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话集萃
第一节 黄春林教授治学之道和学术特点
黄春林教授学贯中西,潜心研究,尤其擅长心、肾疾病的诊疗,对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男科疾病、结缔组织病等的多种疑难杂症亦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成就除了归功于勤奋刻苦之外,还与其独*的治学方法有关,同时也决定了其学术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医精诚,博采众长
黄春林教授医术精湛,深受患者欢迎,故每当他出门诊时,总是有许多患者慕名前来,且大部分是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效果欠佳的。患者虽多,但因为许多患者是不辞辛苦从外地甚至是港澳地区赶来就诊,故黄春林教授几乎“来者不拒”,经常给患者加号,且从不因为患者多而“速战速决”,而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前来就诊的患者。凡是首诊患者,必定详询病史,认真查体,一丝不苟地下诊断和拟定治疗方案。对复诊的患者也是仔细地了解服药后的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方药。因为门诊就诊的患者中以慢性疑难病者居多,黄春林教授还确定了一个“小毒、效佳、廉价”的用药原则,力图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并且经常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具体指导患者,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良好的口碑。
在患者眼里,黄春林教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名医,而在同事和弟子们眼里,他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布衣”先生,桃李满天下的严谨学者。在学术上,黄春林教授始终抱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务实求真的态度。为解除患者疾苦,他不但寻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钻研传统的中医药学,而且从不故步自封,也没有门户之见;结合临床需要,他十分注重现代医药学的学习,不但对西医的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理论吃深吃透,还不断学习现代医学的新观点、新动向,注重发现规律,积极寻找探索中西医*佳的结合点。
二、 海纳百川,求实创新
黄春林教授的学术思想,主要建立在他对中医古代理论深入理解及对现代医学知识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他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强调指出,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也是中医的精华和基础,为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为广泛使用,因此绝不可废却,对疾病首先要辨证。但中医是一种整体医学,习惯从宏观方面对疾病进行分析,从而存在着大体、模糊、笼统的缺陷,使中医发展始终停留在经验医学的层次上,临床疗效难以重复,难以推广,从这种角度来看,又限制了中医的发展。故而,他大力提倡宏观结合微观,借鉴现代医学的经验,开展辨病治疗,推行“一病一证一结合”(先辨病,再辨证,然后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的临床模式,不断提高中医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三、 勤学苦练,以身悟道
在临床具体用药方面,黄春林教授擅长寒热并用,注重剂量掌握,并特别重视脾胃调理,强调整体健康。黄春林教授年轻时工作起来像“拼命三郎”,1976~1978年,因为工作劳累过度导致胃大出血,曾经连续3个春节都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随后3年,黄春林教授针对自身情况进行精神、饮食、用药三方面的调理,脾胃功能终于恢复正常,并由此总结出 “健脾五法”,即补气健脾法、益胃健脾法、理气健脾法、清热健脾法或温里健脾法、开胃健脾法。除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外,还可用于冠心病、失眠、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均取得良效,尤其是用于慢性肾脏病,可以全程干预其进展,改善其预后,得到了广泛认可。除“健脾五法”外,黄春林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验方,如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仙芪地黄汤、治疗颈源性疾病的加味天麻丸、治疗癫痫的定痫汤等。另外,还开发出国家一类新药“便秘通口服液”及院内制剂尿毒灵颗粒、晕乃停口服液等,广泛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四、 触类旁通,另辟蹊径
