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圣手——叶永清与<血证问答>》包括了浙派名医叶永清的重要著作“血证问答”“温病鉴别·温病方歌括评议”“临证验录”,汇集了叶永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其临床诊疗经验,也详实记录了叶永清的中医人生路。通过此书,可以让学习中医的人及中医爱好者得到对传统医学的一些启示。
第一编 血证问答
第一章 血证总则
1问:血证之因与治疗概念。
2问:气血生化有赖于脾之理。
3问:唾津是属于脾,而唾血是否相同,试详言之。
4问: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其理何在?
5问:《重庆堂随笔》有云“血因火溢,是其常也,气不摄血,是其变也。”其故何在?
6问:先知咳嗽之因,才知咯血之病。
7问:失血家宜下者,当施之于蓄妄之中。亡血家忌下者,当戒之于亡失之后。
8问:亡血家为何不可发汗,其理何在?
9问:唐容川云“血证不得轻用吐法”,其理何在?
10问:大凡不治之血证,总由不善理瘀所致。
11问:见血休治血之理。
12问:呕血之证,重于吐血,其理何在?
13问:胃出血与肺出血是否相同,应如何鉴别?
14问:吐血虽出于胃,但有从肺从肝之别。
15问:古人谓“咯血出于肾,又谓出于心”,试申其理。
16问:试说汗血、血箭、血痣、血瘙四证之不同点。
17问:失血而成虚痨者,治疗最感困难,《十药神书》所谓“大寒则愈虚其中,大热则愈竭其内。所以世之医者,无察其情”。其故何在?
18问:《金匮要略》日“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试说其理。
19问:热病微有牙衄、鼻衄,方书谓“红汗”,其理何在?
20问:吐血非痨,咳嗽成痨,咳嗽亦非痨,误补即成痨,试申言之。
21问:失血后有寒热症状者,若何?
22问:血证有发热与不发热之分,其理何在?
23问:吐血之证,有咳嗽者难愈,无咳嗽者易瘳,然欤否欤?
24问:咳血而成肺病者,以胃强便实为佳。
25问:唐容川云“上焦之瘀,多属阳热,每以温药为忌,下焦之瘀,多属阴凝,故产后喜温而忌寒”。试申其说。
26问:麻疹见点,有少量鼻衄,是为佳兆,但大量不止,又非吉征,其故何在?
27问:《理虚元鉴》谓“伤寒见血非弱证”,试申言之。
28问:《理虚元鉴》谓“呕吐见血非弱证”,其理安在?
29问:试述凉药、炭药止血,是否有利有弊?
30问:《黄帝内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内溢”,试述其理。
31问:止血、消瘀、宁络、养血,此四者,为治血之要法,其理何在?
32问:治血有先消后补,试述其理。
33问:治血有先补后消者,其理何在?试详言之。
34问:消补并行之法,如何运用于临床?
35问:气血双补之法,治疗何种血证为适宜。
36问:失血之证,用滋阴凉血之法,是否有利有弊?
37问:鼻衄服凉药,而病反剧者,其故何在?
38问:唐氏治鼻衄,以调治肝肺,其理安在?
39问:便血往往与痔血及纯红痢疾相混,应宜分辨?
40问:大黄止血,取其有降冲止逆,消瘀作用为何用醋炒更佳?
41问:《十药神书》的花蕊石散,对失血后是否有利有弊?
第二编 温病鉴别 温病方歌括评议
第三编 临证选录
第四编 叶永青的中医人生
结束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