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经络】 “经络”是中医针灸理论的核心建构,成形于《黄帝内经》和《难经》,相关载述丰富,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从而对后人来说理解难度也*大,是历代医家着力注疏的内容。有关论说,除了对经络理论基本内容的描述外,更多集中于对经络间的关系、经络特性、功能、运用、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阐发,其中,以经典文本为基础的阐释和发挥占相当比重,以唐、元、明时期*为集中,极大推动了理论传承、认识深化、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到近现代,针灸医家在思想认识上逐渐受到西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比较的视角与意识,因此尤为关注对经络理论本质和意义的探究。
1.1经络循行与联系
《灵枢》脉度 ※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灵枢 脉度》
【提要】本论主要阐述脉之度数。叙述了手足六阳六阴经脉、跷脉、督脉、任脉的长度;经脉总长度是一十六丈二尺,是人体气的大经隧;同时,讲解了经脉、络、孙络之定义及关系。
《灵枢》脉行逆顺※*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黄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灵枢 逆顺肥瘦》
【提要】本论主要阐述经脉的逆顺走向(举手直立,阴升阳降),及解释少阴之脉下行的原因及明逆顺之行的方法:以言导之,切而验之。
张从正十二经与八脉循行 ※*
夫治病当先识经络。《灵枢》十二经中,有是动之病,有所生之病。大经有十二,奇经有八脉。言十二经之外,复有此八道经脉也。十二经与八道经脉,通身往来,经络共二十道,上下流走,相贯周环,昼夜不息,与天同度。自手太阴肺经起,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复会于手太阴肺经也。然此二十道经络,上下周流者,止一十九道耳。惟带脉起少腹侧季胁之端,乃章门穴是也,环身一周,无上下之源,络脬而过,如束带之于身。《难经》曰:带之为病,溶溶如坐水中。冲任者,是经脉之海也,循腹胁,夹脐傍,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督脉者,起于关元穴;任脉者,女子在养胎孕之所。督脉乃是督领妇人经脉之海也。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冲、任、督三脉,皆统于篡户,巡阴器,行廷孔、溺孔上端。冲、任、督三脉,以带脉束之。
——金 张从正《儒门事亲 卷一 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六》
【提要】 本论提出治病当先识经络的论断,主要阐述奇经八脉的分布、生理功能特点。提出冲、任、督三脉的共性:同起而异行;皆络带脉,以带脉束之;都循行于前后二阴。篡,当为“纂”之误,指肛门。
杨继洲经络迎随※
问:经络。
答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一身,为血气之道路也。其源内根于肾,乃生命之本也。根在内而布散于外,犹树木之有根本,若伤其根本,则枝叶亦病矣。苟邪气自外侵之,伤其枝叶,则亦累其根本矣。或病发内生,则其势必然,故言五脏之道,皆出经隧,以行血气,经为正经,络为支络,血气不和,百病乃生。但一经精气不足,便不和矣。 针下察其邪正虚实以补泻之,随其经脉荣卫以迎随之,其道皆不有违也。凡中外之病,始自皮肤,血脉相传,内连腑脏,则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内因之病,令气盛衰,外连经络,则荣卫倾移,上下左右,虚实生矣。经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乃应筋,此形气内外之相应也。
——明 杨继洲《针灸大成 卷四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提要】本论主要论述经络的组成、特点等。提出经络之源内根于肾,根在内而布散于外,犹树木之有根本;针刺需察其邪正虚实以补泻,随其经脉荣卫以迎随,并需知形气内外相应。
张介宾经络分布※*
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 伤形者,浅则皮毛,深则经络,故凡外受风寒而病为身热体痛者,以寒邪伤形也。 盖风为百病之长,寒为杀厉之气。人身内有脏腑,外有经络,凡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乃入于孙络;留而不去,乃入于络脉;留而不去,乃入于经脉,然后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气自外而内之次也。
人身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在表者,手足各有六经,是为十二经脉。以十二经脉分阴阳,则六阳属腑为表,六阴属脏为里;以十二经脉分手足,则足经之脉长而且远,自上及下,遍络四体,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手经之脉短而且近,皆出入于足经之间,故凡诊伤寒外感者,则但言足经不言手经也。然而足之六经,又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三阳之经,则又以太阳为阳中之表,以其脉行于背,背为阳也;阳明为阳中之里,以其脉行于腹,腹为阴也;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其脉行于侧,三阳传遍而渐入三阴也。故凡欲察表证者,则但当分前后左右,而以足三阳经为主。然三阳之中,则又惟太阳一经,包覆肩背,外为周身之纲维,内连五脏六腑之肓腧,此诸阳之主气,犹四通八达之衢也。故凡风寒之伤人,必多自太阳经始。
