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表证类
表证类是由于外邪侵袭肌表、肺卫功能失常所引起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或有内伤疾病而又复感外邪者。表证多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等病邪所致,以外邪袭表、肺卫功能失调、营卫不和、经气不利为基本病机,临床多以恶寒、发热、脉浮、舌苔薄白等为表现。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以及引起表证的病邪属性,本章将表证分为风寒表证、风湿表证、寒湿表证、风水证、暑湿表证、水湿证和水寒证等七类证候,兼有其他证候但以表证为主者亦归于本章论述。表证类证候主要见于《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等疾病,亦可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水气病、妇人产后病等疾病。后世将表证分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暑湿表证和正虚表证等类型,实源于此。但所述表证与《伤寒论》《金匮要略》表证又有所区别,并不能完整反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对表证的辨证治疗思想。本章所述表证类系统总结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原著中有关表证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以期提高表证类病证的临床诊疗水平。
第一节 风寒表证
风寒表证,又称风寒袭表证或风寒外袭证。因风寒外袭肌表、营卫失调所致,临床以恶风寒、头痛,或见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表现。本证多见于《伤寒论》中太阳病初起、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外感风寒以及霍乱病,或见于某些内伤杂病而又外感风寒。根据本证病初是否有汗出,将风寒表证分为表虚寒证和表实寒证两大类。
一、表虚寒证
表虚寒证,是由于风寒袭表、营卫不和、腠理不固所致。临床以发热或不发热、恶风或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细无力为主症。本证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伴见汗出者,又称太阳中风证或太阳中风表虚证。在太阴病、少阴病、霍乱病、产后病或太阳伤寒等病证中,由于风寒束表,亦可表现为无汗,但因多种原因导致机体正气不足而又邪郁肌腠,故亦属表虚寒证。现代临床本证主要见于感冒(含时行感冒初期)、汗证、内伤发热等中医内科疾病。
主症 发热恶风寒,汗出或无汗,脉浮缓或细,舌淡苔薄白而润。
病机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煎服法应注意原文所述五个方面:①药后啜热稀粥以助药力;②温覆微汗,不可过汗,即加盖衣被,保暖取汗;③获效停药,即“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④不效则守方继进,并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即“后服小促其间”;⑤药后忌口,即适当配合饮食疗法。
应用
1. 外感风寒初起,以风寒外袭、卫失固密、营阴外泄为病机,证属表虚寒者。临床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舌苔薄白而润、脉浮为主要症状。本证在《伤寒论》中称为太阳病中风证。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2. 外感风寒病中,辨证为表虚寒者。以卫气浮盛于外、营阴失守于内为病机,临床以发热、汗出、头痛、恶风寒、脉浮弱等为主症。在《伤寒论》中见于太阳病或太阳病汗下后卫强营弱者。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3. 外感风寒病中,服用桂枝汤后或表证误用下法后表证仍在者。临床以发热、恶风寒、汗出、心烦、舌淡苔薄白,或见脉洪大等症。在《伤寒论》中,见于太阳病汗不如法或误用下法后表证仍在的情况。治疗时有二种方法:一是可先针刺风池、风府二穴,以泄经脉郁滞之外邪,再以桂枝汤内服。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二是直接使用桂枝汤内服。如“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15)”
4. 外感风寒而兼有心下痞满不适而以风寒表证为主者。以风寒外束、营卫失调为病机,临床以脉浮、发热、恶风寒,或见无汗、心下痞等为症状特点。在《伤寒论》中见于太阳病伤寒证汗下后表证不解,或汗下后见心下痞塞不适而以风寒外束为主。如“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164)”
5. 里热或里寒不甚而以外感风寒表证为主者,急则治其表证。临床以微恶寒、汗出、脉迟或浮虚为主症。在《伤寒论》中见于阳明病表证。如“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6. 素体中焦虚寒而又外感风寒,中焦虚寒较轻而以外感风寒为主者。临床以脉浮、恶风寒等为主症,而无腹泻、腹满呕吐、食纳不下等症。在《伤寒论》中见于太阴病中风证。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7. 里虚寒证兼外感风寒且以外感风寒为主者,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多见于里虚寒证改善后而风寒表证仍在者,可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临床以身体疼痛不休、二便如常、恶风寒等为主症。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见于伤寒下后少阴里虚兼表证未解,或厥阴病里虚寒兼表证未解,或霍乱病吐利止而表证未解,或虚寒下利病阳回利止而表邪不解者。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十七 36)”
