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彦儒(1856-1914),男,侗族,出生于贵州省剑河县南明镇凯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兄弟3人,排行老大。其父姜仁凤勤劳持家,除了做好粮食作物生产,还充分利用山区木材山果野味优势,依靠居住在江河旁的有利条件,采集山货和伐木放排,外出交换盐巴、棉纱、火柴等商品回寨销售,久之便成为当地富裕之家。姜仁凤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孔孟学术思想影响,在姜彦儒幼年时期,即送到南明私塾老师家中读书,姜彦儒学习十分勤奋,颇有学识,曾多次参加乡试科考,但屡考未能中举。后因父亲积劳成疾,卧床半年,病重逝世。一家4口人的生活靠母亲和姜彦儒劳作维持,不久母亲生病,为了救治母亲的病,他四处寻医访药,但经多方医治,未见起沉疴。于是,姜彦儒便弃乡试科举而立志学医。从此,他四处求教,拜师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应用,在临证中提高,不几年便成了南明凯寨一代稍有名气的侗族医生。
诚信求教提高医技
姜彦儒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对常见病虽能独立诊治,但对急危重症还是缺乏医术。一次,一个放木排的人在凯寨前的八卦河上不小心被木排夹断小腿,当时血流不止,局部肿胀疼痛难忍,急请姜彦儒医治,他使出浑身解数,既止不了血,也止不了痛,正急得没法时,刚好一个云游和尚从此路过,大家请求和尚帮忙,和尚也不推让,只见他从河边含来一口水,往患者断腿上一喷,然后,用手在伤口周围轻轻揉摸按压,不一会血就止住了,病人也不痛了,和尚告诉病人回家调养不久可愈。姜彦儒见状惊奇不已,当即叩首请求和尚收他为徒,和尚当时并未同意,只先告诉他,本人平素云游四方,时或居住金凤山庵堂,说完便拂袖而去。姜彦儒为了求得和尚收自己为徒,学到医学技术,回到家中与母亲商量变卖一部分木材,凑足学费盘缠,从凯寨步行至天柱县邦洞的金凤山庵堂请求和尚收他为徒,和尚见他求学心诚,便收他为徒,将其医术传授给姜彦儒。
此后,他学医的信心和决心更坚定了,自从跟随和尚师傅学习出师后,又到天柱凤城李福寿医馆拜师学习药物知识,从而掌握了较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可以说他在学医路上,遍访名医,勤奋博学。凡是他所到之处,都十分留意收集流传于侗族的民间单方、秘验方和医药方书,并不断研读、实践、总结和创立新方,使其医药理论和医术日臻精湛,在治疗内伤病、外伤病、妇女病、男性病、小儿病,眼、耳、鼻、口腔病等方面疗效显著,临床经验颇丰;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中治法独特,用药精专,见效快,有的病可达到****的境界。
治病不分贵贱贫富乐善好施显医德
姜彦儒独立悬壶后,当生产劳务忙时,他便在家中帮助母亲耕作粮食作物,如有病人求治,即在家中诊疗,如有病家请出诊,他也很乐意上门为病人施治。
有一次,天柱一位余知县的夫人得了一种怪病,请医者不下数十人,但其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眼看生命垂危,余知县听闻姜彦儒医师大名后,派人骑马抬轿来请姜彦儒去治病。姜彦儒赶到天柱余知县家后,不进夫人卧房,仅以三根红丝线拴于病人的寸、关、尺脉位上,一端拉出房外,以三指按三线(此诊脉法称“悬丝诊脉”),知县夫人吃了姜彦儒的药后,3天病情好转,7天能走出房门,15天病情稳定。余知县感激不尽,亲书匾牌“妙手回春”赠送,派人抬轿并备有礼品恭送姜彦儒回家,离凯寨还有半里便开始燃放鞭炮,一直放到凯寨街尾。从此,姜彦儒就成了名震剑河、三穗、天柱、锦屏.等县的大名医了。