足三阴之经皆自足上腹,虽亦在肌表之间,然三阴主里,而凡风寒自表而入者,未有不由阳经而入阴分也。若不由阳经径入三阴者,即为直中阴经,必连脏矣。故阴经无可据之表证。
寒邪在表者,必身热无汗,以邪闭皮毛也。
寒邪客于经络,必身体疼痛,或拘急而酸者,以邪气乱营气,血脉不利也。
——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卷一 表证篇》
【提要】 本论主要阐述经络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阴阳表里关系,并由此分析和阐释伤寒六经与经脉关系,认为 “伤寒外感 但言足经不言手经”“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自太阳经始”等,都与手足经脉、阴阳经脉的循行与联系有关。
高士宗阴阳经脉循行分布 ※*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谓手太阳之脉,终于目内眦;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手阳明之脉,终于两鼻孔;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中,循发际,至额颅;手少阳之脉,终于目锐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也。三阴在手,谓足厥阴之脉,注肺而终,交手太阴,出于手大指次指之内廉;足太阴之脉,注心中而终,交手少阴,循手小指之内而出;足少阴之脉,络心,注胸中而终,交手厥阴,循手小指次指而出也。夫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一气运行,皆有胃脘之阳,故曰所谓一也。若无胃脘之阳,而别于阳者,不但知病处也,且知病死忌之时。无胃脘之阳,见真脏之阴,而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清 高士宗《素问直解 阴阳别论》
【提要】 本论旨在阐明阴阳经脉的循行分布特点。
莫枚士经络循行描述 ※*
此篇书例:以经所从始曰“起”,以连本经之脏腑者曰“属”,以本经萦相表里之脏腑者曰“络”,由此适彼曰“循”,自下而上曰“上”,自上而下曰“下”,过乎他经曰“行”,过乎肢节之旁曰“过”,穿乎其中曰“贯”,并乎两旁曰“挟”,彼此相互曰“交”,巡绕四边曰“环”,直达其所曰“抵”,自外至里曰“入”,本隐忽见曰“出”,直行曰“直”,平行曰“横”,半横曰“斜”,两支相并曰“合”,一支而歧曰“别”,疾行往聚曰“趣”,去此复回曰“还”。
《内经》中句斟字酌,无过此篇,仿佛《禹贡》山脉水道书例。惜乎马元台辈,未能一一注明也。且此篇与《经筋》、《卫气》、《营气》及《素问》所载阴阳大论诸篇,皆古之奇文,当熟读而精通之。而此篇叙营卫各病之原尤切要。故既校其文,复书其书例于后。
——清 莫枚士《研经言 卷四 读<经脉篇>书后》
【提要】本论是作者读《灵枢 经脉》之感,认为该篇对经络循行的描述用字十分考究、精当、准确,总结了经络循行及《内经》用字的规律。
陆瘦燕、朱汝功 经脉交叉和交会的意义 ※*
经脉的交叉和交会,在意义上是有所不同的。所谓交叉,是相交而贯过的意思,包含了两种情况:第一是虽然二脉相交而贯过,但是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没有共同的腧穴,例如肝经和脾经在内踝七寸以上处相交叉,但是该部却没有二经共同的会穴;第二是两经在一个平面上交过,所以有其相交的穴点,例如手阳明大肠经之脉从下齿中出行,挟口上至督脉的人中穴处相交,左面的经脉行至右侧,右面的经脉行到左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至于交会,乃是两脉在同一个穴点上相会合,但是并不交过,仍旧回还而循行在同侧,一般的交会穴都属于此类性质。
——陆瘦燕、朱汝功《陆瘦燕朱汝功论经络》
【提要】 经脉的交叉与交会,在经脉循行中较为常见。本论认为两者具体循行形式并不相同,反映了经脉循行的复杂性以及经脉与腧穴之间的关系。经脉交会,是指在腧穴处几条经脉相会合,其穴即称交会穴。经脉交叉,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在腧穴处的交叉;另一种是在腧穴处的交叉,且交叉后,左右互移。
李 鼎标本、根结 ※*
何谓“标本”“根结”?两者有何异同?
标本、根结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标本理论始见于《灵枢 卫气》篇,根结理论始见于《灵枢 根结》篇。
什么是“标本”呢?木之末曰“标”,木之根曰“本”,即标指末梢,本指根本。经络学说中的标本概念,是借“标”、“本”二词来称说经气集中和扩散的一定部位,以阐明四肢与躯干之间气血运行的升降关系。梢与根,其位置有高下之分,故“标”在上而“本”在下。人体头面胸背等部位,与四肢部位相对来说,前者位置较高,后者位置较低,因此,十二经中,“标”都在头面胸背等上部,而“本”则在四肢下部。
何谓“根结”呢?“根”有根源的意思,“结”有终结的意思。杨上善注说:“根,本也;结,系也。”张志聪注:“根者,经气相合而始生;结者,经气相将而归结。”也就是说,经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