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清末云南名医著作集萃 中医理法针药全书摘要》:
一、气味阴阳
药之气为阳,味为阴,故气浮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薄则其性上升而发泄,气厚则其性辛温而发热。味厚则其性下降而泄泻,味薄则其性疏泄而通畅。辛甘者其性升发而为阳,酸苦者其性涌泄而为阴,味淡者其性渗泄而为阳,味咸者其性涌泄而为阴。故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燥、能泄,淡能渗,咸能软、能润。此六者,或散、或收、或泄、或燥、或润,以所折而行之,调其偏,使归于和平。
二、正治从治
是故人身之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热,正治以苦酸;阴盛则寒,正治以辛热。重寒则热,从治以辛热;重热则寒,从治以寒凉。且气候温热,喜食寒凉,病生于内寒,从治以温热;气候寒凉,则喜食温热,病生于内热,从治以寒凉。气凉气寒,病生于内寒,正治以辛热;气温气热,病生于内热,正治以寒凉。正治从治,不外抑其偏盛,令其调和,其道一也。
三、药分君臣佐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夫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五,偶之制也。故日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春用温,夏用热,秋用凉,冬用寒,反从四时之气,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治也。
四、治当从本
至若病有中外,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者治其内。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治其内,而后调其外。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故治病之道,当察生病之源,先治其本,而后治其标。以故因内伤饮食,复外感于邪而生他病者,当主先行消导其饮食。内伤情欲,而复外伤于邪者,当先调其内伤,而后治其外感。惟大小便不通者,可先治其标。故日: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积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摩之浴之,泄之劫之,汗之下之,开之发之,适合其病之情事,诚治本之要也。
五、药性主要
凡药气味微辛者,其性主升发,能解散风寒燥湿杂邪。大辛者,其性温热,能温中散寒而祛阴回阳。甘者,其性温补,能建中而益气。苦者,其性寒凉,能清热解毒,益阴津而平阳热。酸者,其性收涩,能敛火澈热,兼收下陷之气。淡者,其性渗湿,能分泌清浊而益化源。淡滑者,其性下达,能通利二便。咸者,其性下行,能软坚化结,荡涤热邪而润燥养阴。
六、辛味药性
(一)药味大辛者,其性温热,能散凝结之阴邪,回将绝之元阳,促进气血之循环。附子、肉桂、胡椒、丁香、荜拨、干姜、吴萸、巴豆之类也。
(二)辛温者,能祛沉寒、逐水饮、温脏腑而增加其生化能力。益智仁、肉豆蔻、草果仁、菖蒲、阿魏、生蒜头、生薤白、生石灰水之类也。
(三)辛甘者,能温中而祛风寒,和营卫而行气血。桂枝、桂心、当归、川芎之类也。
(四)辛散者,能散风、寒、燥、湿杂邪,流饮结气,开汗孔之闭塞,而疏通气血循行之道。细辛、防风、白芷、羌活①、独活、青蒿尖、苍耳子、鲜葱、生姜之类也。
(五)辛燥者,能燥湿而逐风痰流饮,散积软坚化结以宣通闭塞。半夏、南星、天麻、白附子、漏芦之类也。
(六)辛苦者,能解散风、寒、燥、湿杂邪,平郁热而止咳定喘。桔梗、牛蒡子、贝母、白及、百合、紫菀、冬花、生葶苈子、生莱菔子之类也。
(七)辛窜者,能宣通脏腑经络,驱除风痰流饮,开关节而疏通闭塞。蟾蜍、牙皂、藜芦、常山苗、人头芪⑦、牛膝、五加皮、川乌、威灵仙、远志之类也。
(八)辛凉者,能解散风寒郁热而调理气血。荆芥穗、薄荷、辛夷、冰片之类也。
(九)辛苦香窜者,能宣通脏腑经隧,除障碍而行气血。麝香、穿山甲末、乳香、没药、焦槟榔、香附子、玄胡索、郁金、泽泻、香血藤、血竭、五灵脂之类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