黄春林教授思维活跃,触类旁通,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不拘泥于常规的治疗模式,另辟蹊径,也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例如,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黄春林教授不仅谨守病机,从脾肾论治,而且创造性从肝论治,立养肝生血法,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低蛋白血症,提高了疗效。
五、 辨证施膳,医养集合
唐代的中医大家孙思邈曾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黄春林教授十分强调饮食治疗的重要性,认为对于某些病证,食疗胜于药疗,而食疗之道在于谨和五味,他非常推崇朱丹溪的“五味冲和”之说,认为食物中本来就有五味,无须添加其他味道。尤其对于心、肾疾病,黄春林教授主张清淡饮食,食用食物的本味。
另外,他也非常强调血肉有情之品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康复作用。有一位周姓阿姨,自幼患有哮喘,每逢冬春季节发作,一次因不慎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白起泡、黏稠、量多,经黄春林教授辨证治疗后,病情很快好转,但黄春林教授认为患者病史长,体质虚弱,尚存在脾肾虚,应该巩固疗效以防止复发。遂一方面施以补脾肾之中药,另一方面辅以补肺、补脾、补肾之食疗。予“人参炖鸡、冬虫夏草炖乳鸽、当归生姜羊肉汤、胡椒煲猪肚、蛤蚧炖鹌鹑”等交替使用,经半个月治疗,周阿姨哮喘完全缓解,咯痰量明显减少,病情好转而出院。出院后继续予滋补食疗,随访两年多,病情未见复发。上面这个例子只是千百位患者中的一个,他无论平时工作多繁忙,门诊患者多多,都不忘嘱咐患者使用饮食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而且常常亲自在病历本上写下饮食调理办法,希望患者尽快康复。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全面了解黄春林教授的治学之道和学术特点,足以为后学之人所效法。
第二节 黄春林教授中医现代化的学术思想
黄春林教授认为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变化,传统的中医药也要发展、进步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疾病威胁,切实解决当下人民群众对健康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因此,黄春林教授主张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同时借助现代生物科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探索现代疾病的中医基本病机和诊治规律,创制专病专药,并建立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诊疗方案,逐步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下面将从中医临床现代化方法、中医现代化难点与对策两方面探讨论述黄春林教授的现代中医学术思想。
一、 中医临床现代化方法
(一) 病证结合的现代中医临床模式
传统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侧重宏观整体的辨证,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确实简便有效,不愧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法宝。但黄春林教授也指出传统中医学一般是辨中医的病用中医的药,如果辨现代的复杂疾病来用传统中药,有时候会遇到不小的挑战,如一些多症之病,很难辨其根本,就像风湿性心脏病,据其证候表现时而辨为心悸,时而辨为喘证,时而辨为咳嗽,时而辨为积聚,时而辨为水肿,如不辨出其“心瓣膜损害”这一实质,始终无法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予以根治。加之我们服务的对象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人,纯中医病名往往不能被理解和接受,他们常常需要明确的诊断。所以主张辨现代医学的病,辨中医的证,融中西医之论,既从各种现代医学实验检查中获取微观资料,又从中医辨证中获得宏观信息,从而做到病证结合的现代中医临床模式,这样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细致,取中西医用药之长去运用中医方药,提高疗效,更好地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 疾病证型变化规律的探究
如何才能使中医临床诊治做到讲起来“灵活有边”,做起来“心中有数”呢?黄春林教授认为应该把每个病种(从常见病开始)的基本证型确定下来,并且将这些基本证型的变化规律与原发病因(诱因)、基础病理、病程的不同阶段、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合并症等方面的关系寻找出来,让大家有规律可循。
