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绽放》:
立恒志,成衡器
德阳市衡山路学校办学核心理念解读
冷胜火①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如指明星般着学校的发展步。
经过64年的风雨兼程,德阳市衡山路学校逐步探索出具有鲜明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思想。如今学校紧紧抓住德阳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五大体系建设活动的良机,在李继星教授的指导下,提炼出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一“立恒志,成衡器”,即立志以恒、立恒志,器衡中华、成衡器。
一、立恒志
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守仁在贵州龙场讲学时为诸生立下四项准则: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立志,是四项准则中重要的一项。他认为:“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他给自己的弟弟专门撰写了《示弟立志说》,告诉其立志的重要及方法。文章开头便说道:“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可见,立志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关重要的。志气能够支撑人的精气神,能够使之克服岁月的牵制,勇往直前。有志,则能厚积薄发,实现人生价值。
往只有三分钟热情,难以持久。古语云:“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人要有所成,不仅要具备初发心的勇猛,更须保持恒常心。“恒志”即专一恒久的志向和理想。唯有立下恒志,才能历经磨难,滴水穿石。立志须趁早。在年少时期,如果能立下恒志,则受益无穷。那么,作为学生,应该立下什么样的恒志呢?我校对学生的要求是立成才报国之恒志。一是因为只有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才能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因为这与学校的历史发展有密切联系。
合并前的衡山路学校,分别是嘉陵江路学校和华山南路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成立都与国家的“三线建设”有密切的关系。德阳因“三线建设”而立市。从昔日的西部小县城到如今的川西明珠,德阳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代建设者们的付出。他们来自中国的天南海北,年龄不同、身份各异,却都怀揣着报国的壮志与梦想来到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
德阳市嘉陵江路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重型机器厂工地)创办的联合中学。1958年8月,学校随主管部门的变更,更名为“建筑工程部工程局子弟中学校”后,南迁到四川德阳。德阳市华山南路学校虽不是长途跋涉而来,但也历经了35年的风风雨雨。学校创办于1974年9月,名称是“中国二重第六子弟小学”,位于二重厂西生活区。两所学校的创办,都是为了解决那些在德阳挥洒热血与青春的代建设者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它们从成立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师生都满怀成才报国之志,在“三线精神”的激励下,同甘共苦,“喝着酱油汤,在吴家山开荒”,边教边学,从不放弃一节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所学校都几易校址,几经更名,经伏,办学道路艰难。但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形成了“立志、勤奋、求实、创新”(原德阳市嘉陵江路学校校训)、“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原德阳市华山南路学校校训)的核心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两所学校为德阳、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地方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07年,两所历史的学校合二为一,成为德阳市衡山路学校。斗转星移,初心不改。如今,正处于“爬坡上坎”时期的衡山路学校继承了前两所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立志以恒,通过开展以“励志教育”为主题的德育活动,不断培养满怀成才报国之恒志的衡山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而不断努力奋斗!
二、成衡器
(一)培养均衡发展的人
“衡”,来自我校校名“衡山”之“衡”。据志书载,南岳衡山“铨德钩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衡器”即发展的人才。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中的“成衡器”,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