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死背稿子
希望自己能像口才很好、人缘很好的部长那样讲话自然流畅;不脱稿发言看上去就是一副没口才的模样,我不要,还是背稿子的好;不擅长说话,所以,必须付出与之对等的努力来改善。——你是不是也这样想过?
觉得自己不擅长当众发言的人。其实很多都是非常认真努力的人。他们不允许自己失败,所以会背稿。不过,想要口才变好,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背稿”。否则,不过是在朝错误的方向努力。
事实上,口才好的人都不会背稿。专业级别的、能自在发言的人只会借助从前的经验旁征博引,绝不会头天晚上在家背稿。
他们会看几眼笔记,同时,流畅地发表讲话。看笔记,并不会给人口才拙劣的印象。比如,美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打交道发表演说的专业人士)出现在电视上时,没有人背稿,而是时不时低头看一看手边的提纲,同时,毫无滞涩地进行发言。
我尝试过努力背稿,但背不进去,记不住稿子。反复练习,还是不能流畅地说话。费尽心力,好不容易背下来,也会在一两个地方卡壳。越刻意提醒自己“必须记住这旬”越会对那些地方产生“记忆抗体”。
经历过这些后,我琢磨着背稿这方法大概行不通。不背稿,明天直面部门会议,又如何呢?一试之下,哎呀,竟然说得挺流畅!但我也明白,不准备心里还是不踏实。只不过,“做准备”并不等同于“背稿子”。
最好不要背稿之四大理由。 1 “背得很完美”,原本就极难达到
这会耗费庞大心力。很多事,我们都做不到完美。一做不到,心里就会不爽。这样一来,你会对当众发言这件事越来越抗拒。
2 一旦在某处卡住,就会打乱整个发言节奏
例如,背稿时,如果第7行总是记不住,当天上台时,就会想,这个地方不能出毛病,心里越来越焦虑,就算只有一句没接上,都会陷入恐慌。
3 “好不容易背下来"的内容无法应对突发情况
职场中随处可见“话题顺序有变动”“被要求缩短讲话时间(或稍做延长)…‘会议一开场,部长宣布方针政策有重大调整,应对必须跟上”等突发状况,针对这些情况,“提前背稿”反而会导致无法灵活应对。
4 会对“回忆背稿过程”过于专注,形成习惯
与各种外在因素相互配合,发言才能成功。除回忆背稿过程外,该留意的、该花心思的地方还有很多。说话时可以看笔记,在发言过程中,也应同时注意周遭环境和听众的反应。
好,不背稿。那怎么做才合适呢?
我的做法是,“只写重点,发言过程中,时不时瞧上一眼”。就列四五个重点,视线稍稍跑偏也能一眼就看清,不会陷入不知眼下已经说到哪里的混乱中去,也可以预防话题顺序被搅和得乱七八糟。
另外,我偶尔会在重点和摘要之外另备一份完整的发言稿,塞在衣兜里。万一登台前心里紧张,就拿出来念念。只要想到兜里有这个垫底,就很放心。心里平稳了,就能静下心来说话。对于我来说,发言稿就是“平安符”。
无论如何,先从“不死背稿”做起吧。
2 不要拘泥于形式
不擅长说话的人,会试图记住“固定套路”。
正因不善言辞,才会依赖于套路,想要从套路中获取助力。可以说,这类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记忆模式来获得“最起码的”对话效果。
对此类心情,我十分感同身受。姑且一学,学会固定套路本身,并不是坏事。不过,“按套路走”很难做出一场好的演讲或报告,过分拘泥于形式,会陷入“我口才不好”的认知里,无法自拔。
轮到自己发言时,张口就以“嗯,那个,今天天气甚佳”这样的僵硬口吻说话的,不在少数,我称之为“今日天晴派演讲”。再不然就是雨天换词,改说“今日天气欠佳,承蒙冒雨前来……”作为开场白。
“套路化”发言并不会引起听众的兴趣。请站在听众的立场想一想,没有人愿意听生硬的寒暄话,对吧。大部分人想听的,应该是有内容的东西吧,哪怕只有一点点。
还有,说话人生硬,回应的人也会变生硬。心存戒备。他们会双手抱胸,皱起眉头,用“话里有没有失误”“话说得合不合适”“话说得是不是有意义”等批判性态度来听你发言。
所以,“按固定套路发言”这条路。不要再走了。
别按照他人要求你的方式去说话,用自己平时说话的语气就好。
话题顺序也不要按老路子走。场景分析、竞争对手解析、提案的内容、总结归纳,大部分人对这套每天都在重复的东西已非常厌倦。
在此,列举3个说话时的小窍门,非“套路化”。
1 试着说些非套路化的开场白,哪怕仅在开场白处是这样
今早看电视时记住的东西、看报纸时留意过的报道内容、坐车上班时看到的世间一幕、整理企划书时脑子里浮现的想法,就算只有一句感想,也请试着说些不套路化的语句。
2 说些脑中浮现出的、与提案无关的话
例如,注意到今天要一起谈事情的人系了条红领带,跟平时不一样,你就实话实说:“部长,您今天看着很亮眼呢!”
3 避免使用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套路”
对下着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