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且是影响教育活动成效的*为重要的能动性因素之一。师生关系不仅会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如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影响师生交往频率等,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学生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也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学生创造力的生成等。与此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因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而重视师生关系建设的教育事例,并为这些事例中的教师和学生感到欢欣和鼓舞,但也不时看到少数师生由于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不够到位、处理不当而导致师生关系状态不佳,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的情形。虽然后者只是极少数,但对当事双方的影响却不容小觑,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深思,以切实改善师生关系状态,尽可能优化师生关系。也正因如此,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较为关注的方面。
第一节 当前师生关系变革面临新的机遇
一、技术加持下的实践尝试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典的师生关系在面临许多挑战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变革机遇。在这些机遇中,*为关键的当属技术的进步所导致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必然会对师生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使师生关系发生改变。比如,2020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使原本刚崭露头角但仍处于缓慢推进过程中的线上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迅速成为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或开展居家学习的重要举措。随着疫情的不断缓解,这种大规模线上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与疫情期间相比,尽管其使用范围相应地缩小,使用频率也会相应地降低,但却不会缩小或降低至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的水平。对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而言,新冠疫情的暴发只是一个催化剂,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种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平台工具,而且提供了多种便捷的使用终端以及较为稳定的网络传输系统。因此,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触底之后,很有可能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再次攀升。甚至在此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形式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不仅会改变教学理念,而且会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性表现,如师生交往的方式、师生工作关系的内容等。
二、智慧教育进入新阶段
*初,智慧教育主要是从较为宽泛的层面强调教育对人的智慧的唤醒。从词源上来说,无论是汉语中的“教育”还是英语中的“education”,都具有“智慧”的意味。《说文解字》中将汉语中的“教”与“育”分别诠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作善也”。英语中的education,其拉丁文educare是从动词educ?re转换而来的。educ?re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词根duc?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蕴藏于个体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因此,人类的教育活动*初就打上了智慧教育的烙印,属于智慧教育的范畴。人们尽管囿于认识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并没有明确且集中地使用“智慧教育”一词来指称教育,但并不能据此否定教育工作者对智慧的关注而呈现出来的“智慧教育”样态。只不过,这个时期的智慧教育较为朴素和宽泛,只是把智慧视为教育的目的,希望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智慧。在这个层面上,智慧教育既表现在直接把智慧作为教育目的之一,也表现在通过教育中一些方面的改变来达到上述目的。
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促使人们从技术的角度对智慧教育进行把握。在某种意义上,从技术的角度思考智慧教育早已有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慧教育逐渐变得更为依赖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化,并被视为反映当前教育信息化新境界的表征,特指多种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技术手段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加深,一大批高度智能化的产品在不断挑战人类智慧极限的同时,也使教育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向更加广泛、深层的方向发展,并赋予智慧教育新的含义,使智慧教育步入新阶段,由此掀开智慧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新阶段不仅意味着教育硬件的升级,也意味着广义上的教育软件也需要升级。师生关系是这种广义上的教育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尽管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所结成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无形的师生关系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具有重大的价值,甚至有可能左右教育的效果。也正因如此,人们一直对师生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在智慧教育迈入新阶段后,师生关系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多重方面叠加在一起很可能使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基于当前智慧教育所处的新阶段及其未来走向,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第二节 智慧教育下师生关系研究的价值
一、深化和拓宽对师生关系建设的认识
师生关系既是一个实践性问题,也是一个理论性问题,更是一个无法离开理论思考的问题。任何师生关系的实践都离不开理论上的支撑,不仅已有师生关系的研究支撑了当下的师生关系建设实践,而且未来的师生关系建设也同样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建设同样离不开理论上的支撑,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思考为其关系建设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滋养。
师生关系建设不仅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而且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尽管围绕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而且这些研究也的确对师生关系建设实践起到了引领性作用,但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时,已有研究就显得有些不敷使用,难以满足新的师生关系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为之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基于当前技术更新和智慧教育的发展,在整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对师生关系建设的认识。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在一般层面上,围绕师生关系的本质、结构、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尽管后来随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研究者对师生关系的探讨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但总体上依然是在人人关系的前提下建构人机协同的师生关系。因此,这样的师生关系从宏观角度看仍然是双主体下的师生关系,只是在人人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机协同。虽然这比单纯的人人关系有了较大进步,但由于未能准确把握当前及今后智慧教育的发展走势,也未能准确定位新型智慧教育参与者的身份,相关研究显得既不够深入,也不够准确。因此,从当前智慧教育的发展走势和新型智慧教育参与者的身份出发,对师生关系的再探讨可以在深化原有师生关系认识的同时,拓宽师生关系研究的视角,丰富师生关系研究的内容。
二、准确把握师生关系建设实践中的难题和路径
无论是从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教育实践自身改善需要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既是一个理论性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问题,更是教育实践中必然面对的现实性问题。面对当前智慧教育的变革实践和新技术下的时代挑战,准确把握师生关系建设中的关键所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审慎的思考,为提升师生关系建设实践能力提供支持的同时,推动师生关系的改善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各种挑战,不仅教育实践发生了改变,师生关系也随之而变。这也就意味着不仅需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认识师生关系,准确把握师生关系建设实践中的难题,而且需要在系统梳理和重新思考师生关系建设的基础上探讨更具针对性的行动方略,并把这些方略付诸实践,在准确把握当前师生关系建设的关键所在的同时,为其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支持,从而有效化解师生关系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难点、卡点,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实践样态。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师生关系都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所以人们对师生关系的把握多是围绕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展开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也主要从师生交往频率、感情参与等方面着手。在新的智慧教育阶段,师生关系明显超越了传统的师生两类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此时的师生关系除了师生双方外,还增加了技术因素,形成了师生与技术载体之间的交互,从而生成三方之间的关系。因此,技术载体的加入不仅改变了师生关系的参与范畴,更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交往类型及方式。特别是当前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具有某种程度的智能,甚至是具有较高程度智能的载体形态,如机器人教师、数字人教师也将逐渐加入教育活动。他们的加入将进一步使师生关系复杂化,从原来的人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主体师生关系演变成人类教师、机器人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师生关系。这也对师生关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这一要求的回答,也可以为师生关系建设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善师生关系建设实践效果,更加充分地发挥师生关系的教育性力量。
展开