譬如急性心肌梗死,中医称为真心病,教科书将其分为“寒凝心脉”“气虚血瘀”“正虚阳脱”三种证型,对应三个治则、三个处方。这种分类标准为辨证论治作出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学术发展,是一种进步、一种贡献。类似教科书的这些标准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医院校考查学生水平的标准,而且还成了政府相关部门评定中医医师执业资格的标准、中医科研证型的标准、中药新药研制的标准。
但是临床实际是否真的如此?非常值得探讨。黄春林教授团队曾经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入院之时到出院之日的全过程做过全面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理是“心血瘀阻,心脉不通”,基本证型是“寒”“热”“瘀”“虚”。在这些基本证型中,“寒”“热”表现了明显的经时变化规律,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时即表现出典型的“寒瘀证(瘀寒证)”,梗死半日至一日之后伴随而来的是“瘀热证”,“瘀热证”通常持续5~7日,若及早采用类似活血化瘀、疏通心脉的措施(溶栓、经皮冠脉介入术等)则“瘀热证”表现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在瘀热证阶段,若再次发作心绞痛,则再次出现“寒瘀证”,此时呈现了寒热并见的证型。心肌梗死开始之时当即出现“虚证”,只是因为卧床休息、吸氧等急救措施,“虚证”常被掩盖,一旦“寒瘀证”“热瘀证”消除,心血不足、心气亏虚、脉律失调等虚证就表现得非常突出。上述各种基本证型均有相应的心电图、心酶谱、血沉、白细胞计数、心脏彩超等特征性的改变,可作为中医证型的参考指标。在各个基本证型中,瘀是关键,“因瘀致寒”“因瘀致热”“因瘀致虚”,因此及早采用“活血化瘀、疏通血脉”的治疗措施是抢救治疗心肌梗死的关键。
经过具体的调查,深刻体会到急性心肌梗死绝对不是一个人一个证型,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病程(阶段)、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不同的合并症等均会影响证型变化,在辨证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证型一旦确定,证型变化规律一经掌握,那么相应的辨证选方及对症用药的规律就会逐渐明确起来,从而使临床治疗“心中有数”。
这些工作靠谁去做?这需要从事中医临床与科研的工作者尤其是从事专科专病工作的专家对具体疾病老老实实地、一个一个地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加以总结,使之成为规范,并将初定的规范再拿到临床去验证,使之完善。只有这样,我们中医的辨证论治才能达到讲起来“灵活有边”,做起来“心中有数”的目的。
(三) 病证结合的施治方法
病证结合的施治方法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是辨中医的病用中医的药;另一种主张是辨西医的病用中医的药。黄春林教授认为“辨中医的病用中医的药”虽然也是中医固有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在要重新开展起来,将会事倍功半,效果不大。因此主张依据当今的客观实际,把西医的好东西拿过来为我们所用,借助现代医学的基础病因、基础病机、基础诊断、基础治疗方法来确定中医对具体疾病的治疗原则、用药方向,收集相关行之有效的方药,之后再用传统的辨证精神加以选用。例如,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除避免膏粱厚味(低嘌呤)饮食外,尚有下列六类方药可以选用:①抑制尿酸合成的芫花、大黄等;②促进尿酸排出的土茯苓、车前草、秦皮、苍术、大黄等;③有利于尿液碱化的海螵蛸等;④有可能发挥类秋水仙碱样作用的山慈菇、百合等;⑤具有非特异性消炎作用的祛风湿通痹药如防己、青风藤、秦艽、豨莶草、金银花、连翘、独活、羌活、威灵仙、桂枝、防风等;⑥具有类激素样抗炎作用的附子、肉桂、鹿茸、杜仲、补骨脂、淫羊藿、仙茅、海马、秦艽、秦皮、生地黄、知母等。确定了上述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效的诸多药物之后,再用传统的辨证精神加以选用,以适应不同患者的个体特点(中医证型)要求,如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湿热者,可选用黄柏、秦艽、豨莶草,表现为寒湿者选用羌活、独活、威灵仙等,而传统的辨证思维方法将痛风性关节炎归属于中医的“痹证”,用具有祛风湿通痹作用的方药进行治疗,但只用上述六种用药方法中的一种,很难准确地达到既降低尿酸又消除痛风性关节炎的目的。由此看来,用病证结合的施治方法,其思路广,针对性强。
上面两种办法的实施将会推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提高中医治疗水平,使中医特色更为突出,同时还将推动中医教学改革,有利于中药的研究与开发。
二、 中医现代化难点与对策
(一) 转变观念
1. 错误观点会阻碍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1) 有的观点认为目前中医辨证论治已经很好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