补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并研发出上市产品“益宫宁血口服液”,提高了治疗妇科血证的临床疗效;以补肾填精及温肾填精立法研制了“资癸女贞丸”、“滋阴荣颜丸”及“养精壮本丹”等新药。
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不仅是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家和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同时也是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现代学派的创始人、奠基者。陈可冀国医大师基于活血化瘀法则在治疗冠心病中的显著疗效,率先提出血瘀证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证型,并提出心肌梗死支架治疗后运用活血化瘀疗法可以预防再梗死,共研制包括冠心1、2号在内的30多种中成药;陈可冀院士在活血化瘀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