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五四’新女性”研究之种种
第一章 女性的语言学习与认同建构
1.1 概念体系
1.1.1 认同
1.1.2 资本与投资
1.1.3 性别
1.1.4 共同体
1.2 研究现状梳理
1.2.1 研究成果概述
1.2.2 针对中国女性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个案考察
2.2 叙事分析
第三章 民国女性语言教育的背景
3.1 语言教育格局的形成
3.1.1 国语教育体制形成
3.1.2 英语教育体制化
3.2 教育领域的语言意识形态
3.2.1 培养“活生生的人”
3.2.2 用“好的现时代的中文”表达科学
3.2.3 “女子不宜多读西书”
3.2.4 “中国女性需要英语”
3.3 女子高等教育机构案例分析
3.3.1 案例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19-1924)
3.3.2 案例二:金陵女子大学(1915-1928)
第四章 国语教育与新女性认同的建构
4.1 个案一:程俊英
4.1.1 国语学习经历与认同建构轨迹
4.1.2 影响因素分析
4.2 个案二:黄英
4.2.1 国语学习经历与认同建构轨迹
4.2.2 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教育与新女性认同的建构
5.1 个案一:徐亦蓁
5.1.1 英语学习经历与认同建构轨迹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2 个案二:鲁桂珍
5.2.1 英语学习经历与认同建构轨迹
5.2.2 影响因素分析
5.3 个案三:张肖松
5.3.1 英语学习经历与认同建构轨迹
5.3.2 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论推进:语言意识形态、认同定位与话语权
6.1 语言意识形态
6.2 认同定位
6.3 话语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民国的语言教育政策及其对新女性认同建构的影响
7.1 语言教育政策与认同关系理论
7.1.1 古典理论
7.1.2 当代理论
7.1.3 语言政策模型与语言投资模型的融合
7.2 两所女校的语言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状况
7.2.1 国语教育政策
7.2.2 英语教育政策
7.3 民国语言教育政策影响下的新女性认同
7.3.1 国语教育政策与新女性
7.3.2 英语教育政策与新女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在史密斯女子大学和耶鲁大学神学院的日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