8. 自汗或发热属营卫不和者。临床以经常自汗出,或时发热自汗出为主症而内脏安和者。《伤寒论》中见于营卫失调的自汗症和发作性的时发热自汗出症。如“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9. 产后外感风寒,以风寒外束、营卫不和为病机。临床以恶风寒、头微痛、时时发热、汗出、心下闷、干呕等为症状特点。《金匮要略》中见于产后中风证。如“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二十一 1)”
病案选录
案一:感冒低热。于某某,女,15 岁。1976年6月20日诊。因前月患感冒,高热38.5℃,经用解热镇痛和抗生素类药物,高热虽退,但其低热仍不减,每天都在37.5℃左右,已20多天,经胸透、抗“O”试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变化。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两剂仍无效。现症: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观其面容萎黄,精神颓靡,察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诊其脉寸现浮缓尺脉微弱。此乃感冒之时,虽用解热消炎药物,高热已减,邪未尽解,邪热留恋肌腠,致使营卫不和而发热,治宜解肌退热法,投以张仲景桂枝汤治之。药用:桂枝10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6g,大枣3枚。水煎服两剂,服一剂后热退,两剂服完诸症悉除,追访未再复发。
柯利民. 低热的辨证施治[J]. 中医药学报,1979,2:23
案二:夜间潮热症。赵某,男,35岁。自觉夜间发热10余载,加重5月。10余年来,每至夜晚10时许始感周身发热,体温不高,肌肤扪之微热,心烦不安,关节酸困不适,骨蒸烦热,彻夜难眠。寒冷之夜,床被稍厚即觉烦热加重,四肢伸出被外方感舒适。至凌晨4时左右,夜热缓解,肢体发凉,怕冷汗出,此时才可入睡。白天感头痛,头昏乏力。诊见面色黄白,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浮缓而虚。曾多方求医,予以养阴透热,滋阴除湿,健脾除滞,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等法治疗,但终未能效。综观脉证,当属营卫不和所致,拟调和营卫,采用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各9g,生姜、甘草各6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苍术10g,大枣3枚。服药6剂,夜间潮热缩短至1~2h,发热明显减轻,心烦好转,睡眠尚可。再进6剂,夜间发热基本治愈,无汗出恶风之感,守方10余剂,症状消失,痼疾遂愈。
魏超. 桂枝汤治验3则[J]. 陕西中医,1992,2(13):77-78.
案三:自汗症。王子政医案:治一商人自汗症,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龙牡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乃请王治疗。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温,精神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乃与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
熊寥笙. 伤寒名案选新注[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二、表虚寒兼证
表虚寒兼证,是以表虚寒证为基础,兼夹有其他证候。病机以风寒袭表、营卫不和为基本病机,兼有其他病机。临床多以发热恶风寒、舌淡苔薄白为基本表现。表虚寒兼证主要包括太阳经气不利证、肺气上逆证、阳虚不固证、胸阳不振证、胸阳不足证、气营不足证、津液不足证和阳虚证等。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表虚寒兼证分别见于太阳病、柔痉病和妇女产后中风等疾病中。临床上,表虚寒兼证见于发热、咳嗽、喘证、哮证、汗证、心悸、胸痹、颈椎病、颈肩综合征等中医内科、骨伤科病证。
(一)兼经气不利证
主症 发热、恶风寒、汗出,项背强几几,脉浮缓、舌淡苔薄白而润。
病机 风寒袭表、卫强营弱、经输不利。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桂枝加葛根汤方中麻黄属原著流传过程中的误写,正如宋 林亿等校注《伤寒论》时所注,即“臣亿等谨按: 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应用 外感风寒病中,以风寒外袭、卫阳失固、营阴外泄、经气不利为病机,临床以发热、汗出、恶风寒、项背不适为主症。颈椎病、颈肩综合征等骨伤科病证中,以营卫不和、经气不利为病机,以舌质淡、苔薄白、项背不适为主症。在《伤寒论》中,本证属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证,以桂枝汤加葛根四两升津舒经,即为桂枝加葛根汤。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病案选录
案一:颈椎增生症。雷某某,女,41岁。自述颈部不灵活,转动不自如已2~3月,伴上肢麻感,手臂举动不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