姜彦儒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行医治病,从来不分贵贱贫富,对来治病者皆一视同仁。凡是上门求治病者,首先为其诊察病症,从不问病人有钱无钱,钱多钱少不予计较,皆是精心诊治,治疗报酬随病人家属给。对本村寨和附近村寨的劳苦百姓他不但不收钱,还应邀上门为病人诊治。对特别困难的患者不但免费治病,而且还从家里拿出钱物来送给病人。即便是乞讨的路人,有病者施治,供饮食;无病者给予粮食。姜彦儒一生以治病救苍生为乐,以乐善好施为德,得到了人们高度赞誉,为后人树立了良好楷模。
著书立传收徒传承
姜彦儒从立志学医、决心行医为生以后,遍访名医药师学习侗医药知识,自学中医药理论,拜访侗族民间有一技之长的兼职医药人员,将收集学到手的医技方药投入临床验证、总结。把疗效较好、见效较快的医药方药、治疗技术方法和侗医理论详细整理成文并记录下来,在精心研习中医药经典理论基础上,集百家之长,结合自身行医实践经验编著成《本草医方》一书。全书分为8卷,10余万字,书中将各种疾病分为46类,每类下又分不同的症疾条目进行编写,全书记载了单方、复方共计1000余首,收录药物500余种,其中侗药100余种,是一部集医案、药物、单验方药、医技方法、药物加工炮制于一体,实用性比较强的侗医药著作。
姜彦儒行医稍有名气后,周边邻县的积极学医者,或年轻的侗族医药人员,为增长学识、提高自己的医术,不少人便登门拜师。但姜彦儒收徒十分严谨,他收徒的条件:一是品德不好的人不收,他认为只有品德高尚之人才能成为医德高尚之人;二是不孝敬老人的人不收,他认为这种人是没有仁慈之心的,不可教也;三是只认钱财的人不收,这种人是不可为医的;四是不勤奋学习、易于满足者不收,因为这种人属于“半缸醋响叮当”,稍有学识就傲气,善吹嘘自己,欺骗病人,绝不能收。所以,姜彦儒一生仅收了4个徒弟,其中姜彦释作为家传关门弟子,以后姜彦释又传承家族中子弟,到现在为止,姜氏侗医已传至第四代姜学鹏,他现在除了为人治病,还致力整理其父姜大熙遗留下来的《秘传医方》书稿资料。
姜公仁术救苍生黎民感恩敬名医
为了纪念一代名老侗医姜彦儒医师,1921年,由南明凯寨人发起募捐,不少天柱、锦屏、剑河周边的民众纷纷出资,在凯寨一处叫“仙人脚”的山中修建了一座“药王庙”,当时庙内朔了姜彦儒的金身,立有他的牌位,慕称“药王菩萨”,门楹书有一联云:“贝母防风施半夏,宜男远志仗神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药王庙”遭到毁坏,20世纪80年代,子孙们和几位徒弟后代为了缅怀姜公之医德医风、仁心仁术,对原“药王庙”进行重修,增加了姜彦儒公生平介绍,并对从庙侧常流的清泉水流进行了梳理,使“药王庙”更加光芒辉映。所以,本地百姓和外地过往客商们都习惯在此停轿躬身、骑马下鞍、下车立定,或焚香叩拜,或行三躬礼后讨要一杯药王圣水,心求消灾除病、永保平安。现在每逢农历大年三十、正月十五、七月十五这几天人们会用猪头、大雄鸡、刀头(大坨带皮猪肉)、水酒、糖果、鞭炮、香纸前来祭拜,求子求孙的人络绎不绝,烟气缭绕,从大清早一直延续到下午,以后凡求得子孙的人都会来还愿,给药王菩萨挂一张鲜红布条在庙内,有联为证:彦拜三躬人长寿,儒香一炷保平安;仙水医百病解脱,药王施妙术消灾;神仙下届三生幸,凡人到此一生轻;叩首两蹲几天降,默思一语孺自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